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搜尋結果共 335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邱獻儀、鄭凱元 77
2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王嘉陵 76
3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吳美瑤 76
4 品德教育涉及的「敬畏」初探:又敬又畏? 陳伊琳 76
5 倫理決策評準探討:一貫論與一致論之對立與融合 張寧 76
6 防疫之倫理觀察:以德國倫理委員會建議書為中心 林佳和 75
7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甯應斌 74
8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9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73
10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李維倫 73
11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孫雲平 73
12 諮商倫理初探 王建文 73
13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霍晉明 72
14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劉毅鳴 72
15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16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李瑞全 71
17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蔡篤堅 71
18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陳祖裕 71
19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蕭玉霜 71
20 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倫理探討與公眾信任之建立 陳妤嘉 71
21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22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23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陳佩君 70
24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李瑞全 70
25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26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27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凌頌榮 68
28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蕭玉霜 68
29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釋昭慧 67
30 自主與善終 尉遲淦 67
31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32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33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李明書 67
34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林維杰 66
35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柯志明 66
36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37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顏涵銳 65
38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廖育正 65
39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曾暐傑 65
40 高階音樂存有學中的作品類型辯論 是否只對哲學本身有益? 許昊仁 65
41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劉振維 65
42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43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劉悅笛 64
44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45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程進發 64
46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47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蔡智豪 64
48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周貞余 64
49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廖育正 64
50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林春銀 64
51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4
52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徐佐銘 64
53 有意義的自然及其價值 柯志明 63
54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林恩志 63
55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石慧瑩 63
56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張曉威 63
57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陳祺助 62
58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史甄陶 62
59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60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廖珮芸 61
61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62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61
63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饒韻華 60
64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連憲升 60
65 環境德行倫理學的研究趨勢 程進發 60
66 內在價值的反思 瞿慎思 60
67 論墨學在環境倫理學中的意義 趙敬邦 59
68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69 死亡與超越 — 從蘇格拉底與莊子生命觀之差異談起 楊婉儀 59
70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潘怡帆 59
71 Historic Classic as Global Interculture: 文心雕龍 Literary Heart Carving Dragon and Its Translations 吳光明 59
72 「藏天下於天下」的安命與任化: 《莊子》「以不解解之」的死生智慧 賴錫三 59
73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陳家煌 58
74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蕭鳳嫻 58
75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陳佳銘 58
76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林雅萍 57
77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蕭宏恩 57
78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譚志明 57
79 〈昭王與龔之𦞠〉考釋四則 趙苑夙 57
80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81 從康德的間接義務觀論動物權利 林永崇 56
82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吳宗憲 56
83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鄧秀梅 56
84 自然作為他者:列維納斯與環境哲學的交會 鄧元尉 55
85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朱湘鈺 55
86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劉怡君 55
87 動物權與人類中心主義 林恩志 55
88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55
89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蔡家和 54
90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91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林修德 54
92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楊劍豐 54
93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劉秀春 54
94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李德材 54
95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佐藤將之 53
96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蕭欣浩 53
97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陳祺助 52
98 香港社會的生活素質 ⽯丹理 52
99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陳嘉鳳、周才忠 52
100 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 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 李瑞全 52
101 論國家公園與幸福人生的關聯: 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台江國家公園為例 徐佐銘 52
102 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 對環境倫理的啟示 趙敬邦 51
103 牟宗三與海德格 陳榮灼 51
104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李瑞全 50
105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楊令飛 50
106 以病人為中心的醫病關係 郭素珍 50
107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108 臨床試驗所蘊含的醫病關係新視野-癌症專科醫師的口述訪談剪影 蔡篤堅、梁妃儀、陳妤嘉 50
109 醫病關係=關懷關係? 廖瑞琪 50
110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唐經欽 49
