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儒唐樞「討真心」說與「定靜工夫」的交相映照 | 
							  游騰達 | 
							  79 | 
							
						
							
							
							
							  | 2 | 
							  守靜與用靜──韓非的虛靜術用 | 
							  廖育正 | 
							  79 | 
							
						
							
							
							
							  | 3 | 
							  論荀子定靜思維在儒家品德機器人建構中 的定位──以孟、荀理論型態差異談起 | 
							  黃崇修 | 
							  79 | 
							
						
							
							
							
							  | 4 | 
							  AI 時代自由的可能? 在科技宰制與「定靜」工夫之間 | 
							  林盈銓、黃繼立 | 
							  79 | 
							
						
							
							
							
							  | 5 | 
							  將工夫帶到教育中: 如何引領學生把握住觀念與實踐的工夫 | 
							  陳復 | 
							  79 | 
							
						
							
							
							
							  | 6 | 
							  猶太─基督宗教負(否)性原素初探 ─一種體系性宗教詮釋學進路 | 
							  陸敬忠 | 
							  78 | 
							
						
							
							
							
							  | 7 | 
							  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的語言思維 | 
							  林維杰 | 
							  78 | 
							
						
							
							
							
							  | 8 | 
							  試由「鼓盆而歌」談莊子的情感轉化機制 | 
							  陳佩君 | 
							  78 | 
							
						
							
							
							
							  | 9 | 
							  從幾個面向探討臺灣哲學諮商的發展和困境 | 
							  呂健吉 | 
							  77 | 
							
						
							
							
							
							  | 10 |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 
							  何佳瑞 | 
							  76 | 
							
						
							
							
							
							  | 11 |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 
							  吳美瑤 | 
							  76 | 
							
						
							
							
							
							  | 12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 13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 14 |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 
							  73 | 
							
						
							
							
							
							  | 15 |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 
							  李維倫 | 
							  73 | 
							
						
							
							
							
							  | 16 |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 
							  王心運 | 
							  73 | 
							
						
							
							
							
							  | 17 |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 
							  孫雲平 | 
							  73 | 
							
						
							
							
							
							  | 18 | 
							  諮商倫理初探 | 
							  王建文 | 
							  73 | 
							
						
							
							
							
							  | 19 |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 
							  林靜秀 | 
							  73 | 
							
						
							
							
							
							  | 20 | 
							  定靜工夫視野下的愛情與神聖 | 
							  黃崇修 | 
							  72 | 
							
						
							
							
							
							  | 21 |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 
							  霍晉明 | 
							  72 | 
							
						
							
							
							
							  | 22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 23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 24 |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 
							  蔡篤堅 | 
							  71 | 
							
						
							
							
							
							  | 25 |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 
							  陳祖裕 | 
							  71 | 
							
						
							
							
							
							  | 26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 27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 28 | 
							   | 
							   | 
							  71 | 
							
						
							
							
							
							  | 29 |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 
							  沈冬 | 
							  70 | 
							
						
							
							
							
							  | 30 |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 
							  陳佩筠 | 
							  70 | 
							
						
							
							
							
							  | 31 |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 
							  嚴瑋泓 | 
							  70 | 
							
						
							
							
							
							  | 32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 33 |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 
							  李瑞全 | 
							  70 | 
							
						
							
							
							
							  | 34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 35 |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 
							  彭春翎 | 
							  69 | 
							
						
							
							
							
							  | 36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 37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 38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 39 |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 議稿)》第九百九十五條談「臨床醫療強 制干預權」的失範 | 
							  胡曉翔 | 
							  68 | 
							
						
							
							
							
							  | 40 |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 
							  凌頌榮 | 
							  68 | 
							
						
							
							
							
							  | 41 |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 
							  林香薇 | 
							  68 | 
							
						
							
							
							
							  | 42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 43 |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 
							  釋照量 | 
							  68 | 
							
						
							
							
							
							  | 44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 45 |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 | 
							  黃漢忠 | 
							  67 | 
							
						
							
							
							
							  | 46 |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 
							  李明書 | 
							  67 | 
							
						
							
