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關於期刊
About Us
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投稿須知
For Authors
會員專區
Membership
前期出版
Archives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Care
搜尋結果共
68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防疫之倫理觀察:以德國倫理委員會建議書為中心
林佳和
75
2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73
3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李維倫
73
4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王心運
73
5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蔡篤堅
71
6
新冠肺炎流行期安寧緩和醫療所面臨的挑戰
釋照量
71
7
大 COVID 時代的疫苗分配與接種政策倫理考量
葉明叡
71
8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9
71
10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Arleen Ionescu
70
11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陳佩君
70
12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李瑞全
70
13
從儒家視角檢視突發疫情期間以年齡作為醫療資源配置的道德基礎與疑慮
周琬琳
70
14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蕭振邦
69
15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李岳庭
69
16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王嬿翔
69
17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蕭玉霜
68
18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釋昭慧
67
19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
黃漢忠
67
20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李明書
67
21
臺灣《病人自主權利法》的倫理分析
林孟蒨
67
22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楊自平
65
23
高階音樂存有學中的作品類型辯論 是否只對哲學本身有益?
許昊仁
65
24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25
超越破立修辭,回歸關鍵爭議 — 回應何思瑩
郭彥伯
62
26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27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28
以差異原則分析長期照護之健康照護需求與實踐
蕭玉霜
61
29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Arbie Orenstein
61
30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0
31
內在價值的反思
瞿慎思
60
32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蕭鳳嫻
58
33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王心運
57
34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林雅萍
57
35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李嘉瑜
57
36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蕭玉霜
57
37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38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吳宗憲
56
39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何雅雯
53
40
51
41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42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劉德玲
47
43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鄒文律
47
44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馬雅貞
45
45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吳振漢
42
46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47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王次澄
36
48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49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江美萱
32
50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51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52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賴毓芝
31
53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朱曉海
31
54
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
洪惟助
30
55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56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賀廣如
28
57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王萬睿
28
58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59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60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61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62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林克明
18
63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楊小華
14
64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65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葉蓁
11
66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周芳美
6
67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68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