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將工夫帶到教育中: 如何引領學生把握住觀念與實踐的工夫 | 
							  陳復 | 
							  79 | 
							
						
							
							
							
							  | 2 | 
							  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中的政策透明度 | 
							  陳嘉新 | 
							  74 | 
							
						
							
							
							
							  | 3 | 
							  從救生艇倫理學反思COVID-19大流行時期的資源援助問題 | 
							  林恩志 | 
							  74 | 
							
						
							
							
							
							  | 4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 5 |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 
							  李瑞全 | 
							  71 | 
							
						
							
							
							
							  | 6 | 
							  新冠肺炎疫苗研究倫理探討與公眾信任之建立 | 
							  陳妤嘉 | 
							  71 | 
							
						
							
							
							
							  | 7 |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 
							  陳佩君 | 
							  70 | 
							
						
							
							
							
							  | 8 |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 
							  楊雨青 | 
							  70 | 
							
						
							
							
							
							  | 9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 10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 11 | 
							  中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在 企業環境倫理的應用 | 
							  郝晉輝 | 
							  69 | 
							
						
							
							
							
							  | 12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 13 |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 
							  鄧宜菁 | 
							  67 | 
							
						
							
							
							
							  | 14 | 
							  病人自主決定權與「涉艾信息」告知規則的建構 | 
							  胡曉翔 | 
							  67 | 
							
						
							
							
							
							  | 15 |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 
							  李明書 | 
							  67 | 
							
						
							
							
							
							  | 16 | 
							  突然「不想死」錯了嗎?──從尊重自主原則到尊重自主死亡權利的道德疑慮 | 
							  周琬琳 | 
							  67 | 
							
						
							
							
							
							  | 17 |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 
							  鄭宗義 | 
							  66 | 
							
						
							
							
							
							  | 18 | 
							  高階音樂存有學中的作品類型辯論 是否只對哲學本身有益? | 
							  許昊仁 | 
							  65 | 
							
						
							
							
							
							  | 19 |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 
							  林恩志 | 
							  63 | 
							
						
							
							
							
							  | 20 | 
							  繆爾的荒野沉思 | 
							  徐佐銘 | 
							  63 | 
							
						
							
							
							
							  | 21 | 
							  從《葛拉瑪經》的「十事勿著」闡述佛教「倫理抉擇」的特性 | 
							  釋法律 | 
							  63 | 
							
						
							
							
							
							  | 22 |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 
							  廖慧貞 | 
							  60 | 
							
						
							
							
							
							  | 23 | 
							  理查‧史特勞斯〈七紗舞〉的創作歷史與其意義 | 
							  蔡永凱 | 
							  60 | 
							
						
							
							
							
							  | 24 | 
							  以信任機制探討伴侶契約對同志親密關係的平等保障 | 
							  邱子安 | 
							  58 | 
							
						
							
							
							
							  | 25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 26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 27 |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 
							  楊劍豐 | 
							  54 | 
							
						
							
							
							
							  | 28 |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 
							  劉秀春 | 
							  54 | 
							
						
							
							
							
							  | 29 |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 
							  孫致文 | 
							  53 | 
							
						
							
							
							
							  | 30 | 
							  香港社會的生活素質 | 
							  ⽯丹理 | 
							  52 | 
							
						
							
							
							
							  | 31 |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 
							  陳嘉鳳、周才忠 | 
							  52 | 
							
						
							
							
							
							  | 32 | 
							  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 | 
							  楊⽂⼭、王乃琳 | 
							  52 | 
							
						
							
							
							
							  | 33 |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 
							  蕭振邦 | 
							  52 | 
							
						
							
							
							
							  | 34 | 
							  臨床試驗所蘊含的醫病關係新視野-癌症專科醫師的口述訪談剪影 | 
							  蔡篤堅、梁妃儀、陳妤嘉 | 
							  50 | 
							
						
							
							
							
							  | 35 |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 
							  劉德明 | 
							  47 | 
							
						
							
							
							
							  | 36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 37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 38 | 
							  正義的本土化 — 台灣對歐美環境 正義理論的繼受及其所面臨之困難 | 
							  黃之棟、黃瑞祺 | 
							  46 | 
							
						
							
							
							
							  | 39 |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 
							  吳振漢 | 
							  42 | 
							
						
							
							
							
							  | 40 |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 
							  蘇芳玉 | 
							  40 | 
							
						
							
							
							
							  | 41 | 
							  與世界同在一起: 惠普的企業社會責任信念與行動方案 | 
							  劉露霞 | 
							  40 | 
							
						
							
							
							
							  | 42 | 
							  戰國中晚期「忠」觀念之演變與轉折暨其思想意義 | 
							  佐藤將之 | 
							  39 | 
							
						
							
							
							
							  | 43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 44 | 
							  心體與證道:林希元《四書存疑》之學脈思考 | 
							  陳逢源 | 
							  36 | 
							
						
							
							
							
							  | 45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 46 | 
							  後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理想-劉咸炘論農業經濟生活的德能 | 
							  魏綵瑩 | 
							  36 | 
							
						
							
							
							
							  | 47 |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 | 
							  劉亞蘭 | 
							  34 | 
							