							
							
							  | 47 | 
							  突然「不想死」錯了嗎?──從尊重自主原則到尊重自主死亡權利的道德疑慮 | 
							  周琬琳 | 
							  67 | 
							
						
							
							
							
							  | 48 |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 
							  陳俊志 | 
							  67 | 
							
						
							
							
							
							  | 49 |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 
							  釋昭慧 | 
							  66 | 
							
						
							
							
							
							  | 50 |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 
							  簡山根 | 
							  65 | 
							
						
							
							
							
							  | 51 |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 
							  華靜慈 | 
							  65 | 
							
						
							
							
							
							  | 52 |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 
							  劉悅笛 | 
							  64 | 
							
						
							
							
							
							  | 53 |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 
							  劉久清 | 
							  64 | 
							
						
							
							
							
							  | 54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 55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 56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 57 | 
							  山林自然的暴力與療癒 | 
							  林淑文 | 
							  64 | 
							
						
							
							
							
							  | 58 |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 
							  徐佐銘 | 
							  64 | 
							
						
							
							
							
							  | 59 |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 
							  林文凱 | 
							  63 | 
							
						
							
							
							
							  | 60 | 
							  生態智慧T中的friluftsliv / 天地間自由地徜徉 | 
							  程進發 | 
							  63 | 
							
						
							
							
							
							  | 61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 62 |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 
							  張曉威 | 
							  63 | 
							
						
							
							
							
							  | 63 |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 
							  徐禎苓 | 
							  62 | 
							
						
							
							
							
							  | 64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 65 |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 
							  洪凌 | 
							  62 | 
							
						
							
							
							
							  | 66 |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 
							  廖朝陽 | 
							  61 | 
							
						
							
							
							
							  | 67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 68 | 
							  對自主的再思考:關係取向 | 
							  林雅萍 | 
							  61 | 
							
						
							
							
							
							  | 69 |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 
							  王心運、柯薰貴 | 
							  61 | 
							
						
							
							
							
							  | 70 |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 
							  林慧如 | 
							  61 | 
							
						
							
							
							
							  | 71 |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 
							  饒韻華 | 
							  60 | 
							
						
							
							
							
							  | 72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 73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 74 | 
							  (中譯題目)殺人的倫理學──從非道德觀點來看 | 
							  蔡承志 | 
							  59 | 
							
						
							
							
							
							  | 75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 76 |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 
							  陳家煌 | 
							  58 | 
							
						
							
							
							
							  | 77 | 
							  「婚姻平權」的反思 | 
							  關啟文 | 
							  58 | 
							
						
							
							
							
							  | 78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 79 | 
							  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 | 
							  何佳瑞 | 
							  58 | 
							
						
							
							
							
							  | 80 |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 
							  洪凌 | 
							  58 | 
							
						
							
							
							
							  | 81 |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 
							  王心運 | 
							  57 | 
							
						
							
							
							
							  | 82 |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 
							  林雅萍 | 
							  57 | 
							
						
							
							
							
							  | 83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 84 |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 
							  林慧如 | 
							  57 | 
							
						
							
							
							
							  | 85 | 
							  黑格爾論上帝存在的證明 | 
							  劉愛民 | 
							  57 | 
							
						
							
							
							
							  | 86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 87 | 
							  隱喻與建築——柄谷行人與德希達的解構思想對話 | 
							  黃雅嫺 | 
							  56 | 
							
						
							
							
							
							  | 88 | 
							  程伊川與朱子之基本分歧——一希臘哲學的視點 | 
							  陳榮灼 | 
							  55 | 
							
						
							
							
							
							  | 89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 90 |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 
							  林修德 | 
							  54 | 
							
						
							
							
							
							  | 91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 92 |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 
							  蕭欣浩 | 
							  53 | 
							
						
							
							
							
							  | 93 |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 
							  陳祺助 | 
							  52 | 
							
						
							
							
							
							  | 94 |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 
							  李道緝 | 
							  52 | 
							
						
							
							
							
							  | 95 |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 
							  蕭振邦 | 
							  52 | 
							
						
							
							
							
							  | 96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 97 | 
							  醫病關係中的癌末真相告知 — 從權力倫理原則到臨床專精的展現 | 
							  許樹珍、林明慧、歐美、陳祖裕、黃淑鶴 | 
							  50 | 
							
