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傳統    搜尋結果共 130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吳美瑤 76
2 重新評估亞倫‧高文的性平實論──再思性的定義 關啟文 75
3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李瑞全 71
4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釋昭慧 71
5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6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李瑞全 68
7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陳俊啟 67
8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9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陳榮灼 66
10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劉振維 65
11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劉悅笛 65
12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13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14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James Wicks 64
15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程進發 64
16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17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聶豪 64
18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林文凱 63
19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文明基 63
20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寗應斌(卡維波) 62
21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史甄陶 62
22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23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24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戴正德、[中]馬俊領 61
25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饒韻華 60
26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中〕劉悅笛 60
27 《工作與時日》1-382 徐學庸 59
28 死亡與超越 — 從蘇格拉底與莊子生命觀之差異談起 楊婉儀 59
29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林雅萍 57
30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鄧秀梅 56
31 自然作為他者:列維納斯與環境哲學的交會 鄧元尉 55
32 程伊川與朱子之基本分歧——一希臘哲學的視點 陳榮灼 55
33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劉怡君 55
34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ASAKURA Tomomi 54
35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楊劍豐 54
36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李德材 54
37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程進發 54
38 現代戀愛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 從臺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1950-1960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 王君琦 53
39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李道緝 52
40 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 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 李瑞全 52
41 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 對環境倫理的啟示 趙敬邦 51
42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43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鄭安晞 50
44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45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46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鄒文律 47
47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陳榮灼 44
48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王妙純 44
49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丁亞傑 44
50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51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楊自平 43
52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葉雅茹 41
53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蘇芳玉 40
54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55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56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57 神聖與觸摸──對「勿觸我」的現象學反思 黃冠閔 38
58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59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許又方 37
60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61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熊秉真 36
62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63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64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陳佳銘 35
65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林維杰 34
66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67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68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莊宜文 33
69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70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71 余英時與新儒家 李顯裕 31
72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曹嗣衡 31
73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鄭吉雄 31
74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75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陳榮灼 30
76 紛亂中的寧定──唐君毅先生的慎獨之學 趙敬邦 30
77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黃麗娟 30
78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79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陳德錦 28
80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吳學明 28
81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邱誌勇 27
82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宋惠如 27
83 臺灣的社會變遷——以《飲食男女》為例 鄭育瑜 26
84 地方菁英的經濟生活-以林維龍(1870-1942)私帳為例 陳建宏 25
85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25
86 朱元璋宗教政策演變之探究 張業祥 24
87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吳晶 24
88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陳建宏 23
89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鄭文泉 23
90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91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李威寰 22
92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巫佩蓉 21
93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94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周安邦 20
95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康珮 20
96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關啟匡 20
97 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 鄭吉雄 20
98 從受用角度考察唐君毅先生由疾病證悟人生 楊自平 19
99 Dialogue and Community:Teaching the Bible and Christian Classics in Relation to Western Tradition S. Mark Heim 18
100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林克明 18
101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102 Reconstituting a Classical Heritage:The Civic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Richard R. Johnson 18
103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張曉生 17
104 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 李瑞全 16
105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劉德明 16
106 雜文世界中的林連玉—— 論其内在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念與思辨模式 關啓匡 16
107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108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楊小華 14
109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涂藍云 14
110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戴璉璋 13
111 《論語》「君子不器」新詮 ──從傳統詮釋與康德目的論談起 連育平 13
112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謝世英 13
113 南北朝周弘正與盧氏《易》學析論 楊自平 13
114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115 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 謝居憲 12
116 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 賴柯助 12
117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118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119 唐君毅的憂患意識及其學思關切點之開展 陳學然 10
120 黃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論 楊自平 8
121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22 從人本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的思索 --中西方心理治療之融合 陳玉芳 7
123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宮筱筠 6
124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125 從傳統宗教生命觀談「代理孕母」 鄭志明 4
126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127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宮筱筠 2
128 方孝孺正統論初探 陳淑媛 1
129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130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