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關於期刊
About Us
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投稿須知
For Authors
會員專區
Membership
前期出版
Archives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Interpret
搜尋結果共
145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宋松山
75
2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3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林維杰
70
4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劉俊法
69
5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6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謝君直
68
7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陳榮灼
66
8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林維杰
66
9
Regan 與動物權
田錦宏
66
10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蕭振聲
65
11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楊自平
65
12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顏涵銳
65
13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14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15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廖育正
64
16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石慧瑩
63
17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汪文聖
62
18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史甄陶
62
19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20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林耀盛
61
21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22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潘鳳娟
61
23
理查‧史特勞斯〈七紗舞〉的創作歷史與其意義
蔡永凱
60
24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廖育正
60
25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26
《工作與時日》1-382
徐學庸
59
27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潘怡帆
59
28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蕭鳳嫻
58
29
〈昭王與龔之𦞠〉考釋四則
趙苑夙
57
30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蔡家和
54
31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32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何雅雯
53
33
李慈銘〈讀國語簡端記〉補箋
郭萬青
52
34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陳祺助
52
35
牟宗三與海德格
陳榮灼
51
36
論焦竑會通三教思想——兼比較焦竑與林兆恩之會通思想
唐經欽
49
37
Derrida et psychanalyse — Spéculer sur une lecture de Derrida
Shenchung Shen
48
38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洪力行
45
39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楊清惠
45
40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陳榮灼
44
41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
劉滄龍
44
42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43
王船山論「道、善、性」之說的涵義與其理論價值
陳祺助
43
44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45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蘇芳玉
40
46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王育雯
38
47
Disposition des lettrines et ses rapports avec la ponctuation dans les versions manuscrites et imprimée du Roman de Perceforest: des interprétations du texte
李蕙珍
38
48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許又方
37
49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50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蘇信恩
37
51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許宗興
36
52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鄧克銘
35
53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54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55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陸敬忠
35
56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林維杰
34
57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陳政揚
34
58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陳志杰
34
59
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 Heidegger )與 沃爾法特( Wohlfart )
鍾振宇
34
60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61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62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
劉亞蘭
34
63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陳佳琦
33
64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羅聖堡
33
65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李美燕
33
66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Brooke Donaldson
33
67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廖育正
33
68
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
張雅婷
33
69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王寧
32
70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謝大寧
32
71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72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Matt Horn
32
73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曹嗣衡
31
74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鄭吉雄
31
75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李庭緯
31
76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陳榮灼
30
77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78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蕭裕民
30
79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80
元代龍仁夫《易》學析論
楊自平
28
81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陳政揚
28
82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賀廣如
28
83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曾春海
27
84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高柏園
27
85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呂欣
25
86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黃崇修
25
87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陳政揚
25
88
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
吳方正
25
89
伊藤仁齋與「人本時代」的《論語》解——以「知天命」說為主軸
子安宣邦
24
90
山田方谷對孟子養氣說的解釋
黃俊傑
24
91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林雯玲
24
92
元田永孚的〈君德輔導〉和論語詮釋——關於『經筵論語進講錄』的考察
陶德明
24
93
經典詮釋與理論轉移——中國哲學經典詮釋之三大變例
馮耀明
24
94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彭宇薰
24
95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賴柯助
24
96
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
鄭吉雄
24
97
支道林莊子逍遙義新詮及其般若學
蔡振豐
24
98
朱子〈盡心章注〉與胡五峰思想之關係
楊祖漢
24
99
「儒家不能以道家為忌」——試論牟宗三「以道釋儒」 之詮釋學意義
劉笑敢
24
100
《春秋》「逆祀」經解禮義釋論
程克雅
23
101
論《詩經》多重義與《詩》本義的詮釋
車行健
23
102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王慧茹
22
103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楊尹瑄
22
104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侯展捷
22
105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106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施靜菲
21
107
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
楊晉龍
21
108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黃桂瑩
21
109
乾坤道家易詮釋
陳鼓應
20
110
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
楊儒賓
20
111
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
鄭吉雄
20
112
漢宋之間――程朱、船山、程樹德 詮釋《論語‧漆雕章》之比較
蔡家和
17
113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齊婉先
17
114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李秀眞
16
115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蔡家和
16
116
楊時對二程理論的詮釋
朱雪芳
15
117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朱湘鈺
15
118
儒佛會通下的佛教中國化 ──以覺浪道盛的苦諦概念為例
徐一智
14
119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齊婉先
14
120
王船山對《孟子‧莫非命也章》的詮釋── 「理氣合一」與「德福一致」之解決
蔡家和
14
121
《論語》「君子不器」新詮 ──從傳統詮釋與康德目的論談起
連育平
13
122
「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
楊祖漢
13
123
馬一浮對卜筮吉凶之理解與詮釋
楊淑瓊
12
124
王船山對朱子《孟子‧浩然章》詮釋之批評──以《讀孟子大全說》為據
蔡家和
12
125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曾珮琦
11
126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王林偉
11
127
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 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
王君琦
11
128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129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謝君讚
10
130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易繼心
9
131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許惠敏
9
132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133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黃敏浩
8
134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黃瑩暖
8
135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陳祺助
8
136
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
謝居憲
8
137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7
138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139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140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劉紀雯
5
141
莊子齊物之境的闡述
鄭琳
5
142
釋「三歸」
陳飛龍
5
143
The Debate between the Lexicalists-Interpretivists and the Generative Semanticists: A Brief Summary of Its Origin and Development
Dann R. Isbell
5
144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曾瀚霈
1
145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