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猶太─基督宗教負(否)性原素初探 ─一種體系性宗教詮釋學進路 |
陸敬忠 |
78 |
2 |
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的語言思維 |
林維杰 |
78 |
3 |
從儒家和基督宗教的人學視野交會處思 索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科技時代裡 人的圖像的形塑之道 |
李彥儀 |
78 |
4 |
試由「鼓盆而歌」談莊子的情感轉化機制 |
陳佩君 |
78 |
5 |
重探天台宗荊溪湛然之「無情有性」的 倫理別義 |
嚴瑋泓 |
78 |
6 |
王船山「盡心成性」、「心統性情」的道 德義涵與宗教向度 |
陳振崑 |
78 |
7 |
公共哲學在臺灣: 以「哲學星期五」為個案的考察 |
吳豐維 |
77 |
8 |
培養未來人才:兒童哲學教育的必要性與實踐 |
陳瓊霞 |
77 |
9 |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
何佳瑞 |
76 |
10 |
由莊子「無用之用」談生命教育的意義 |
陳佩君 |
76 |
11 |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
王嘉陵 |
76 |
12 |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
吳美瑤 |
76 |
13 |
全球化與世界主義──新冠疫情下對康德世界主義的反思 |
姜文斌 |
75 |
14 |
疫情之下的言論自由──自康德法權觀點出發的若干省思 |
陳欣白 |
75 |
15 |
防疫之倫理觀察:以德國倫理委員會建議書為中心 |
林佳和 |
75 |
16 |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
宋松山 |
75 |
17 |
重新評估亞倫‧高文的性平實論──再思性的定義 |
關啟文 |
75 |
18 |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中的政策透明度 |
陳嘉新 |
74 |
19 |
效益主義的幽靈:大COVID時代的公共衛生倫理反思 |
葉明叡、李柏翰 |
74 |
20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21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22 |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
李維倫 |
73 |
23 |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
王心運 |
73 |
24 |
西藥製藥廠關鍵主管應具備的必要特質 — 從佛教「八正道」的「正見」與「正思惟」談起 |
陳昱萍 |
73 |
25 |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
林靜秀 |
73 |
26 |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
霍晉明 |
72 |
27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28 |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
蔡篤堅 |
71 |
29 |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
釋昭慧 |
71 |
30 |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
陳祖裕 |
71 |
31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32 |
大 COVID 時代的疫苗分配與接種政策倫理考量 |
葉明叡 |
71 |
33 |
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倫理探討與公眾信任之建立 |
陳妤嘉 |
71 |
34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35 |
|
|
71 |
36 |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
沈冬 |
70 |
37 |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
陳佩筠 |
70 |
38 |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
陸敬忠 |
70 |
39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40 |
意外的插曲與危機:周恩來對伍豪事件因應的研究 |
林威杰 |
70 |
41 |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
林維杰 |
70 |
42 |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
楊雨青 |
70 |
43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44 |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
李瑞全 |
70 |
45 |
從儒家視角檢視突發疫情期間以年齡作為醫療資源配置的道德基礎與疑慮 |
周琬琳 |
70 |
46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47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48 |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
李力庸 |
69 |
49 |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
廖育正 |
69 |
50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51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52 |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
王嬿翔 |
69 |
53 |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
李瑞全 |
68 |
54 |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 議稿)》第九百九十五條談「臨床醫療強 制干預權」的失範 |
胡曉翔 |
68 |
55 |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
凌頌榮 |
68 |
56 |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
林香薇 |
68 |
57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58 |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台港兩地有關 活體器官捐贈的相關規定 |
黃漢忠 |
68 |
59 |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
陳俊啟 |
67 |
60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61 |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
黃崇修 |
67 |
62 |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
高禎臨 |
67 |
63 |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 |
黃漢忠 |
67 |
64 |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
陳秀丹 |
67 |
65 |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
鄧宜菁 |
67 |
66 |
病人自主決定權與「涉艾信息」告知規則的建構 |
胡曉翔 |
67 |
67 |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
李明書 |
67 |
68 |
突然「不想死」錯了嗎?──從尊重自主原則到尊重自主死亡權利的道德疑慮 |
周琬琳 |
67 |
69 |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
陳俊志 |
67 |
70 |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
林維杰 |
66 |
71 |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
柯志明 |
66 |
72 |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
釋昭慧 |
66 |
73 |
Tom Regan動物權學說初探 |
張秀惠 |
66 |
74 |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
楊自平 |
65 |
75 |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
顏涵銳 |
65 |
76 |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
簡山根 |
65 |
77 |
德布西長笛音樂中的開創性 |
陳惠湄 |
65 |
78 |
大音希聲所聽何物 |
蘇子媖 |
65 |
79 |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
廖育正 |
65 |
80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81 |
高階音樂存有學中的作品類型辯論 是否只對哲學本身有益? |
許昊仁 |
65 |
82 |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
劉振維 |
65 |
83 |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
劉悅笛 |
65 |
84 |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
李德材 |
65 |
85 |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
華靜慈 |
65 |
86 |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
羅卡 |
64 |
87 |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
黃猷欽 |
64 |
88 |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
劉久清 |
64 |
89 |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
程進發 |
64 |
90 |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
James Wicks |
64 |
91 |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
蘇子媖 |
64 |
92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93 |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
周貞余 |
64 |
94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95 |
從隱喻看山林:一種環境觀 |
瞿慎思 |
64 |
