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搜尋結果共 329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何佳瑞 76
2 品德教育涉及的「敬畏」初探:又敬又畏? 陳伊琳 76
3 全球化與世界主義──新冠疫情下對康德世界主義的反思 姜文斌 75
4 重新評估亞倫‧高文的性平實論──再思性的定義 關啟文 75
5 從救生艇倫理學反思COVID-19大流行時期的資源援助問題 林恩志 74
6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蔡篤堅 74
7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8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孫雲平 73
9 西藥製藥廠關鍵主管應具備的必要特質 — 從佛教「八正道」的「正見」與「正思惟」談起 陳昱萍 73
10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霍晉明 72
11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12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蔡篤堅 71
13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14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李瑞全 71
15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陸敬忠 70
16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陳佩君 70
17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林維杰 70
18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嚴瑋泓 70
19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汪文聖 70
20 從儒家視角檢視突發疫情期間以年齡作為醫療資源配置的道德基礎與疑慮 周琬琳 70
21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22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蕭振邦 69
23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彭春翎 69
24 《太一生水》水的機體論對 環境教育的啟發 蘇何誠 69
25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26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王嬿翔 69
27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謝君直 68
28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李瑞全 68
29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蕭玉霜 68
30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釋照量 68
31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32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33 自主與善終 尉遲淦 67
34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35 突然「不想死」錯了嗎?──從尊重自主原則到尊重自主死亡權利的道德疑慮 周琬琳 67
36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陳榮灼 66
37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鄭宗義 66
38 道德對待動物之理由淺悉 李凱恩 66
39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林維杰 66
40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柯志明 66
41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釋昭慧 66
42 Regan 與動物權 田錦宏 66
43 Tom Regan動物權學說初探 張秀惠 66
44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蕭振聲 65
45 大音希聲所聽何物 蘇子媖 65
46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曾暐傑 65
47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劉振維 65
48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49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50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51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周貞余 64
52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林春銀 64
53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4
54 山林倫理:體驗與推想 蕭振邦 64
55 有意義的自然及其價值 柯志明 63
56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林恩志 63
57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石慧瑩 63
58 Artaud et Adamov : du théâtre de la cruauté au théâtre de la séparation 朱鴻洲 63
59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汪文聖 62
60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寗應斌(卡維波) 62
61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賴麗芳 62
62 「反恐同」來「反恐」: 西方關於文明與援助的兩種矛盾 陳逸婷 62
63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64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潘鳳娟 61
65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66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曹予恩 60
67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中〕劉悅笛 60
68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高柏園 60
69 環境德行倫理學的研究趨勢 程進發 60
70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0
71 內在價值的反思 瞿慎思 60
72 (中譯題目)殺人的倫理學──從非道德觀點來看 蔡承志 59
73 死亡與超越 — 從蘇格拉底與莊子生命觀之差異談起 楊婉儀 59
74 佛教「無罣礙」的生死觀 釋照澄 59
75 「藏天下於天下」的安命與任化: 《莊子》「以不解解之」的死生智慧 賴錫三 59
76 永恆與生命意義 — 超越死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柯志明 59
77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陳家煌 58
78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甯應斌(卡維波) 58
79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陳佳銘 58
