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試由「鼓盆而歌」談莊子的情感轉化機制 | 陳佩君 | 78 | 
						
							
							
							
							  | 2 | 重探天台宗荊溪湛然之「無情有性」的倫理別義 | 嚴瑋泓 | 78 | 
						
							
							
							
							  | 3 | 全球化與世界主義──新冠疫情下對康德世界主義的反思 | 姜文斌 | 75 | 
						
							
							
							
							  | 4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 5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 6 |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 林靜秀 | 73 | 
						
							
							
							
							  | 7 |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 蔡篤堅 | 71 | 
						
							
							
							
							  | 8 |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 沈冬 | 70 | 
						
							
							
							
							  | 9 |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 陳佩筠 | 70 | 
						
							
							
							
							  | 10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 11 | 意外的插曲與危機:周恩來對伍豪事件因應的研究 | 林威杰 | 70 | 
						
							
							
							
							  | 12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 13 |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 高禎臨 | 67 | 
						
							
							
							
							  | 14 |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 鄧宜菁 | 67 | 
						
							
							
							
							  | 15 |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 陳俊志 | 67 | 
						
							
							
							
							  | 16 |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 顏涵銳 | 65 | 
						
							
							
							
							  | 17 |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 林文凱 | 63 | 
						
							
							
							
							  | 18 |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 文明基 | 63 | 
						
							
							
							
							  | 19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 20 |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 張曉威 | 63 | 
						
							
							
							
							  | 21 |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 汪文聖 | 62 | 
						
							
							
							
							  | 22 | 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 | 王顥中 | 62 | 
						
							
							
							
							  | 23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 24 |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 廖朝陽 | 61 | 
						
							
							
							
							  | 25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 26 |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 連憲升 | 60 | 
						
							
							
							
							  | 27 |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 廖慧貞 | 60 | 
						
							
							
							
							  | 28 | 理查‧史特勞斯〈七紗舞〉的創作歷史與其意義 | 蔡永凱 | 60 | 
						
							
							
							
							  | 29 | 德語歌劇歷史的空白與先機——馮‧索登與E.T.A.霍夫曼《長生藥酒》之早期浪漫的探討 | 沈雕龍 | 60 | 
						
							
							
							
							  | 30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 31 |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 羅鈴沛 | 59 | 
						
							
							
							
							  | 32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 33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 34 |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 朱湘鈺 | 55 | 
						
							
							
							
							  | 35 |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 孫致文 | 53 | 
						
							
							
							
							  | 36 | 李慈銘〈讀國語簡端記〉補箋 | 郭萬青 | 52 | 
						
							
							
							
							  | 37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 38 | 臨床試驗所蘊含的醫病關係新視野-癌症專科醫師的口述訪談剪影 | 蔡篤堅、梁妃儀、陳妤嘉 | 50 | 
						
							
							
							
							  | 39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 40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 41 |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 劉德明 | 47 | 
						
							
							
							
							  | 42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 43 |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 鄒文律 | 47 | 
						
							
							
							
							  | 44 |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 張伯偉 | 46 | 
						
							
							
							
							  | 45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 46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 47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 48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 49 |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 陳逢源 | 41 | 
						
							
							
							
							  | 50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 51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 52 | 宋元明歷史與清代變局──順延抑或躍變? | 袁劍 | 38 | 
						
							
							
							
							  | 53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 54 | 論楊時喬《易》學圖說的先天成卦之推衍 | 陳睿宏 | 37 | 
						
							
							
							
							  | 55 | 心體與證道:林希元《四書存疑》之學脈思考 | 陳逢源 | 36 | 
						
							
							
							
							  | 56 |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 王次澄 | 36 | 
						
							
							
							
							  | 57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 58 | 試析《韓非子》之「內聖外王」的詮釋可能:並以《管子》為參照 | 李中文 | 36 | 
						
							
							
							
							  | 59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60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61 |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 梁廷毓 | 36 | 
						
							
							
							
							  | 62 |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 陳君愷、賴建寰 | 36 | 
						
							
							
							
							  | 63 |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 盧莉茹 | 36 | 
						
							
							
							
							  | 64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 65 |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 丁亞傑 | 35 | 
						
							
							
							
							  | 66 | 二戰時期台灣茶宣傳海報的製作與意義 | 陳德馨 | 35 | 
						
							
							
							
							  | 67 |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 孫松榮 | 35 | 
						
							
							
							
							  | 68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 69 | 2046 de Wong Kar-wai:Topologie d'un secret ou piege psychanalytique? | Erik Bordeleau | 34 | 
						
							
							
							
							  | 70 |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 陳佳琦 | 33 | 
						
							
							
							
							  | 71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 72 |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 莊宜文 | 33 | 
						
							
							
							
							  | 73 |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 鄭芳祥 | 33 | 
						
							
							
							
							  | 74 |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 33 | 
						
							
							
							
							  | 75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76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 77 |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 史惟筑 | 32 | 
						
							
							
							
							  | 78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 79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 80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 81 |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 陳政揚 | 31 | 
						