96 |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
林淑文 |
64 |
97 |
山林倫理:體驗與推想 |
蕭振邦 |
64 |
98 |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
林恩志 |
63 |
99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100 |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
張曉威 |
63 |
101 |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
石慧瑩 |
63 |
102 |
Artaud et Adamov : du théâtre de la cruauté au théâtre de la séparation |
朱鴻洲 |
63 |
103 |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
汪文聖 |
62 |
104 |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
寗應斌(卡維波) |
62 |
105 |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
史甄陶 |
62 |
106 |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
徐禎苓 |
62 |
107 |
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 |
王顥中 |
62 |
108 |
「反恐同」來「反恐」: 西方關於文明與援助的兩種矛盾 |
陳逸婷 |
62 |
109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110 |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
Huei-chen Li |
62 |
111 |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
廖朝陽 |
61 |
112 |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
戴正德、[中]馬俊領 |
61 |
113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114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115 |
對自主的再思考:關係取向 |
林雅萍 |
61 |
116 |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
王心運、柯薰貴 |
61 |
117 |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
廖珮芸 |
61 |
118 |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61 |
119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120 |
以差異原則分析長期照護之健康照護需求與實踐 |
蕭玉霜 |
61 |
121 |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
饒韻華 |
60 |
122 |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
廖慧貞 |
60 |
123 |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
60 |
124 |
理查‧史特勞斯〈七紗舞〉的創作歷史與其意義 |
蔡永凱 |
60 |
125 |
德語歌劇歷史的空白與先機——馮‧索登與E.T.A.霍夫曼《長生藥酒》之早期浪漫的探討 |
沈雕龍 |
60 |
126 |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
高柏園 |
60 |
127 |
環境德行倫理學的研究趨勢 |
程進發 |
60 |
128 |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
張育銘 |
60 |
129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130 |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0 |
131 |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
羅鈴沛 |
59 |
132 |
《工作與時日》1-382 |
徐學庸 |
59 |
133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134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135 |
Historic Classic as Global Interculture: 文心雕龍 Literary Heart Carving Dragon and Its Translations |
吳光明 |
59 |
136 |
L’Empereur de Chine ouvrant le premier sillon: réception et exploitation politique de l’image dans la culture française du XVIIIe siècle |
Jacques Marx |
58 |
137 |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
陳家煌 |
58 |
138 |
「婚姻平權」的反思 |
關啟文 |
58 |
139 |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
甯應斌(卡維波) |
58 |
140 |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
何思瑩 |
58 |
141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142 |
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 |
姜龍翔 |
58 |
143 |
以信任機制探討伴侶契約對同志親密關係的平等保障 |
邱子安 |
58 |
144 |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
郭彥伯 |
58 |
145 |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
洪凌 |
58 |
146 |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
王心運 |
57 |
147 |
遼代劉六符兄弟與遼宋外交 |
蔣武雄 |
57 |
148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149 |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
李根芳 |
57 |
150 |
〈昭王與龔之𦞠〉考釋四則 |
趙苑夙 |
57 |
151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152 |
從康德的間接義務觀論動物權利 |
林永崇 |
56 |
153 |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
吳宗憲 |
56 |
154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155 |
自然作為他者:列維納斯與環境哲學的交會 |
鄧元尉 |
55 |
156 |
正義、社會契約論與動物 — 從修正「能力進路」(capabilities approach)觀點談起 |
王萱茹 |
55 |
157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158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159 |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
李德材 |
54 |
160 |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
佐藤將之 |
53 |
161 |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
孫致文 |
53 |
162 |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
蕭欣浩 |
53 |
163 |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
陳祺助 |
52 |
164 |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
李道緝 |
52 |
165 |
哲學概念的中譯問題:以法國哲學家暨漢學家朱利安教授 所提出的哲學概念為例 |
卓立 |
52 |
166 |
Starting at Home: Caring and Social Policy by Nel Noddings |
石致華 |
52 |
167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168 |
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 |
蕭振聲 |
51 |
169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170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171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172 |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
林宜靜 |
48 |
173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174 |
Derrida et psychanalyse — Spéculer sur une lecture de Derrida |
Shenchung Shen |
48 |
175 |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
劉德明 |
47 |
176 |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
蔡家和 |
47 |
177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178 |
|
|
47 |
179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180 |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
張伯偉 |
46 |
181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182 |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
張思靜 |
46 |
183 |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
馬雅貞 |
45 |
184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185 |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
陳榮灼 |
44 |
186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187 |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
丁亞傑 |
44 |
188 |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 |
