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 2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 3 |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 陸敬忠 | 70 | 
						
							
							
							
							  | 4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 5 |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 楊雨青 | 70 | 
						
							
							
							
							  | 6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 7 |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 廖育正 | 69 | 
						
							
							
							
							  | 8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 9 |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 陳俊啟 | 67 | 
						
							
							
							
							  | 10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 11 |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 陳榮灼 | 66 | 
						
							
							
							
							  | 12 |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 鄭宗義 | 66 | 
						
							
							
							
							  | 13 | 德布西長笛音樂中的開創性 | 陳惠湄 | 65 | 
						
							
							
							
							  | 14 |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 沈冬 | 64 | 
						
							
							
							
							  | 15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 16 |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 聶豪 | 64 | 
						
							
							
							
							  | 17 |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 林文凱 | 63 | 
						
							
							
							
							  | 18 |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 文明基 | 63 | 
						
							
							
							
							  | 19 |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 林恩志 | 63 | 
						
							
							
							
							  | 20 |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 寗應斌(卡維波) | 62 | 
						
							
							
							
							  | 21 |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 徐禎苓 | 62 | 
						
							
							
							
							  | 22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 23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 24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 25 |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 潘鳳娟 | 61 | 
						
							
							
							
							  | 26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 27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 28 |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 甯應斌(卡維波) | 58 | 
						
							
							
							
							  | 29 |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 李根芳 | 57 | 
						
							
							
							
							  | 30 |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 蕭宏恩 | 57 | 
						
							
							
							
							  | 31 |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 ASAKURA Tomomi | 54 | 
						
							
							
							
							  | 32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33 |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 蕭振邦 | 52 | 
						
							
							
							
							  | 34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 35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 36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 37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 38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 39 | 黄宗羲氣論之重新定位 | 陳榮灼 | 44 | 
						
							
							
							
							  | 40 |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 張錫輝 | 44 | 
						
							
							
							
							  | 41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 42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 43 |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 林蘭芳 | 43 | 
						
							
							
							
							  | 44 |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 許綺玲 | 41 | 
						
							
							
							
							  | 45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 46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 47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 48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 49 | 從羅蘭巴特《明室》的「現代私密主體」看 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 | 萬胥亭 | 38 | 
						
							
							
							
							  | 50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 51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 52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 53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 54 | 後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理想-劉咸炘論農業經濟生活的德能 | 魏綵瑩 | 36 | 
						
							
							
							
							  | 55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 56 |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 鄭麗榕 | 36 | 
						
							
							
							
							  | 57 | J. J.Long. W. G. Sebald: Image, Archive, Modernity | David Barton | 36 | 
						
							
							
							
							  | 58 | 二戰時期台灣茶宣傳海報的製作與意義 | 陳德馨 | 35 | 
						
							
							
							
							  | 59 |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 邱函妮 | 34 | 
						
							
							
							
							  | 60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61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 62 |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 陳榮灼 | 32 | 
						
							
							
							
							  | 63 |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 江美萱 | 32 | 
						
							
							
							
							  | 64 |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 張錦忠 | 32 | 
						
							
							
							
							  | 65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 66 |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 謝政諭 | 31 | 
						
							
							
							
							  | 67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 68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 69 |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 何嘉誼 | 31 | 
						
							
							
							
							  | 70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 71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 72 | 紛亂中的寧定──唐君毅先生的慎獨之學 | 趙敬邦 | 30 | 
						
							
							
							
							  | 73 |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30 | 
						
							
							
							
							  | 74 |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 王小林 | 30 | 
						
							
							
							
							  | 75 |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 陳德錦 | 28 | 
						
							
							
							
							  | 76 |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 賀廣如 | 28 | 
						
							
							
							
							  | 77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 78 |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 林素幸 | 27 | 
						
							
							
							
							  | 79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80 |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 蔡家丘 | 25 | 
						
							
							
							
							  | 81 |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 葉嘉華 | 24 | 
						
							
							
							
							  | 82 |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 彭宇薰 | 24 | 
						
							
							
							
							  | 83 |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 梁碧茹 | 23 | 
						
							
							
							
							  | 84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85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 86 |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 呂采芷 | 20 | 
						
							
							
							
							  | 87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 88 | 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 | 王晴佳 | 20 | 
						
							
							
							
							  | 89 |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 蔡家丘 | 19 | 
						
							
							
							
							  | 90 | 現代新儒家的朱子學研究 ——以馮、唐、錢諸先生對朱熹「理生氣」說的詮釋為例 | 馮兵;樂愛國 | 19 | 
						
							
							
							
							  | 91 |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 于禮本 | 18 | 
						
							
							
							
							  | 92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93 | 唐君毅先生對孝的當代闡釋 | 趙敬邦 | 18 | 
						
							
							
							
							  | 94 |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 沈曉茵 | 17 | 
						
							
							
							
							  | 95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96 |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 于禮本 | 16 | 
						
							
							
							
							  | 97 |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 江凌青 | 16 | 
						
							
							
							
							  | 98 | 老子管理哲學及其現代應用 | 馮滬祥 | 15 | 
						
							
							
							
							  | 99 | 從「君子之射」思考習射的現代意義 | 廖崇斐 | 14 | 
						
							
							
							
							  | 100 |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 盛鎧 | 14 | 
						
							
							
							
							  | 101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 102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 103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 104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105 |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 沈揆一 | 12 | 
						
							
							
							
							  | 106 |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 葉蓁 | 11 | 
						
							
							
							
							  | 107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 108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 109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 110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 111 | 理性與非理性?論近代知識份子的理性精神 | 龔鵬程 | 8 | 
						
							
							
							
							  | 112 | 法語的新詞創造 | 黃景星 | 8 | 
						
							
							
							
							  | 113 |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 洪再新 | 7 | 
						
							
							
							
							  | 114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 115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 116 |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 宮筱筠 | 6 | 
						
							
							
							
							  | 117 | Modern Russia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05-1911 | 段昌國 | 6 | 
						
							
							
							
							  | 118 |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 五十殿 利治 | 4 | 
						
							
							
							
							  | 119 |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 許綺玲 | 4 | 
						
							
							
							
							  | 120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 
						
							
							
							
							  | 121 | 《哥德式建築的黎明》 | 吳方正 | 3 | 
						
							
							
							
							  | 122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 
						
							
							
							
							  | 123 |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 Hubert Locher | 1 | 
						
							
							
							
							  | 124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