							
							
							
							  | 82 |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 蔡佩桂 | 31 | 
						
							
							
							
							  | 83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 84 |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 何嘉誼 | 31 | 
						
							
							
							
							  | 85 |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 楊尹瑄 | 31 | 
						
							
							
							
							  | 86 |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 張琳 | 31 | 
						
							
							
							
							  | 87 | Damousi, Joy. Freud in the Antipodes: A Cultural History of Psychoanalysis in Australia | Jean-Francois Vernay | 31 | 
						
							
							
							
							  | 88 |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 黃立芸 | 30 | 
						
							
							
							
							  | 89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 90 |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 楊晋龍 | 30 | 
						
							
							
							
							  | 91 |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 陳富容 | 30 | 
						
							
							
							
							  | 92 |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 王小林 | 30 | 
						
							
							
							
							  | 93 |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 謝佳娟 | 29 | 
						
							
							
							
							  | 94 | 諸橋轍次〈詩經總說〉對《詩經》學基本問題的觀點 | 張文朝 | 29 | 
						
							
							
							
							  | 95 |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 邱函妮 | 29 | 
						
							
							
							
							  | 96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 97 |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 陳德錦 | 28 | 
						
							
							
							
							  | 98 |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 賀廣如 | 28 | 
						
							
							
							
							  | 99 |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 吳學明 | 28 | 
						
							
							
							
							  | 100 |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 王萬睿 | 28 | 
						
							
							
							
							  | 101 |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 巫佩蓉 | 27 | 
						
							
							
							
							  | 102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103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 104 | 裴溥言《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之學術價值 | 張政偉 | 26 | 
						
							
							
							
							  | 105 |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 丘慧兒 | 26 | 
						
							
							
							
							  | 106 |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 呂欣 | 25 | 
						
							
							
							
							  | 107 |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 蔡家丘 | 25 | 
						
							
							
							
							  | 108 | 庚辰本《石頭記》七十一至八十回之版本研究 | 劉廣定 | 25 | 
						
							
							
							
							  | 109 |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 林雯玲 | 24 | 
						
							
							
							
							  | 110 |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 鍾彩鈞 | 23 | 
						
							
							
							
							  | 111 |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 楊自平 | 23 | 
						
							
							
							
							  | 112 |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 沈曉茵 | 23 | 
						
							
							
							
							  | 113 |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 陳蕉 | 22 | 
						
							
							
							
							  | 114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 115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 116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 117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 118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 119 |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 | 林聖智 | 18 | 
						
							
							
							
							  | 120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121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 122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123 | 琉球畫家殷元良(座間味庸昌,1718-1767)的中國繪畫學習 | 黃立芸 | 16 | 
						
							
							
							
							  | 124 |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 | 黃俊傑、蔡明田 | 16 | 
						
							
							
							
							  | 125 |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 李秀眞 | 16 | 
						
							
							
							
							  | 126 | 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 | 石守謙 | 15 | 
						
							
							
							
							  | 127 | 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 | 曾曬淑 | 15 | 
						
							
							
							
							  | 128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 129 | Revisions of History in Toni Morrison's Beloved | 陳東榮 | 13 | 
						
							
							
							
							  | 130 | 《史》、《漢》平議 | 蔡信發 | 12 | 
						
							
							
							
							  | 131 | 世說、晉書韓壽偷香與鶯鶯傳、西廂記的傳承關係 | 詹秀惠 | 11 | 
						
							
							
							
							  | 132 | 論馮友蘭、張岱年、勞思光三家的哲學史觀 | 蕭振聲 | 11 | 
						
							
							
							
							  | 133 | 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 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 | 王君琦 | 11 | 
						
							
							
							
							  | 134 |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 李淑卿 | 10 | 
						
							
							
							
							  | 135 |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 巫佩蓉 | 10 | 
						
							
							
							
							  | 136 | 探幽縮圖中所見的中國繪畫──以日本私人藏手卷為例 | 黃立芸 | 9 | 
						
							
							
							
							  | 137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 138 | 陳澄波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 | 李淑珠 | 7 | 
						
							
							
							
							  | 139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 140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 141 | 論宮布理希對中國繪畫的看法 |  | 6 | 
						
							
							
							
							  | 142 |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 宮筱筠 | 6 | 
						
							
							
							
							  | 143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 144 |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 洪敏秀 | 5 | 
						
							
							
							
							  | 145 |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 五十殿 利治 | 4 | 
						
							
							
							
							  | 146 |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 許綺玲 | 4 | 
						
							
							
							
							  | 147 |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 吳方正 | 4 | 
						
							
							
							
							  | 148 | 書評:《英國藝術史1600-1870》 | 謝佳娟 | 4 | 
						
							
							
							
							  | 149 |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 楊永源 | 3 | 
						
							
							
							
							  | 150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 
						
							
							
							
							  | 151 |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 張婉真 | 2 | 
						
							
							
							
							  | 152 |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 Gregor Wedekind | 1 | 
						
							
							
							
							  | 153 |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 魏嘉弘 | 1 | 
						
							
							
							
							  | 154 |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 Hubert Locher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