劉滄龍 |
44 |
189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190 |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
林蘭芳 |
43 |
191 |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
楊自平 |
43 |
192 |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
汪文聖 |
43 |
193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194 |
「意識之經驗底知識學」之「實行方法」及問題:《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九段之文本釋義 |
陸敬忠 |
42 |
195 |
十九世紀法國公娼制度之初探 |
王秋琪 |
42 |
196 |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
許綺玲 |
41 |
197 |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
謝明陽 |
41 |
198 |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
葉雅茹 |
41 |
199 |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
蘇芳玉 |
40 |
200 |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
黃雅莉 |
40 |
201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202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203 |
戰國中晚期「忠」觀念之演變與轉折暨其思想意義 |
佐藤將之 |
39 |
204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205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206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207 |
神聖與觸摸──對「勿觸我」的現象學反思 |
黃冠閔 |
38 |
208 |
從羅蘭巴特《明室》的「現代私密主體」看 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 |
萬胥亭 |
38 |
209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210 |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
王育雯 |
38 |
211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212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213 |
論楊時喬《易》學圖說的先天成卦之推衍 |
陳睿宏 |
37 |
214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215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216 |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
蘇信恩 |
37 |
217 |
心體與證道:林希元《四書存疑》之學脈思考 |
陳逢源 |
36 |
218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219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220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221 |
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 |
莊憶萱 |
36 |
222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223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224 |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
陳君愷、賴建寰 |
36 |
225 |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
梁廷毓 |
36 |
226 |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
盧莉茹 |
36 |
227 |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
侯潔之 |
36 |
228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229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230 |
二戰時期台灣茶宣傳海報的製作與意義 |
陳德馨 |
35 |
231 |
楊東明「氣質外無性」論析 |
陳政揚 |
35 |
232 |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
丁亞傑 |
35 |
233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234 |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
孫松榮 |
35 |
235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236 |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
伊藤桃子 |
35 |
237 |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
陸敬忠 |
35 |
238 |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
劉紀雯 |
35 |
239 |
網路討論學習之個案探討 |
劉旨峰 |
35 |
240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241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242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243 |
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 Heidegger )與 沃爾法特( Wohlfart ) |
鍾振宇 |
34 |
244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245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246 |
返質修文,文質往復──〈論語.八佾〉章序讀析 |
劉雅 |
34 |
247 |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 |
劉亞蘭 |
34 |
248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249 |
2046 de Wong Kar-wai:Topologie d'un secret ou piege psychanalytique? |
Erik Bordeleau |
34 |
250 |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
談玉儀 |
33 |
251 |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
陳佳琦 |
33 |
252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253 |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
呂佩怡 |
33 |
254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255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256 |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
Brooke Donaldson |
33 |
257 |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
33 |
258 |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
鄭芳祥 |
33 |
259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260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261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262 |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
史惟筑 |
32 |
263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264 |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
江淑君 |
32 |
265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266 |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
Matt Horn |
32 |
267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268 |
Fischlin, Daniel and Judith Nasby eds. Shakespeare Made inCanada: Contemporary Canadian Adaptations in Theatre, Pop Media, and Visual Arts |
Cindy Chopoidalo |
32 |
269 |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
謝政諭 |
31 |
270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271 |
從構圖、書法、鈐印來鑑別六件署款梅清的黃山畫作 |
李淑卿 |
31 |
272 |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
曹嗣衡 |
31 |
273 |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
蔡佩桂 |
31 |
274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275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276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277 |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
李庭緯 |
31 |
278 |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
何嘉誼 |
31 |
279 |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
楊尹瑄 |
31 |
280 |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
李道緝 |
31 |
