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ڭ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modern    搜尋結果共 117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劉毅鳴 72
2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3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陸敬忠 70
4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Arleen Ionescu 70
5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楊雨青 70
6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劉俊法 69
7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廖育正 69
8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翁文嫻 69
9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陳俊啟 67
10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11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陳榮灼 66
12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鄭宗義 66
13 德布西長笛音樂中的開創性 陳惠湄 65
14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15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廖育正 64
16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聶豪 64
17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18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文明基 63
19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林恩志 63
20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寗應斌(卡維波) 62
21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22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23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24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25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潘鳳娟 61
26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27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蕭鳳嫻 58
28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甯應斌(卡維波) 58
29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李根芳 57
30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蕭宏恩 57
31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ASAKURA Tomomi 54
32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蕭義玲 52
33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蕭振邦 52
34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35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36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37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趙家琦 48
38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鄭蕾 47
39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陳榮灼 44
40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41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42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鄭麗榕 43
43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林蘭芳 43
44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45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46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47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48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49 從羅蘭巴特《明室》的「現代私密主體」看 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 萬胥亭 38
50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51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陳一弘 37
52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53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熊秉真 36
54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呂文翠 36
55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鄭麗榕 36
56 J. J.Long. W. G. Sebald: Image, Archive, Modernity David Barton 36
57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58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王寧 32
59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張錦忠 32
60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江美萱 32
61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62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63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陳榮灼 30
64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65 紛亂中的寧定──唐君毅先生的慎獨之學 趙敬邦 30
66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吳振漢 30
67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王小林 30
68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陳德錦 28
69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賀廣如 28
70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黃信二 27
71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林素幸 27
72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73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74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葉嘉華 24
75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彭宇薰 24
76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梁碧茹 23
77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78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錢爽 21
79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80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陳德馨 20
81 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 王晴佳 20
82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蔡家丘 19
83 現代新儒家的朱子學研究 ——以馮、唐、錢諸先生對朱熹「理生氣」說的詮釋為例 馮兵;樂愛國 19
84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85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86 唐君毅先生對孝的當代闡釋 趙敬邦 18
87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沈曉茵 17
88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89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于禮本 16
90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91 老子管理哲學及其現代應用 馮滬祥 15
92 從「君子之射」思考習射的現代意義 廖崇斐 14
93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盛鎧 14
94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95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謝世英 13
96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97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98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沈揆一 12
99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葉蓁 11
100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101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102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103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04 理性與非理性?論近代知識份子的理性精神 龔鵬程 8
105 法語的新詞創造 黃景星 8
106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洪再新 7
107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108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109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宮筱筠 6
110 Modern Russia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05-1911 段昌國 6
111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五十殿 利治 4
112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113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114 《哥德式建築的黎明》 吳方正 3
115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宮筱筠 2
116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Hubert Locher 1
117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