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ڭ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搜尋結果共 229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公共哲學在臺灣: 以「哲學星期五」為個案的考察 吳豐維 77
2 品德教育涉及的「敬畏」初探:又敬又畏? 陳伊琳 76
3 全球化與世界主義──新冠疫情下對康德世界主義的反思 姜文斌 75
4 疫情之下的言論自由──自康德法權觀點出發的若干省思 陳欣白 75
5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宋松山 75
6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中的政策透明度 陳嘉新 74
7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蔡篤堅 74
8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9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王心運 73
10 定靜工夫視野下的愛情與神聖 黃崇修 72
11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霍晉明 72
12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蘇子媖 72
13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劉毅鳴 72
14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李瑞全 71
15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蔡篤堅 71
16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釋昭慧 71
17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陳祖裕 71
18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蕭玉霜 71
19 新冠肺炎流行期安寧緩和醫療所面臨的挑戰 釋照量 71
20 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倫理探討與公眾信任之建立 陳妤嘉 71
21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22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李瑞全 71
23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24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林維杰 70
25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嚴瑋泓 70
26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李瑞全 70
27 從儒家視角檢視突發疫情期間以年齡作為醫療資源配置的道德基礎與疑慮 周琬琳 70
28 疫中為易:夕惕若,厲无咎 瞿慎思 69
29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王嬿翔 69
30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李瑞全 68
31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謝君直 68
32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凌頌榮 68
33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 議稿)》第九百九十五條談「臨床醫療強 制干預權」的失範 胡曉翔 68
34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林香薇 68
35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釋照量 68
36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釋昭慧 67
37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38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高禎臨 67
39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 黃漢忠 67
40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41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陳秀丹 67
42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陳俊志 67
43 論台灣病人自主法: 家庭干涉如何刺激病人自律 許文鳳 67
44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顏涵銳 65
45 大音希聲所聽何物 蘇子媖 65
46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廖育正 65
47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劉振維 65
48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劉悅笛 65
49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蕭振邦 65
50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程進發 64
51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James Wicks 64
52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53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聶豪 64
54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林桶法 63
55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張曉威 63
56 繆爾的荒野沉思 徐佐銘 63
57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洪凌 62
58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林耀盛 61
59 對自主的再思考:關係取向 林雅萍 61
60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61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廖珮芸 61
62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61
63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曹予恩 60
64 德語歌劇歷史的空白與先機——馮‧索登與E.T.A.霍夫曼《長生藥酒》之早期浪漫的探討 沈雕龍 60
65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何思瑩 58
66 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 姜龍翔 58
67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洪凌 58
68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王心運 57
69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林雅萍 57
70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林慧如 57
71 黑格爾論上帝存在的證明 劉愛民 57
72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譚志明 57
73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蕭宏恩 57
74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75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吳宗憲 56
76 程伊川與朱子之基本分歧——一希臘哲學的視點 陳榮灼 55
77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劉怡君 55
78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55
79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80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林修德 54
81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劉秀春 54
82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李德材 54
83 現代戀愛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 從臺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1950-1960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 王君琦 53
84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陳祺助 52
85 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 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 李瑞全 52
86 寵物對人類健康所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 兼論寵物飼養的道德爭議 李凱恩 52
87 牟宗三與海德格 陳榮灼 51
88 醫病關係中的癌末真相告知 — 從權力倫理原則到臨床專精的展現 許樹珍、林明慧、歐美、陳祖裕、黃淑鶴 50
89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李瑞全 50
90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91 醫病關係=關懷關係? 廖瑞琪 50
92 窮山惡水為何是美的? 楊勝欽 49
93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劉秀春 49
94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林宜靜 48
95 全球變遷下全球與台灣的永續發展願景 王從恕 48
96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劉德玲 47
97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鄭蕾 47
98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徐佐銘 47
99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王學玲 46
100 沈自晉《南詞新譜》集曲增訂論析──「備於今」的做法與價值 黃思超 46
101 正義的本土化 — 台灣對歐美環境 正義理論的繼受及其所面臨之困難 黃之棟、黃瑞祺 46
102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張思靜 46
103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104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王妙純 44
105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106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107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謝居憲 43
108 王船山論「道、善、性」之說的涵義與其理論價值 陳祺助 43
109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吳振漢 42
110 十九世紀法國公娼制度之初探 王秋琪 42