80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洪凌 58
81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林雅萍 57
82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蕭玉霜 57
83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84 從康德的間接義務觀論動物權利 林永崇 56
85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鄧秀梅 56
86 動物倫理學中的「實然 — 應然問題」之探究 — 從道德根源探討一可能解決的進路 王萱茹 56
87 儒家論人與萬物暨動物之關係和責任 李瑞全 55
88 以道家思想探討動物之權益 — 以老子、莊子思想為主 吳惠齡 55
89 程伊川與朱子之基本分歧——一希臘哲學的視點 陳榮灼 55
90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朱湘鈺 55
91 正義、社會契約論與動物 — 從修正「能力進路」(capabilities approach)觀點談起 王萱茹 55
92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55
93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蔡家和 54
94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林修德 54
95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楊劍豐 54
96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劉秀春 54
97 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 江⽇新 53
98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佐藤將之 53
99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孫致文 53
100 現代戀愛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 從臺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1950-1960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 王君琦 53
101 商業性性交易的社會建構與賣淫改良論 甯應斌 53
102 李慈銘〈讀國語簡端記〉補箋 郭萬青 52
103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陳祺助 52
104 幸福的追尋乃發展之道 葉保強 52
105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蕭義玲 52
106 寵物對人類健康所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 兼論寵物飼養的道德爭議 李凱恩 52
107 從應用角度探討佛教「中道」思想 對環境倫理的啟示 趙敬邦 51
108 從莊學中「物」與「道」的層次區分論莊子「逍遙」的實現之道 王采淇 51
109 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 蕭振聲 51
110 檢視Tom Regan對Peter Singer的三個批判 張育銘 51
111 應如何對待動物 — 對動物倫理之基礎與原則的一個反省 柯志明 51
112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李瑞全 50
113 從人工流產醫療決策難題反思醫病關係的影響力 李玉嬋 50
114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鄭安晞 50
115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劉秀春 49
116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117 全球氣候政治與歐盟角色初探 - 歐盟為何扮演領導之角色? 林子倫 48
118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徐佐銘 47
119 自然步調與企業實踐永續發展之道 程進發 47
120 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朱湘鈺 46
121 從價值到規範 — 論非人類中心主義 環境倫理學的一個論證問題 羅亞玲 46
122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123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 劉滄龍 44
124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125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楊自平 43
126 王船山論「道、善、性」之說的涵義與其理論價值 陳祺助 43
127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汪文聖 43
128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莊兵 42
129 十九世紀法國公娼制度之初探 王秋琪 42
130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陳逢源 41
131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132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葉雅茹 41
133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蘇芳玉 40
134 戰國中晚期「忠」觀念之演變與轉折暨其思想意義 佐藤將之 39
135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136 神聖與觸摸──對「勿觸我」的現象學反思 黃冠閔 38
137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許又方 37
138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王次澄 36
139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陳君愷、賴建寰 36
140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侯潔之 36
141 休謨論者的環境正義之道德哲學基礎 程進發 36
142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鄧克銘 35
143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144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陳佳銘 35
145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陳政揚 34
146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林維杰 34
147 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 Heidegger )與 沃爾法特( Wohlfart ) 鍾振宇 34
148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陳志杰 34
149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李美燕 33
150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鄭芳祥 33
151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廖育正 33
152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史惟筑 32
153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張錦忠 32
154 全球暖化的政治倫理 — 為氣候政治建立目的王國 葉保強 32
