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關於期刊
About Us
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投稿須知
For Authors
會員專區
Membership
前期出版
Archives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歷史
搜尋結果共
133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蔡篤堅
74
2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甯應斌
74
3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4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林靜秀
73
5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謝君直
68
6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林香薇
68
7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James Wicks
64
8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林淑文
64
9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10
生態智慧T中的friluftsliv / 天地間自由地徜徉
程進發
63
11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林桶法
63
12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汪文聖
62
13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寗應斌(卡維波)
62
14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史甄陶
62
15
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
王顥中
62
16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戴正德、[中]馬俊領
61
17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饒韻華
60
18
理查‧史特勞斯〈七紗舞〉的創作歷史與其意義
蔡永凱
60
19
德語歌劇歷史的空白與先機——馮‧索登與E.T.A.霍夫曼《長生藥酒》之早期浪漫的探討
沈雕龍
60
20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21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甯應斌(卡維波)
58
22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劉文
58
23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李嘉瑜
57
24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55
25
在波詭雲譎的歷史中叩問人性——評王鼎鈞的《文學江湖》
黃雅莉
53
26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鄭安晞
50
27
臨床試驗所蘊含的醫病關係新視野-癌症專科醫師的口述訪談剪影
蔡篤堅、梁妃儀、陳妤嘉
50
28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29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趙家琦
48
30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王學玲
46
31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馬雅貞
45
32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
劉滄龍
44
33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34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鄭麗榕
43
35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楊自平
43
36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陳逢源
41
37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38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黃雅莉
40
39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40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41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42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43
宋元明歷史與清代變局──順延抑或躍變?
袁劍
38
44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45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王次澄
36
46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熊秉真
36
47
環境正義、環境人權和治理的歷史淵源與關係
鄭先佑
36
48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陳君愷、賴建寰
36
49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50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51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52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談玉儀
33
53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陳佳琦
33
54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羅聖堡
33
55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莊宜文
33
56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鄭芳祥
33
57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58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David Pendery
33
59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史惟筑
32
60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吳怡芬
32
61
Time English Center
白大維
32
62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Matt Horn
32
63
Footprints of Fanon in Gillo Pontecorvo’s The Battle of Algiers and Sembene Ousamne’s Xala
Haidar Eid、Khaled Ghazel
32
64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陳政揚
31
65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蔡佩桂
31
66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67
「詩窮而後工」的歷史考察
鞏本棟
31
68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楊尹瑄
31
69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Andrew Lo
31
70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毛文芳
30
71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王小林
30
72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73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74
專號序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28
75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孫松榮
28
76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史惟筑
28
77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賀廣如
28
78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吳學明
28
79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80
文革時期的「牛棚」之研究—— 以季羨林為例
邱香怡
26
81
取締與治療:日治時期臺灣嗎啡之使用探究
毛硯平
25
82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83
評介皮國立著《全球大流感在近代中國的真相:一段抗疫歷史與中西醫學的奮鬥》
鄭育瑜
25
84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葉嘉華
24
85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林雯玲
24
86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于禮本
24
87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李力庸
24
88
The Ch'in Unification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hun-chieh Huang
24
89
北宋「老人」的食療與養生內涵——以《奉親養老書》為核心的文獻分析
皮國立
23
90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鍾彩鈞
23
91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92
臺灣當代基督教會移轉之現象——以中原大學四C教會為例
張蘊淨
23
93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李威寰
22
94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吳怡芬
21
95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錢爽
21
96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陳德馨
20
97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關啟匡
20
98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侯展捷
19
99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100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孫松榮
19
101
人體試驗之國際倫理規範:歷史的考察
時國銘
19
102
第十八期
詳如內文
18
103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104
唐君毅先生對孝的當代闡釋
趙敬邦
18
105
Disparity and Continuum between Ancient Classics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A Historicist Review
陳啟雲
18
106
第十七期
詳如內文
17
107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洪莫愁
17
108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黃桂瑩
17
109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齊婉先
17
110
第十六期
詳如內文
16
111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李秀眞
16
112
第十五期
詳如內文
15
113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孫松榮
15
114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洪敏秀
14
115
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 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
黃信二
12
116
《南國再見,南國》: 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
沈曉茵
11
117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李淑卿
10
118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莊元輔
10
119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120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謝君讚
10
121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122
黃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論
楊自平
8
123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鄧秀梅
8
124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白大維
5
125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五十殿 利治
4
126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楊永源
3
127
第二期
詳如內文
2
128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張婉真
2
129
方孝孺正統論初探
陳淑媛
1
130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魏嘉弘
1
131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132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Hubert Locher
1
133
On the Inventing of AIDS ---- 專訪 Cindy Patton
出 席 者 : 李瑞全、甯應斌、吳秀瑾 / 錄 音 整 理 : 吳秀瑾 / 校 定 : 李瑞全
1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