111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謝明陽 41
112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梁慕靈 40
113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114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115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許又方 37
116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117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王次澄 36
118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熊秉真 36
119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鄭麗榕 36
120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121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陳佳銘 35
122 自由主義論色情權利 鄭光明 35
123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劉紀雯 35
124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陳政揚 34
125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126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談玉儀 33
127 《左傳》、《國語》中引詩、書的套式-兼論《詩經》的成書過程 魏培泉 33
128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129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莊宜文 33
130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李美燕 33
131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Brooke Donaldson 33
132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賴軍維 33
133 中國大陸《公司法修正草案》評析 — 以立法理念和治理結構為視角的考察 范健 33
134 Time English Center 白大維 32
135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吳怡芬 32
136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Matt Horn 32
137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138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卓清芬 31
139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140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141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張琳 31
142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143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楊晋龍 30
144 紛亂中的寧定──唐君毅先生的慎獨之學 趙敬邦 30
145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146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徐瑞香 30
147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吳振漢 30
148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余姒珉 30
149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毛文芳 30
150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黃麗娟 30
151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王小林 30
152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153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154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155 企業責任與可持續性倫理 葉保強 29
156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文祖湘、蕭玥涓 29
157 應用倫理教學課程在台灣公私立大學中的發展概況 黃柏翰 29
158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陳政揚 28
159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王念英 28
160 煞死與官、醫、病、媒倫理疑義 林綺雲、徐明瀚 28
161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陳維玲 28
162 台灣SARS疫情事件中媒體的商業倫理 林永崇 28
163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林素幸 27
164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165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蔡佩桂 26
166 地緣與血緣的革命:方志敏與贛東北共產革命運動的興衰 林威杰 26
167 取締與治療:日治時期臺灣嗎啡之使用探究 毛硯平 25
168 論癌末病情告知的困境與出路 林伯殷 25
169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170 胡宗南在大陳島的軍事部署及困境初探(1951-1952) 何柏儀 25
171 由照顧情境反思遺傳諮詢的倫理考量 — 產前檢測的遺傳諮詢模式分析 蔣欣欣、楊勉力、余玉眉、喻永生 25
172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葉嘉華 24
173 日治初期法屬印度支那調查(1896-1919)──以《臺灣日 日新報》、《臺灣時報》為例 王豫邦 24
174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李力庸 24
175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176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鄭文泉 23
177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178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沈曉茵 23
179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楊自平 23
180 臺灣當代基督教會移轉之現象——以中原大學四C教會為例 張蘊淨 23
181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黃桂瑩 21
182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沈曉茵 20
183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康珮 20
184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陳德馨 20
185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關啟匡 20
186 春秋末期孔門私學團體形成原因考論 張循 19
187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188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侯展捷 19
189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林維杰 19
190 第十八期 詳如內文 18
191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林克明 18
192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193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史甄陶 17
194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沈曉茵 17
195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196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齊婉先 17
197 從Religion與「宗教」的碰撞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李彥儀 16
198 論《禮記‧緇衣》的思維情境 侯展捷 16
199 《論語》:「志於道」的意義發微 黃麗娟 16
200 經典活化與靈根自植 戴璉璋 15
201 第十五期 詳如內文 15
202 色情電子商務的「網罪」 葉保強 15
203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戴璉璋 14
204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黃信二 14
205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206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207 江兆申給艾瑞慈夫人的一封信 並附上其印譜 江兆申 原著 12
208 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 賴柯助 12
209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 林文淇 11
210 微觀電影史:評張靚蓓 《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 王萬睿 11
211 孟子哲學新探 陳榮灼 10
212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213 唐君毅的憂患意識及其學思關切點之開展 陳學然 10
214 探幽縮圖中所見的中國繪畫──以日本私人藏手卷為例 黃立芸 9
215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216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許惠敏 9
217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218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李瑞全 8
219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7
220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徐文琴 6
221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劉紀雯 5
222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223 國家符號的消失?: 當代加拿大電影的商業導向與全球化 劉紀雯 5
224 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 劉仲冬 4
225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宮筱筠 2
226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李淑卿 2
227 我對台灣地區應用倫理學發展情形的一些看法? 鈕則誠 2
228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229 愛滋病的建構與解構 文思慧 1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