155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吳怡芬 32
156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江淑君 32
157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158 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折 楊自平 32
159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160 二階堂善弘,《道教‧民間信仰における元帥神の𠮟容》 高致華 32
161 醫病關係之道德兩難 — 以儒家的觀點來看諮詢同意原則與保護主義 陳小雯 32
162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朱曉海 31
163 母親與胎兒關係的倫理爭論 肖魏 31
164 座談會 簡介 編輯室 31
165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曹嗣衡 31
166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卓清芬 31
167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陳政揚 31
168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李庭緯 31
169 前胚胎道德地位與母胎關係芻議 — 試論基督宗教之觀點 陳文珊 31
170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陳富容 30
171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楊晋龍 30
172 對目前國際間處理全球貧窮問題的一些思考 王永慈 30
173 天理與人欲的省思——以《詩集傳》的淫詩為探討 黃麗娟 30
174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王小林 30
175 從坪林交通道事件淺談經濟發展與環境倫理 黃莉芸 30
176 Can the Two-Level Moral Thinking Reconcile the Rivalry of Contextualism and Principled Ethic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Winkler and Hare 黃慧英 30
177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葉海煙 29
178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姜龍翔 29
179 論永續發展及人與天地萬物之關係: 儒家之論述 李瑞全 29
180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高柏園 29
181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182 康德的永續發展基礎 Martin Schonfeld 29
183 孟子論辯探究 林憶芝 29
184 劉墉書學初探 張菀玲 28
185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陳政揚 28
186 南特船商杜勃亥的中國之行(1817-1827) 及其中國工藝收藏: 一個法中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李明明 28
187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陳維玲 28
188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巫佩蓉 27
189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曾春海 27
190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游騰達 27
191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史甄陶 27
192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宋惠如 27
193 專利制度就基因工程發展的因應之道 陳文吟 27
194 基因專利違反道德? 何建志 27
195 京狩野與江戶儒者----以狩野山雪的聖賢圖為例 林聖智 26
196 論明代全真教隱微原因: 以萬曆年間嶗山釋道教產之爭為例 梁淑芳 26
197 裴溥言《詩經相同句及其影響》之學術價值 張政偉 26
198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丘慧兒 26
199 20 世紀初期澳洲報刊中的排華運動與社會輿論 王光輝 26
200 臺灣的社會變遷——以《飲食男女》為例 鄭育瑜 26
201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翟奎鳳 25
202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黃崇修 25
203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204 朱元璋宗教政策演變之探究 張業祥 24
205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王志浩 24
206 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 楊祖漢 24
207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游騰達 24
208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賴柯助 24
209 《臺灣日日新報》中新竹州社會教化之觀察(1915-1945) 程安鯖 24
210 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 鄭吉雄 24
211 支道林莊子逍遙義新詮及其般若學 蔡振豐 24
212 入道之序:由「陳(淳)、黃(榦)之歧」到李滉《聖學十圖》 李紀祥 24
213 「儒家不能以道家為忌」——試論牟宗三「以道釋儒」 之詮釋學意義 劉笑敢 24
214 論牟宗三先生的經典詮釋觀:以先秦道家為例 鄭宗義 24
215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216 從程朱、陸王對韓愈的「接受」反思學術史對韓愈的評價 楊自平 23
217 臺灣當代基督教會移轉之現象——以中原大學四C教會為例 張蘊淨 23
218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王慧茹 22
219 天人合一:興詩中的「道」 蕭麗華 22
220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黃猷欽 22
221 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道德課題:女性主義觀點 吳秀瑾 22
222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223 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 楊晉龍 21
224 獨特視角下的章學誠研究 ——《章學誠研究述評(1920-1985)》之述評 賈慶軍 21
225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康珮 20
226 乾坤道家易詮釋 陳鼓應 20
227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黃兆強 20
228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關啟匡 20
229 研究胚胎幹細胞之道德爭議 艾立勤 20
230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宋惠如 19
231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之關係 鄧秀梅 19
232 詮解《論語》「過」觀 施盈佑 18
233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許朝陽 18
234 胚胎實驗道德倫理與應用 張昇平 18
235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韓曉華 18
236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陳祺助 18