111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陳孟君 49
112 欣賞自然的三種模式:藝術、環境與生態 李慶本 49
113 窮山惡水為何是美的? 楊勝欽 49
114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陳慶坤 49
115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趙家琦 48
116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黃金文、林鴻瑞 48
117 公平有效的氣候條約如何可能 程進發 48
118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蔡家和 47
119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張思靜 46
120 從價值到規範 — 論非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倫理學的一個論證問題 羅亞玲 46
121 評〈從價值到規範 — 論非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倫理學的一個論證問題〉 王從恕 46
122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123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馬雅貞 45
124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陳榮灼 44
125 私人開業心理諮商診所的行銷倫理 陳雅婷、王智弘 44
126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丁亞傑 44
127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128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129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鄭麗榕 43
130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林蘭芳 43
131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楊自平 43
132 佛教「生命倫理學」研究:以動物保護議題為核心 釋昭慧 43
133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謝居憲 43
134 人類中心主義思考下的動物權利: 缺陷與修正方向 瞿慎思 43
135 從中壢北帝國事件淺談鄰避現象與身心障礙者人權 彭春翎 43
136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陳逢源 41
137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138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139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許又方 37
140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吳振漢 37
141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陳一弘 37
142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143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144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陳君愷、賴建寰 36
145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侯潔之 36
146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鄧克銘 35
147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148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陳佳銘 35
149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150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151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陳佳琦 33
152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153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羅聖堡 33
154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許綺玲 33
155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賴軍維 33
156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廖育正 33
157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陳榮灼 32
158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謝大寧 32
159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江淑君 32
160 全球暖化的政治倫理 — 為氣候政治建立目的王國 葉保強 32
161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Matt Horn 32
162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163 Footprints of Fanon in Gillo Pontecorvo’s The Battle of Algiers and Sembene Ousamne’s Xala Haidar Eid、Khaled Ghazel 32
164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朱曉海 31
165 第三十一期附刊 主編序 謝佳娟 31
166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賴毓芝 31
167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陳政揚 31
168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李道緝 31
169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楊祖漢 31
170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黃立芸 30
171 紛亂中的寧定──唐君毅先生的慎獨之學 趙敬邦 30
172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徐瑞香 30
173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江一煥 30
174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毛文芳 30
175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廖耆煬 30
176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葉海煙 29
177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178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179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高柏園 29
180 企業責任與可持續性倫理 葉保強 29
181 康德的永續發展基礎 Martin Schonfeld 29
182 從演化倫理學的立場談非人類中心主義的環境倫理如何可能? 黃柏翰 29
183 孟子論辯探究 林憶芝 29
184 應用倫理教學課程在台灣公私立大學中的發展概況 黃柏翰 29
185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周揚波 28
186 劉墉書學初探 張菀玲 28
187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陳政揚 28
188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王念英 28
189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吳學明 28
190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陳維玲 28
191 SARS的涉利者模式分析 — 以和平醫院廢棄物處理為議題 釋修禪 28
192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邱誌勇 27
193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游騰達 27
194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史甄陶 27
195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白宛仙 26
196 基因倫理學之核心課題:發現人類染色體雙螺旋結構五十週年紀念 李瑞全 26
197 地緣與血緣的革命:方志敏與贛東北共產革命運動的興衰 林威杰 26
198 文革時期的「牛棚」之研究—— 以季羨林為例 邱香怡 26
199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丘慧兒 26
200 保存人種作為環境倫理的中心議題是否可行 楊勝欽 26
201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翟奎鳳 25
202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203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黃崇修 25
204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陳政揚 25
205 慈愛與迷信—— 晚清仕紳的反教謠言對法國天主教育嬰堂的影響 (1840–1891) 黃柏睿 25
206 簡評《客家研究核心 認同漢族民系》 倪孟安 25
207 朱元璋宗教政策演變之探究 張業祥 24
208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葉嘉華 24
209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王志浩 24
210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吳晶 24
211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于禮本 24
212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游騰達 24
213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賴柯助 24
214 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 楊祖漢 24
215 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 24
216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鍾彩鈞 23
217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梁碧茹 23
218 北宋「老人」的食療與養生內涵——以《奉親養老書》為核心的文獻分析 皮國立 23
219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陳建宏 23
220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鄭文泉 23