281 |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
楊祖漢 |
31 |
282 |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
張琳 |
31 |
283 |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
Andrew Lo |
31 |
284 |
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 |
洪惟助 |
30 |
285 |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
黃立芸 |
30 |
286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287 |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
楊晋龍 |
30 |
288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289 |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
陳富容 |
30 |
290 |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
徐瑞香 |
30 |
291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292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293 |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30 |
294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295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296 |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
施盈佑 |
30 |
297 |
Can the Two-Level Moral Thinking Reconcile the Rivalry of Contextualism and Principled Ethic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Winkler and Hare |
黃慧英 |
30 |
298 |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
葉海煙 |
29 |
299 |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
姜龍翔 |
29 |
300 |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
謝佳娟 |
29 |
301 |
論永續發展及人與天地萬物之關係: 儒家之論述 |
李瑞全 |
29 |
302 |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
楊祖漢 |
29 |
303 |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
邱函妮 |
29 |
304 |
企業責任與可持續性倫理 |
葉保強 |
29 |
305 |
從演化倫理學的立場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如何可能? |
黃柏翰 |
29 |
306 |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
周揚波 |
28 |
307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308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309 |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
陳德錦 |
28 |
310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311 |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
陳政揚 |
28 |
312 |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
王念英 |
28 |
313 |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
王萬睿 |
28 |
314 |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
吳學明 |
28 |
315 |
南特船商杜勃亥的中國之行(1817-1827) 及其中國工藝收藏: 一個法中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
李明明 |
28 |
316 |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
陳維玲 |
28 |
317 |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
巫佩蓉 |
27 |
318 |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
曾春海 |
27 |
319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320 |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
林素幸 |
27 |
321 |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
邱誌勇 |
27 |
322 |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
高柏園 |
27 |
323 |
日治時期花柳業問題(1895-1945) |
朱德蘭 |
27 |
324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325 |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
宋惠如 |
27 |
326 |
1872-1911申報藝術條目索引解題 |
顏娟英 |
26 |
327 |
論明代全真教隱微原因: 以萬曆年間嶗山釋道教產之爭為例 |
梁淑芳 |
26 |
328 |
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 |
謝佳娟 |
26 |
329 |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
蔡佩桂 |
26 |
330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331 |
「殘軀」——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Torso Belvedere對米開朗基羅的啟發與影響 |
花亦芬 |
26 |
332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333 |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
丘慧兒 |
26 |
334 |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
謝佳娟 |
25 |
335 |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
蔡家丘 |
25 |
336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337 |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
黃崇修 |
25 |
338 |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
25 |
339 |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
葉嘉華 |
24 |
340 |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
王志浩 |
24 |
341 |
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 |
楊祖漢 |
24 |
342 |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
林雯玲 |
24 |
343 |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
于禮本 |
24 |
344 |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
彭宇薰 |
24 |
345 |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
梁碧茹 |
23 |
346 |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
鍾彩鈞 |
23 |
347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348 |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
江美萱 |
23 |
349 |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
沈曉茵 |
23 |
350 |
《朱熹集》卷六十五與《尚書》相關諸篇的寫作時間 |
許華峰 |
23 |
351 |
楊簡心學定位的兩個問題 |
張念誠 |
23 |
352 |
十七世紀法國銅板插畫中的中國意象——中國風貌溯源 |
李明明 |
23 |
353 |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
楊尹瑄 |
22 |
354 |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
黃猷欽 |
22 |
355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356 |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
陳蕉 |
22 |
357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358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359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360 |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
黃桂瑩 |
21 |
361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362 |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
陳威睿 |
21 |
363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364 |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
呂采芷 |
20 |
365 |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
沈曉茵 |
20 |
366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367 |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
黃兆強 |
20 |
368 |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
蔡家丘 |
19 |
369 |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