237 哈理斯(John Harris)論胚胎的道德地位 蔡瑩瑩 18
238 人類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道德爭議--從德國教育及研究部最近的觀點說起 陳瑤華 18
239 The Reassertion of Taoist Classics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 陳榮灼 18
240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洪莫愁 17
241 第十七期 詳如內文 17
242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史甄陶 17
243 日本德川時代古學派的王道政治論和革命觀——以伊藤仁齋、荻生徂徠為中心 張崑將 17
244 性別挑選合乎道德嗎? 時國銘 17
245 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 李瑞全 16
246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劉德明 16
247 雜文世界中的林連玉—— 論其内在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念與思辨模式 關啓匡 16
248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蔡家和 16
249 「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嗎?—— 論荀子「虛壹靜」對「天君」之「心」的作用與意義 曾暐傑 16
250 《論語》:「志於道」的意義發微 黃麗娟 16
251 經典活化與靈根自植 戴璉璋 15
252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黃秋韻 15
253 楊時對二程理論的詮釋 朱雪芳 15
254 從主理的觀點看朱子的哲學 楊祖漢 15
255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朱湘鈺 15
256 另一種道德哲學:「道德形式」的評估 吳瑞媛 15
257 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 鄧秀梅 15
258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戴璉璋 14
259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260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涂藍云 14
261 由朱子的讀書法論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呂銘崴 14
262 江右王門學者鄒東廓之戒懼說論析 張衛紅 14
263 儒佛會通下的佛教中國化 ──以覺浪道盛的苦諦概念為例 徐一智 14
264 王船山對《孟子‧莫非命也章》的詮釋── 「理氣合一」與「德福一致」之解決 蔡家和 14
265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戴璉璋 13
266 辛格(Peter Singer)論動物的道德地位 李常井 13
267 「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 楊祖漢 13
268 從道家思想談動物權的觀念 陳德和 13
269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李安澤 13
270 剝開道德的外衣—動物的安樂死 葉力森 13
271 強制懷孕者接受胎兒基因篩檢是否合乎道德 吳瓊君 13
272 越儒黎貴惇的宗教思想 林維杰 12
273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274 胚胎的道德地位 李瑞全 12
275 當代新道家?!?當代道家哲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袁保新 12
276 馬一浮對卜筮吉凶之理解與詮釋 楊淑瓊 12
277 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 謝居憲 12
278 論朱子與孟子對「良心」概念的了解 賴柯助 12
279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曾珮琦 11
280 由「聖人」看荀子的「知禮義」與「虛壹靜」 何淑靜 11
281 論荀子思想的宗教性面向 梁右典 11
282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王林偉 11
283 孟子哲學新探 陳榮灼 10
284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莊元輔 10
285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侯潔之 10
286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謝君讚 10
287 台灣永續之道 陳章波 10
288 複製人的道德問題 余錦波 10
289 儒家的生命倫理學結構 李瑞全 9
290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易繼心 9
291 夏炘《述朱》「敬」義論述 楊錦富 9
292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蕭美齡 9
293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294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295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許惠敏 9
296 王船山論華夷之辨 劉毅鳴 9
297 從〈論語學案〉論劉宗周早期理氣思想 許玉敏 9
298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陳儀 9
299 和尚道士是放縱恣肆嗎? 論牟宗三與張明宗的觀點 蕭志同 9
300 再論「道德的理想主義」--一個回應 張明宗 9
301 黃道周《易象正》治《易》析論 楊自平 8
302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8
303 當下呈現之自由是美的 ——牟宗三美學之基礎命題 唐聖 8
304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李瑞全 8
305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黃瑩暖 8
306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陳祺助 8
307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鄧秀梅 8
308 從道家觀點看臨終關懷的問題 尉遲淦 8
309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7
310 道德的理想主義、積極向上之精神、產業組織與管制 張明宗 6
311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周芳美 6
312 先秦道家思想的產生與發展 陳飛龍 6
313 老子與桃麗-從《道德經》反思生命複製的可能衝擊 陳德和 6
314 論知識與德行的相契之道 曾昭旭 5
315 醫、病關係中醫生的道德問題之探究 藍蕙瑜 5
316 香港應否全面禁止代母懷孕的道德探索 陳浩文 / 陶黎寶華 4
317 湯姆 雷根 (Tom Regan)論動物的道德地位 李常井, 范瑞平 3
318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319 程明道的天道觀 張德麟 3
320 研幾於心意初動之時——兼論窮通因應之道 姚振黎 3
321 香港商業道德的探索 葉保強 2
322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張婉真 2
323 從道家思想看器官移植 王邦雄 2
324 論孔門交友之道 姚振黎 2
325 方孝孺正統論初探 陳淑媛 1
326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327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魏嘉弘 1
328 老子之道的蠡測 鄭琳 1
329 愛滋病的建構與解構 文思慧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