						
							
							
							
							  | 98 | 
							  臨床試驗所蘊含的醫病關係新視野-癌症專科醫師的口述訪談剪影 | 
							  蔡篤堅、梁妃儀、陳妤嘉 | 
							  50 | 
							
						
							
							
							
							  | 99 |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 
							  鄭安晞 | 
							  50 | 
							
						
							
							
							
							  | 100 |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 
							  唐經欽 | 
							  49 | 
							
						
							
							
							
							  | 101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102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 103 |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 
							  林宜靜 | 
							  48 | 
							
						
							
							
							
							  | 104 |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 
							  黃金文、林鴻瑞 | 
							  48 | 
							
						
							
							
							
							  | 105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 106 | 
							  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 
							  朱湘鈺 | 
							  46 | 
							
						
							
							
							
							  | 107 |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 
							  洪力行 | 
							  45 | 
							
						
							
							
							
							  | 108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 109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 110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 111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 112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 113 |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 
							  林蘭芳 | 
							  43 | 
							
						
							
							
							
							  | 114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 115 |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 
							  吳振漢 | 
							  42 | 
							
						
							
							
							
							  | 116 |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 
							  謝明陽 | 
							  41 | 
							
						
							
							
							
							  | 117 |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 
							  葉雅茹 | 
							  41 | 
							
						
							
							
							
							  | 118 |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 
							  黃雅莉 | 
							  40 | 
							
						
							
							
							
							  | 119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 120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 121 |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 
							  王育雯 | 
							  38 | 
							
						
							
							
							
							  | 122 | 
							  Disposition des lettrines et ses rapports avec la ponctuation dans les versions manuscrites et imprimée du Roman de Perceforest: des  interprétations du texte | 
							  李蕙珍 | 
							  38 | 
							
						
							
							
							
							  | 123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 124 | 
							  論楊時喬《易》學圖說的先天成卦之推衍 | 
							  陳睿宏 | 
							  37 | 
							
						
							
							
							
							  | 125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 126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 127 |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 
							  蘇信恩 | 
							  37 | 
							
						
							
							
							
							  | 128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 129 | 
							  心體與證道:林希元《四書存疑》之學脈思考 | 
							  陳逢源 | 
							  36 | 
							
						
							
							
							
							  | 130 | 
							  試析《韓非子》之「內聖外王」的詮釋可能:並以《管子》為參照 | 
							  李中文 | 
							  36 | 
							
						
							
							
							
							  | 131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132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 133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 134 | 
							  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 | 
							  莊憶萱 | 
							  36 | 
							
						
							
							
							
							  | 135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136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 137 |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 
							  陳君愷、賴建寰 | 
							  36 | 
							
						
							
							
							
							  | 138 |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 
							  梁廷毓 | 
							  36 | 
							
						
							
							
							
							  | 139 |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 
							  盧莉茹 | 
							  36 | 
							
						
							
							
							
							  | 140 |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 
							  侯潔之 | 
							  36 | 
							
						
							
							
							
							  | 141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 142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 143 |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 
							  孫松榮 | 
							  35 | 
							
						
							
							
							
							  | 144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145 | 
							  網路討論學習之個案探討 | 
							  劉旨峰 | 
							  35 | 
							
						
							
							
							
							  | 146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 147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 148 |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 
							  陸敬忠 | 
							  34 | 
							
						
							
							
							
							  | 149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150 | 
							  2046 de Wong Kar-wai:Topologie d'un secret ou piege psychanalytique? | 
							  Erik Bordeleau | 
							  34 | 
							
						
							
							
							
							  | 151 |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 
							  陳佳琦 | 
							  33 | 
							
						
							
							
							
							  | 152 | 
							  《左傳》、《國語》中引詩、書的套式-兼論《詩經》的成書過程 | 
							  魏培泉 | 
							  33 | 
							
						
							
							
							
							  | 153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 154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 155 |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 
							  呂佩怡 | 
							  33 | 
							
						
							
							
							
							  | 156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 157 |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 
							  33 | 
							
						
							
							
							
							  | 158 | 
							  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 | 
							  張雅婷 | 
							  33 | 
							
						
							