許維賢 |
19 |
370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371 |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
蘇子中 |
19 |
372 |
自 Lorraine 地區陶瓷紋飾考察中國風貌在十九世紀法國陶瓷藝術中的發展 |
李明明 |
19 |
373 |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 |
林聖智 |
18 |
374 |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
于禮本 |
18 |
375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376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377 |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
洪莫愁 |
17 |
378 |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試釋 |
林憶芝 |
17 |
379 |
《莊子》與《呂氏春秋》寓言題材之比較研究 |
吳福相 |
17 |
380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381 |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
沈曉茵 |
17 |
382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383 |
琉球畫家殷元良(座間味庸昌,1718-1767)的中國繪畫學習 |
黃立芸 |
16 |
384 |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
于禮本 |
16 |
385 |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
李秀眞 |
16 |
386 |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
江凌青 |
16 |
387 |
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 |
石守謙 |
15 |
388 |
佛教美術區域研究之回顧與省思 |
李玉民 |
15 |
389 |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
劉永晧 |
15 |
390 |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
孫松榮 |
15 |
391 |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
林克明 |
15 |
392 |
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 |
曾曬淑 |
15 |
393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394 |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
黃猷欽 |
14 |
395 |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
盛鎧 |
14 |
396 |
十九世紀象徵藝術的言說世界與批判意識——透視藝術風格的另一種途徑 |
李明明 |
14 |
397 |
赫德在中法越南衝突期間所扮演的外交角色(1883-1885) |
陳欣之 |
14 |
398 |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
洪敏秀 |
14 |
399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400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401 |
《論語》「君子不器」新詮 ──從傳統詮釋與康德目的論談起 |
連育平 |
13 |
402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403 |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
艾瑞慈 |
12 |
404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405 |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
沈揆一 |
12 |
406 |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
文以誠 |
12 |
407 |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
鄧秀梅 |
12 |
408 |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 |
林文淇 |
11 |
409 |
《南國再見,南國》: 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 |
沈曉茵 |
11 |
410 |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
葉蓁 |
11 |
411 |
理性、德性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中理性角色的探討(下) |
黃藿 |
11 |
412 |
自然景觀與藝術一體Nature Into Landscape Into Art |
張德煇譯、Lawreuce Halprin著 |
11 |
413 |
Re-tracing The Frames, Borders, Edges and Margins of Derrida's Derrida's De-Construction(s) ( Part II ) |
方如凡 |
11 |
414 |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
李淑卿 |
10 |
415 |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
巫佩蓉 |
10 |
416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417 |
九一八事變以來東北人士的流亡意識(下) |
吳振漢 |
10 |
418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419 |
理性、德性與幸福?亞里斯多德倫理學中理性角色的探討(上) |
黃藿 |
10 |
420 |
Re-tracing The Frames, Borders, Edges and Margins of Derrida's DeConstruction(s) ( Part I ) |
Robert E. Front |
10 |
421 |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
易繼心 |
9 |
422 |
探幽縮圖中所見的中國繪畫──以日本私人藏手卷為例 |
黃立芸 |
9 |
423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424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
425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426 |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
8 |
427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428 |
二十年(1990–2009)來臺灣關於中國宮廷圖繪的研究 |
馬雅貞 |
8 |
429 |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
洪再新 |
7 |
430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
431 |
陳澄波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 |
李淑珠 |
7 |
432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433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434 |
論宮布理希對中國繪畫的看法 |
|
6 |
435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436 |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
周芳美 |
6 |
437 |
近十年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動向(1998-2008)—英文、日文部分 |
林聖智 |
6 |
438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439 |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
林文淇 |
5 |
440 |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
白大維 |
5 |
441 |
艾拉妮斯.奧柏莎溫的奧卡四部曲 |
葉玉慧 著,林承翰 譯 |
5 |
442 |
LOVE AND LONELINESS IN CARSON MCCULLERS'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
曾安國 |
5 |
443 |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
五十殿 利治 |
4 |
444 |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
許綺玲 |
4 |
445 |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
吳方正 |
4 |
446 |
書評:《英國藝術史1600-1870》 |
謝佳娟 |
4 |
447 |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
張婉真 |
3 |
448 |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
楊永源 |
3 |
449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
450 |
Teaching Reading in EFL with Particular Reference to 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林春仲 |
3 |
451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
452 |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
李淑卿 |
2 |
453 |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
張婉真 |
2 |
454 |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
曾瀚霈 |
1 |
455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
456 |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
Gregor Wedekind |
1 |
457 |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
Hubert Locher |
1 |
458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