						
							
							
							
							  | 48 |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 
							  談玉儀 | 
							  33 | 
							
						
							
							
							
							  | 49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 50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51 | 
							  二階堂善弘,《道教‧民間信仰における元帥神の𠮟容》 | 
							  高致華 | 
							  32 | 
							
						
							
							
							
							  | 52 | 
							  第三十一期附刊 主編序 | 
							  謝佳娟 | 
							  31 | 
							
						
							
							
							
							  | 53 | 
							  明代塘報的軍事功能與史料價值 | 
							  吳振漢 | 
							  30 | 
							
						
							
							
							
							  | 54 |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 
							  廖耆煬 | 
							  30 | 
							
						
							
							
							
							  | 55 | 
							  諸橋轍次〈詩經總說〉對《詩經》學基本問題的觀點 | 
							  張文朝 | 
							  29 | 
							
						
							
							
							
							  | 56 |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 
							  高柏園 | 
							  29 | 
							
						
							
							
							
							  | 57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 58 | 
							  煞死與官、醫、病、媒倫理疑義 | 
							  林綺雲、徐明瀚 | 
							  28 | 
							
						
							
							
							
							  | 59 | 
							  台灣齋堂個案研究——以大溪齋明寺為中心 | 
							  吳學明 | 
							  28 | 
							
						
							
							
							
							  | 60 |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 
							  陳維玲 | 
							  28 | 
							
						
							
							
							
							  | 61 | 
							  文革時期的「牛棚」之研究——  以季羨林為例 | 
							  邱香怡 | 
							  26 | 
							
						
							
							
							
							  | 62 | 
							  20 世紀初期澳洲報刊中的排華運動與社會輿論 | 
							  王光輝 | 
							  26 | 
							
						
							
							
							
							  | 63 |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 
							  呂欣 | 
							  25 | 
							
						
							
							
							
							  | 64 |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 
							  25 | 
							
						
							
							
							
							  | 65 | 
							  慈愛與迷信—— 晚清仕紳的反教謠言對法國天主教育嬰堂的影響 (1840–1891) | 
							  黃柏睿 | 
							  25 | 
							
						
							
							
							
							  | 66 |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 
							  王志浩 | 
							  24 | 
							
						
							
							
							
							  | 67 |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 
							  陳建宏 | 
							  23 | 
							
						
							
							
							
							  | 68 | 
							  臺灣當代基督教會移轉之現象——以中原大學四C教會為例 | 
							  張蘊淨 | 
							  23 | 
							
						
							
							
							
							  | 69 |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 
							  陳威睿 | 
							  21 | 
							
						
							
							
							
							  | 70 | 
							  網路信任危機:電子商務的倫理陷阱 | 
							   | 
							  21 | 
							
						
							
							
							
							  | 71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 72 | 
							  第十八期 | 
							  詳如內文 | 
							  18 | 
							
						
							
							
							
							  | 73 |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 
							  于禮本 | 
							  18 | 
							
						
							
							
							
							  | 74 |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 
							  洪莫愁 | 
							  17 | 
							
						
							
							
							
							  | 75 | 
							  漢宋之間――程朱、船山、程樹德 詮釋《論語‧漆雕章》之比較 | 
							  蔡家和 | 
							  17 | 
							
						
							
							
							
							  | 76 |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 
							  于禮本 | 
							  16 | 
							
						
							
							
							
							  | 77 | 
							  楊時對二程理論的詮釋 | 
							  朱雪芳 | 
							  15 | 
							
						
							
							
							
							  | 78 |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 
							  齊婉先 | 
							  14 | 
							
						
							
							
							
							  | 79 | 
							  Les Trois Criteres de YAN Fu (嚴復):Traduction Libre Ou Traduction Directe | 
							  CHIN DAY HSI | 
							  14 | 
							
						
							
							
							
							  | 80 | 
							  董仲舒的陰陽五行說的認知意義 | 
							  岑溢成 | 
							  13 | 
							
						
							
							
							
							  | 81 | 
							  試論朱熹和弟子楊方學術觀點的差異 | 
							  王奕然 | 
							  13 | 
							
						
							
							
							
							  | 82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83 | 
							  江兆申給艾瑞慈夫人的一封信 並附上其印譜 | 
							  江兆申 原著 | 
							  12 | 
							
						
							
							
							
							  | 84 | 
							  孟子哲學新探 | 
							  陳榮灼 | 
							  10 | 
							
						
							
							
							
							  | 85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 86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 
							
						
							
							
							
							  | 87 | 
							  就牟宗三對陽明後學的流弊的看法提出省思 | 
							  許惠敏 | 
							  9 | 
							
						
							
							
							
							  | 88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 89 | 
							  論珀爾斯的信念說 | 
							  朱建民 | 
							  8 | 
							
						
							
							
							
							  | 90 | 
							  陳澄波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 | 
							  李淑珠 | 
							  7 | 
							
						
							
							
							
							  | 91 | 
							  艾拉妮斯.奧柏莎溫的奧卡四部曲 | 
							  葉玉慧 著,林承翰 譯 | 
							  5 | 
							
						
							
							
							
							  | 92 |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 
							  Gregor Wedekind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