221 國民政府時期的電影檢查與電影教育:以張冲主持電影為中心的考察(1934-1936) 林威杰 23
222 「黃埔精神」的內涵與體現——以1950年李彌將軍領導滇緬邊區作戰為例 鄒琮隆 23
223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楊自平 23
224 楊簡心學定位的兩個問題 張念誠 23
225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王慧茹 22
226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227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袁光儀 21
228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陳威睿 21
229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吳怡芬 21
230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吳甿 21
231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錢爽 21
232 以「媒介的醫病關係為核心」的生物醫學科技與人文對話課程規劃構想 21
233 非人類中心的環境倫理觀 李瑞全 20
234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235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康珮 20
236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關啟匡 20
237 第十九期 詳如內文 19
238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侯展捷 19
239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宋惠如 19
240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孫松榮 19
241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之關係 鄧秀梅 19
242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林維杰 19
243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244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245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韓曉華 18
246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陳祺助 18
247 第十七期 詳如內文 17
248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史甄陶 17
249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齊婉先 17
250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的王道政治論和革命觀——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 張崑將 17
251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張曉生 17
252 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 林維杰 17
253 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 李瑞全 16
254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劉德明 16
255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蔡家和 16
256 論《禮記‧緇衣》的思維情境 侯展捷 16
257 「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嗎?—— 論荀子「虛壹靜」對「天君」之「心」的作用與意義 曾暐傑 16
258 經典活化與靈根自植 戴璉璋 15
259 第十五期 詳如內文 15
260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黃秋韻 15
261 推動電子商務應用--強化亞太高科技製造中心 黃重球 15
262 楊時對二程理論的詮釋 朱雪芳 15
263 從主理的觀點看朱子的哲學 楊祖漢 15
264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朱湘鈺 15
265 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 鄧秀梅 15
266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韓曉華 15
267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盛鎧 14
268 由朱子的讀書法論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呂銘崴 14
269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黃信二 14
270 江右王門學者鄒東廓之戒懼說論析 張衛紅 14
271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齊婉先 14
272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戴璉璋 13
273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274 禪心淨化過程之研究 鄭琳 13
275 系統美學建構之可能:以唐君毅美學思想為核心的考察 蕭振邦 13
276 「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 楊祖漢 13
277 陽明「良知」與「良能」概念之關係探究 ──兼論其「意」之分層 賈慶軍 12
278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279 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 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 黃信二 12
280 《文心雕龍》「比興」觀念析論 顏崑陽 12
281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鄧秀梅 12
282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文以誠 12
283 南宋宮廷繪畫的普世價值: 讀艾瑞慈《馬遠的心:尋覓南宋美學》 洪再新 12
284 程伊川心論之省察 張德麟 12
285 王船山對朱子《孟子‧浩然章》詮釋之批評──以《讀孟子大全說》為據 蔡家和 12
286 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 賴柯助 12
287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曾珮琦 11
288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 林文淇 11
289 由「聖人」看荀子的「知禮義」與「虛壹靜」 何淑靜 11
290 從《易說》看惠士奇的治《易》作法 楊自平 11
291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王林偉 11
292 對近人研究朱子《知言疑義》「性無善惡,心以用盡」 之省察 李素楨 11
293 從完形治療及禪宗談東西方心理治療 林琦瑄 11
294 孟子哲學新探 陳榮灼 10
295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莊元輔 10
296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侯潔之 10
297 唐君毅的憂患意識及其學思關切點之開展 陳學然 10
298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謝君讚 10
299 夏炘《述朱》「敬」義論述 楊錦富 9
300 儒家的生命倫理學結構 李瑞全 9
301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 ──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 丁亞傑 9
302 心理諮商師的專業倫理守則 林家興 9
303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304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許明珠 9
305 由仁義禮智架構來看諮商與心理治療--一場對話 翁開誠 9
306 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 ──由《楊子折衷》論析 蘇子媖 9
307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308 朝鮮性理學與《心經附註》 金基柱 8
309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8
310 當下呈現之自由是美的 ——牟宗三美學之基礎命題 唐聖 8
311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李瑞全 8
312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黃敏浩 8
313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黃瑩暖 8
314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陳祺助 8
315 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 謝居憲 8
316 「《心體與性體》出版四十週年紀念國際 學術研討會」會議記實 陳儀 8
317 從朱子陽明的心性觀論民主法治的理論根據 王邦雄 7
318 諮商與心理治療理論簡介 夏允中 7
319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320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321 從人本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的思索 --中西方心理治療之融合 陳玉芳 7
322 道德的理想主義、積極向上之精神、產業組織與管制 張明宗 6
323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周芳美 6
324 論儒學客觀化的曲成問題——為「一心開二門」進一解 王邦雄 5
325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五十殿 利治 4
326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吳方正 4
327 書評:《英國藝術史1600-1870》 謝佳娟 4
328 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 劉仲冬 4
329 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兼論窮通因應之道 姚振黎 3
330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宮筱筠 2
331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張婉真 2
332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333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334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Hubert Locher 1
335 愛滋病患在家看護中心介紹 林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