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關於期刊
About Us
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投稿須知
For Authors
會員專區
Membership
前期出版
Archives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天
搜尋結果共
132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2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李瑞全
71
3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蔡篤堅
71
4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釋昭慧
71
5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6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李瑞全
71
7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林維杰
70
8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9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李力庸
69
10
天臺智顗對攝論宗思想的辯難與融會
聶 豪
69
11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12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13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陳榮灼
66
14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林維杰
66
15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16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17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18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James Wicks
64
19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蔡智豪
64
20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周貞余
64
21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林春銀
64
22
生態智慧T中的friluftsliv / 天地間自由地徜徉
程進發
63
23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洪凌
62
24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廖朝陽
61
25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中〕劉悅笛
60
26
論瑞秋卡森海洋三書裡的幾個哲學問題
徐佐銘
60
27
死亡與超越 — 從蘇格拉底與莊子生命觀之差異談起
楊婉儀
59
28
「藏天下於天下」的安命與任化: 《莊子》「以不解解之」的死生智慧
賴錫三
59
29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陳佳銘
58
30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31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鄧秀梅
56
32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吳宗憲
56
33
儒家論人與萬物暨動物之關係和責任
李瑞全
55
34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蔡家和
54
35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楊劍豐
54
36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陳嘉鳳、周才忠
52
37
從貴族問題看《紅樓夢》與《人間喜劇》 的異與同
甘佳平
51
38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李瑞全
50
39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劉秀春
49
40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41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蔡家和
47
42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洪力行
45
43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楊清惠
45
44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楊自平
43
45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謝居憲
43
46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莊兵
42
47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陳逢源
41
48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49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50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侯潔之
36
51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52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陳佳銘
35
53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陳政揚
34
54
返質修文,文質往復──〈論語.八佾〉章序讀析
劉雅
34
55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56
由「天幣」盜竊看線上遊戲隱含的企業倫理難題
彭春翎
34
57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謝大寧
32
58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Matt Horn
32
59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60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陳政揚
31
61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李庭緯
31
62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楊尹瑄
31
63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李道緝
31
64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徐瑞香
30
65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李淑卿
30
66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黃麗娟
30
67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廖耆煬
30
68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葉海煙
29
69
論永續發展及人與天地萬物之關係: 儒家之論述
李瑞全
29
70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71
輔仁大學「專業倫理」課程的推行與展望
詹德隆、廖湧祥
29
72
劉墉書學初探
張菀玲
28
73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曾春海
27
74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丘慧兒
26
75
彌撒程序與彌撒音樂——以奧地利天主教彌撒實況錄音取樣調查為基礎的研究
曾瀚霈
26
76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翟奎鳳
25
77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78
慈愛與迷信—— 晚清仕紳的反教謠言對法國天主教育嬰堂的影響 (1840–1891)
黃柏睿
25
79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陳政揚
25
80
伊藤仁齋與「人本時代」的《論語》解——以「知天命」說為主軸
子安宣邦
24
81
朱元璋宗教政策演變之探究
張業祥
24
82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于禮本
24
83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陳建宏
23
84
「黃埔精神」的內涵與體現——以1950年李彌將軍領導滇緬邊區作戰為例
鄒琮隆
23
85
臺灣當代基督教會移轉之現象——以中原大學四C教會為例
張蘊淨
23
86
天人合一:興詩中的「道」
蕭麗華
22
87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88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黃桂瑩
21
89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袁光儀
21
90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91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宋惠如
19
92
從受用角度考察唐君毅先生由疾病證悟人生
楊自平
19
93
現代新儒家的朱子學研究 ——以馮、唐、錢諸先生對朱熹「理生氣」說的詮釋為例
馮兵;樂愛國
19
94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許朝陽
18
95
論朱子晚年訓門人的有關問題
楊祖漢
17
96
孟子「天下之言性章」試釋
林憶芝
17
97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沈曉茵
17
98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于禮本
16
99
「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嗎?—— 論荀子「虛壹靜」對「天君」之「心」的作用與意義
曾暐傑
16
100
經典活化與靈根自植
戴璉璋
15
101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黃秋韻
15
102
楊時對二程理論的詮釋
朱雪芳
15
103
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
鄧秀梅
15
104
從山林天籟、遊湖娛樂到悲歌懷古——西湖詠詩在唐宋元時期發展的三個階段
侯迺慧
14
105
儒佛會通下的佛教中國化 ──以覺浪道盛的苦諦概念為例
徐一智
14
106
王船山對《孟子‧莫非命也章》的詮釋── 「理氣合一」與「德福一致」之解決
蔡家和
14
107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戴璉璋
13
108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109
陽明「良知」與「良能」概念之關係探究 ──兼論其「意」之分層
賈慶軍
12
110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曾珮琦
11
111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
林文淇
11
112
由「聖人」看荀子的「知禮義」與「虛壹靜」
何淑靜
11
113
論荀子思想的宗教性面向
梁右典
11
114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王林偉
11
115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莊元輔
10
116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侯潔之
10
117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118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謝君讚
10
119
夏炘《述朱》「敬」義論述
楊錦富
9
120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121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許惠敏
9
122
從動勢與詩境分析魏崙的一首詩《屋頂上有天》
金戴熹
9
123
從〈論語學案〉論劉宗周早期理氣思想
許玉敏
9
124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陳儀
9
125
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 ──由《楊子折衷》論析
蘇子媖
9
126
黃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論
楊自平
8
127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李瑞全
8
128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鄧秀梅
8
129
基督教與天主教的臨終關懷
潘美惠
8
130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林文淇
5
131
程明道的天道觀
張德麟
3
132
方孝孺正統論初探
陳淑媛
1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