							
							
							  | 159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 160 |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 
							  史惟筑 | 
							  32 | 
							
						
							
							
							
							  | 161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 162 |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 
							  張錦忠 | 
							  32 | 
							
						
							
							
							
							  | 163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 164 | 
							  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折 | 
							  楊自平 | 
							  32 | 
							
						
							
							
							
							  | 165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 166 |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 
							  Matt Horn | 
							  32 | 
							
						
							
							
							
							  | 167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 168 | 
							  Fischlin, Daniel and Judith Nasby eds. Shakespeare Made inCanada: Contemporary Canadian Adaptations in Theatre, Pop Media, and Visual Arts | 
							  Cindy Chopoidalo | 
							  32 | 
							
						
							
							
							
							  | 169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 170 |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 
							  蔡佩桂 | 
							  31 | 
							
						
							
							
							
							  | 171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 172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 173 |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 
							  李庭緯 | 
							  31 | 
							
						
							
							
							
							  | 174 |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 
							  劉素芬 | 
							  31 | 
							
						
							
							
							
							  | 175 |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 
							  李道緝 | 
							  31 | 
							
						
							
							
							
							  | 176 |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 
							  張琳 | 
							  31 | 
							
						
							
							
							
							  | 177 |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 
							  楊晋龍 | 
							  30 | 
							
						
							
							
							
							  | 178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 179 |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 
							  陳富容 | 
							  30 | 
							
						
							
							
							
							  | 180 |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 
							  徐瑞香 | 
							  30 | 
							
						
							
							
							
							  | 181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 182 |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30 | 
							
						
							
							
							
							  | 183 |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 
							  黃麗娟 | 
							  30 | 
							
						
							
							
							
							  | 184 |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 
							  謝佳娟 | 
							  29 | 
							
						
							
							
							
							  | 185 |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 
							  邱函妮 | 
							  29 | 
							
						
							
							
							
							  | 186 |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 
							  劉瑞琪 | 
							  29 | 
							
						
							
							
							
							  | 187 | 
							  企業責任與可持續性倫理 | 
							  葉保強 | 
							  29 | 
							
						
							
							
							
							  | 188 | 
							  康德的永續發展基礎 | 
							  Martin Schonfeld | 
							  29 | 
							
						
							
							
							
							  | 189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 190 | 
							  元代龍仁夫《易》學析論 | 
							  楊自平 | 
							  28 | 
							
						
							
							
							
							  | 191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 192 | 
							  論明代全真教隱微原因: 以萬曆年間嶗山釋道教產之爭為例 | 
							  梁淑芳 | 
							  26 | 
							
						
							
							
							
							  | 193 | 
							  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 | 
							  謝佳娟 | 
							  26 | 
							
						
							
							
							
							  | 194 |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 
							  蔡佩桂 | 
							  26 | 
							
						
							
							
							
							  | 195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 196 |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 
							  翟奎鳳 | 
							  25 | 
							
						
							
							
							
							  | 197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 198 |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 
							  林雯玲 | 
							  24 | 
							
						
							
							
							
							  | 199 |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 
							  彭宇薰 | 
							  24 | 
							
						
							
							
							
							  | 200 | 
							  支道林莊子逍遙義新詮及其般若學 | 
							  蔡振豐 | 
							  24 | 
							
						
							
							
							
							  | 201 |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 
							  陳詠琳 | 
							  23 | 
							
						
							
							
							
							  | 202 |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 
							  楊自平 | 
							  23 | 
							
						
							
							
							
							  | 203 |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 
							  沈曉茵 | 
							  23 | 
							
						
							
							
							
							  | 204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 205 |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 
							  侯展捷 | 
							  22 | 
							
						
							
							
							
							  | 206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 207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 208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 209 | 
							  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 | 
							  楊晉龍 | 
							  21 | 
							
						
							
							
							
							  | 210 |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 
							  袁光儀 | 
							  21 | 
							
						
							
							
							
							  | 211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 212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 213 |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 
							  呂采芷 | 
							  20 | 
							
						
							
							
							
							  | 214 |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 
							  沈曉茵 | 
							  20 | 
							
						
							
							
							
							  | 215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 216 |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 
							  蔡家丘 | 
							  19 | 
							
