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ڭ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tradition    搜尋結果共 115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邱獻儀、鄭凱元 77
2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吳美瑤 76
3 重新評估亞倫‧高文的性平實論──再思性的定義 關啟文 75
4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釋昭慧 71
5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6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李瑞全 68
7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陳俊啟 67
8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9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陳榮灼 66
10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劉振維 65
11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劉悅笛 65
12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13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14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James Wicks 64
15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16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聶豪 64
17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18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文明基 63
19 生態智慧T中的friluftsliv / 天地間自由地徜徉 程進發 63
20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寗應斌(卡維波) 62
21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史甄陶 62
22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23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24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25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中〕劉悅笛 60
26 《工作與時日》1-382 徐學庸 59
27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林雅萍 57
28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鄧秀梅 56
29 程伊川與朱子之基本分歧——一希臘哲學的視點 陳榮灼 55
30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ASAKURA Tomomi 54
31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何雅雯 53
32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李道緝 52
33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楊令飛 50
34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35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鄭安晞 50
36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37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38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鄒文律 47
39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張伯偉 46
40 沈自晉《南詞新譜》集曲增訂論析──「備於今」的做法與價值 黃思超 46
41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洪力行 45
42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王妙純 44
43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丁亞傑 44
44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45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陳逢源 41
46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蘇芳玉 40
47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48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49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50 Disposition des lettrines et ses rapports avec la ponctuation dans les versions manuscrites et imprimée du Roman de Perceforest: des interprétations du texte 李蕙珍 38
51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52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熊秉真 36
53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鄭麗榕 36
54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盧莉茹 36
55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56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陳佳銘 35
57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伊藤桃子 35
58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林維杰 34
59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高俊宏 34
60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61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62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莊宜文 33
63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64 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 張雅婷 33
65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66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67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68 余英時與新儒家 李顯裕 31
69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曹嗣衡 31
70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鄭吉雄 31
71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72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陳榮灼 30
73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陳富容 30
74 紛亂中的寧定──唐君毅先生的慎獨之學 趙敬邦 30
75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黃麗娟 30
76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77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陳德錦 28
78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吳學明 28
79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宋惠如 27
80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25
81 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 楊祖漢 24
82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游騰達 24
83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鄭文泉 23
84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85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楊尹瑄 22
86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87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周安邦 20
88 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 鄭吉雄 20
89 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 王晴佳 20
90 Dialogue and Community:Teaching the Bible and Christian Classics in Relation to Western Tradition S. Mark Heim 18
91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92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林克明 18
93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94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沈曉茵 17
95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96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孫松榮 15
97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楊小華 14
98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涂藍云 14
99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洪敏秀 14
100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謝世英 13
101 《論語》「君子不器」新詮 ──從傳統詮釋與康德目的論談起 連育平 13
102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103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巫佩蓉 10
104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105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106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07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洪再新 7
108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109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宮筱筠 6
110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111 “Allegory”in Use in the Western Tradition 許經田 5
112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113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宮筱筠 2
114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115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