FaceBook pڭ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Lin    搜尋結果共 230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何佳瑞 76
2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吳美瑤 76
3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蔡篤堅 74
4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5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73
6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李維倫 73
7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王心運 73
8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孫雲平 73
9 諮商倫理初探 王建文 73
10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林靜秀 73
11 定靜工夫視野下的愛情與神聖 黃崇修 72
12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霍晉明 72
13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蘇子媖 72
14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15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蔡篤堅 71
16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陳祖裕 71
17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蕭玉霜 71
18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19 71
20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21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陳佩筠 70
22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嚴瑋泓 70
23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汪文聖 70
24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李瑞全 70
25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26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彭春翎 69
27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翁文嫻 69
28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29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李岳庭 69
30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 議稿)》第九百九十五條談「臨床醫療強 制干預權」的失範 胡曉翔 68
31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凌頌榮 68
32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林香薇 68
33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蕭玉霜 68
34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釋照量 68
35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36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 黃漢忠 67
37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李明書 67
38 突然「不想死」錯了嗎?──從尊重自主原則到尊重自主死亡權利的道德疑慮 周琬琳 67
39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陳俊志 67
40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釋昭慧 66
41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42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華靜慈 65
43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劉悅笛 64
44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劉久清 64
45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46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廖育正 64
47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林春銀 64
48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林淑文 64
49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徐佐銘 64
50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51 生態智慧T中的friluftsliv / 天地間自由地徜徉 程進發 63
52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林桶法 63
53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張曉威 63
54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55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56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洪凌 62
57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廖朝陽 61
58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59 對自主的再思考:關係取向 林雅萍 61
60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61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林慧如 61
62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饒韻華 60
63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曹予恩 60
64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廖育正 60
65 (中譯題目)殺人的倫理學──從非道德觀點來看 蔡承志 59
66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67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陳家煌 58
68 「婚姻平權」的反思 關啟文 58
69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陳佳銘 58
70 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 何佳瑞 58
71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洪凌 58
72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王心運 57
73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林雅萍 57
74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李嘉瑜 57
75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林慧如 57
76 黑格爾論上帝存在的證明 劉愛民 57
77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吳振漢 56
78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黃雅嫺 56
79 程伊川與朱子之基本分歧——一希臘哲學的視點 陳榮灼 55
80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81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林修德 54
82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何雅雯 53
83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蕭欣浩 53
84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陳祺助 52
85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李道緝 52
86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蕭振邦 52
87 牟宗三與海德格 陳榮灼 51
88 醫病關係中的癌末真相告知 — 從權力倫理原則到臨床專精的展現 許樹珍、林明慧、歐美、陳祖裕、黃淑鶴 50
89 臨床試驗所蘊含的醫病關係新視野-癌症專科醫師的口述訪談剪影 蔡篤堅、梁妃儀、陳妤嘉 50
90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鄭安晞 50
91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唐經欽 49
92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陳孟君 49
93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94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林宜靜 48
95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黃金文、林鴻瑞 48
96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王學玲 46
97 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朱湘鈺 46
98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洪力行 45
99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100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余育婷 45
101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王妙純 44
102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103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鄭麗榕 43
104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林蘭芳 43
105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莊兵 42
106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吳振漢 42
107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謝明陽 41
108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葉雅茹 41
109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黃雅莉 40
110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梁慕靈 40
111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112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王育雯 38
113 Disposition des lettrines et ses rapports avec la ponctuation dans les versions manuscrites et imprimée du Roman de Perceforest: des interprétations du texte 李蕙珍 38
114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吳振漢 37
115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116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117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蘇信恩 37
118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王次澄 36
119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熊秉真 36
120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呂文翠 36
121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鄭麗榕 36
122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陳君愷、賴建寰 36
123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盧莉茹 36
124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侯潔之 36
125 網路討論學習之個案探討 劉旨峰 35
126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127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128 2046 de Wong Kar-wai:Topologie d'un secret ou piege psychanalytique? Erik Bordeleau 34
129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陳佳琦 33
130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131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呂佩怡 33
132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133 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 張雅婷 33
134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王寧 32
135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史惟筑 32
136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張錦忠 32
137 Time English Center 白大維 32
138 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折 楊自平 32
139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Matt Horn 32
140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141 Fischlin, Daniel and Judith Nasby eds. Shakespeare Made inCanada: Contemporary Canadian Adaptations in Theatre, Pop Media, and Visual Arts Cindy Chopoidalo 32
142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卓清芬 31
143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蔡佩桂 31
144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145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劉素芬 31
146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李道緝 31
147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張琳 31
148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楊晋龍 30
149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150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陳富容 30
151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徐瑞香 30
152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李淑卿 30
153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吳振漢 30
154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黃麗娟 30
155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156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邱函妮 29
157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158 企業責任與可持續性倫理 葉保強 29
159 康德的永續發展基礎 Martin Schonfeld 29
160 孟子論辯探究 林憶芝 29
161 元代龍仁夫《易》學析論 楊自平 28
162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孫松榮 28
163 論明代全真教隱微原因: 以萬曆年間嶗山釋道教產之爭為例 梁淑芳 26
164 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 謝佳娟 26
165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蔡佩桂 26
166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26
167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翟奎鳳 25
168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169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林雯玲 24
170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彭宇薰 24
171 支道林莊子逍遙義新詮及其般若學 蔡振豐 24
172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陳詠琳 23
173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楊自平 23
174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沈曉茵 23
175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陳政揚 22
176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侯展捷 22
177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178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施靜菲 21
179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巫佩蓉 21
180 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 楊晉龍 21
181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袁光儀 21
182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吳怡芬 21
183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錢爽 21
184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185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沈曉茵 20
186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陳德馨 20
187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蔡家丘 19
188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孫松榮 19
189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宋惠如 19
190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蘇子中 19
191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 林聖智 18
192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林克明 18
193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194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洪莫愁 17
195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的王道政治論和革命觀——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 張崑將 17
196 德萊葉的「白」──從顏色作為減法影像到至上主義繪畫之異度空間 李佩盈 15
197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孫松榮 15
198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楊小華 14
199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200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201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202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李安澤 13
203 Étude de Quelques Malentendus en Situation de Communication Exolingue 劉順一 13
204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艾瑞慈 12
205 杜甫七律偶犯上尾考 張夢機 12
206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沈揆一 12
207 江兆申給艾瑞慈夫人的一封信 並附上其印譜 江兆申 原著 12
208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葉蓁 11
209 世說、晉書韓壽偷香與鶯鶯傳、西廂記的傳承關係 詹秀惠 11
210 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 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 王君琦 11
211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李淑卿 10
212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213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214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215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216 論宮布理希對中國繪畫的看法 6
217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218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白大維 5
219 Pearl Lost in the Sea: Wan Jen, An Overlooked Director of the Taiwan New Cinema 陳平浩 5
220 LOVE AND LONELINESS IN CARSON MCCULLERS'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曾安國 5
221 SYNTAGME VERBE-OBJET OU COMPOSE VERBE-OBJET? UN PROBLEME DE LA LINGUISTIQUE CHINOISE Waltraud Paul 5
222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223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吳方正 4
224 Leibniz et Walter, entre Linguistique et Psychanalyse 何貝誠 4
225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張婉真 3
226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宮筱筠 2
227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李淑卿 2
228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
229 Bilinguisme et Timbre Vocal 柯南紹 1
230 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the Use of the Retroflex Sounds in Mandarin in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林春仲 1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