						
							
							
							
							  | 217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 218 |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 
							  宋惠如 | 
							  19 | 
							
						
							
							
							
							  | 219 |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 
							  蘇子中 | 
							  19 | 
							
						
							
							
							
							  | 220 |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 | 
							  林聖智 | 
							  18 | 
							
						
							
							
							
							  | 221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 222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223 |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 
							  洪莫愁 | 
							  17 | 
							
						
							
							
							
							  | 224 |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的王道政治論和革命觀——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 | 
							  張崑將 | 
							  17 | 
							
						
							
							
							
							  | 225 | 
							  德萊葉的「白」──從顏色作為減法影像到至上主義繪畫之異度空間 | 
							  李佩盈 | 
							  15 | 
							
						
							
							
							
							  | 226 |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 
							  孫松榮 | 
							  15 | 
							
						
							
							
							
							  | 227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 228 |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 
							  黃猷欽 | 
							  14 | 
							
						
							
							
							
							  | 229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 230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 231 |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 
							  李安澤 | 
							  13 | 
							
						
							
							
							
							  | 232 | 
							  Étude de Quelques Malentendus en Situation de Communication Exolingue | 
							  劉順一 | 
							  13 | 
							
						
							
							
							
							  | 233 |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 
							  艾瑞慈 | 
							  12 | 
							
						
							
							
							
							  | 234 | 
							  杜甫七律偶犯上尾考 | 
							  張夢機 | 
							  12 | 
							
						
							
							
							
							  | 235 |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 
							  沈揆一 | 
							  12 | 
							
						
							
							
							
							  | 236 | 
							  江兆申給艾瑞慈夫人的一封信 並附上其印譜 | 
							  江兆申 原著 | 
							  12 | 
							
						
							
							
							
							  | 237 |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 
							  葉蓁 | 
							  11 | 
							
						
							
							
							
							  | 238 | 
							  世說、晉書韓壽偷香與鶯鶯傳、西廂記的傳承關係 | 
							  詹秀惠 | 
							  11 | 
							
						
							
							
							
							  | 239 | 
							  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 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 | 
							  王君琦 | 
							  11 | 
							
						
							
							
							
							  | 240 |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 
							  李淑卿 | 
							  10 | 
							
						
							
							
							
							  | 241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 242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 243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 244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 245 | 
							  論宮布理希對中國繪畫的看法 | 
							   | 
							  6 | 
							
						
							
							
							
							  | 246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 247 |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 
							  白大維 | 
							  5 | 
							
						
							
							
							
							  | 248 | 
							  Pearl Lost in the Sea: Wan Jen, An Overlooked Director of the Taiwan New Cinema | 
							  陳平浩 | 
							  5 | 
							
						
							
							
							
							  | 249 | 
							  LOVE AND LONELINESS IN CARSON MCCULLERS' THE HEART IS A LONELY  HUNTER | 
							  曾安國 | 
							  5 | 
							
						
							
							
							
							  | 250 | 
							  SYNTAGME VERBE-OBJET OU COMPOSE VERBE-OBJET? UN PROBLEME  DE LA LINGUISTIQUE CHINOISE | 
							  Waltraud Paul | 
							  5 | 
							
						
							
							
							
							  | 251 |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 
							  許綺玲 | 
							  4 | 
							
						
							
							
							
							  | 252 |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 
							  吳方正 | 
							  4 | 
							
						
							
							
							
							  | 253 | 
							  Leibniz et Walter, entre Linguistique et Psychanalyse | 
							  何貝誠 | 
							  4 | 
							
						
							
							
							
							  | 254 |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 
							  張婉真 | 
							  3 | 
							
						
							
							
							
							  | 255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 
							
						
							
							
							
							  | 256 |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 
							  李淑卿 | 
							  2 | 
							
						
							
							
							
							  | 257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 
							
						
							
							
							
							  | 258 | 
							  Bilinguisme et Timbre Vocal | 
							  柯南紹 | 
							  1 | 
							
						
							
							
							
							  | 259 | 
							  A Sociolinguistic Study of the Use of the Retroflex Sounds in Mandarin in College Students in Taiwan | 
							  林春仲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