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搜尋結果共 216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培養未來人才:兒童哲學教育的必要性與實踐 陳瓊霞 77
2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何佳瑞 76
3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蔡篤堅 74
4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甯應斌 74
5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蘇子媖 72
6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劉毅鳴 72
7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李瑞全 71
8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李瑞全 70
9 從儒家視角檢視突發疫情期間以年齡作為醫療資源配置的道德基礎與疑慮 周琬琳 70
10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11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蕭振邦 69
12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廖育正 69
13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翁文嫻 69
14 論台灣病人自主法: 家庭干涉如何刺激病人自律 許文鳳 67
15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釋昭慧 66
16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17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顏涵銳 65
18 德布西長笛音樂中的開創性 陳惠湄 65
19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廖育正 65
20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劉振維 65
21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劉悅笛 65
22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李德材 65
23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華靜慈 65
24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蕭振邦 65
25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羅卡 64
26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黃猷欽 64
27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28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林春銀 64
29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4
30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聶豪 64
31 山林倫理:體驗與推想 蕭振邦 64
32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徐佐銘 64
33 繆爾的荒野沉思 徐佐銘 63
34 「反恐同」來「反恐」: 西方關於文明與援助的兩種矛盾 陳逸婷 62
35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戴正德、[中]馬俊領 61
36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林慧如 61
37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Arbie Orenstein 61
38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連憲升 60
39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曹予恩 60
40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60
41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廖慧貞 60
42 理查‧史特勞斯〈七紗舞〉的創作歷史與其意義 蔡永凱 60
43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中〕劉悅笛 60
44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高柏園 60
45 德語歌劇歷史的空白與先機——馮‧索登與E.T.A.霍夫曼《長生藥酒》之早期浪漫的探討 沈雕龍 60
46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張育銘 60
47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廖育正 60
48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0
49 論瑞秋卡森海洋三書裡的幾個哲學問題 徐佐銘 60
50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甯應斌(卡維波) 58
51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蕭鳳嫻 58
52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劉文 58
53 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 何佳瑞 58
54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李根芳 57
55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林慧如 57
56 引言:環境美學展望及參考系 蕭振邦 54
57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58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劉秀春 54
59 論Holmes Rolston, III 對「自然價值」的觀點: 建構「體驗論」模型芻議 莊元輔 54
60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楊令飛 50
61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62 導論 美.美學.環境美學 蕭振邦 49
63 欣賞自然的三種模式:藝術、環境與生態 李慶本 49
64 窮山惡水為何是美的? 楊勝欽 49
65 融入「生活美學」的當代「環境美學」 劉悅笛 49
66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陳慶坤 49
67 從魯爾工業區的轉型淺談Leopold美感的保育 彭春翎 49
68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劉秀春 49
69 一種侷限的美? - 人與自然嵌給關係之省思 蘇怡華 49
70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林宜靜 48
71 全球變遷下全球與台灣的永續發展願景 王從恕 48
72 全球氣候政治與歐盟角色初探 - 歐盟為何扮演領導之角色? 林子倫 48
73 公平有效的氣候條約如何可能 程進發 48
74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鄭蕾 47
75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徐佐銘 47
76 放下的美學:環境美學新展望 蕭振邦 47
77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王學玲 46
78 「美學是倫理學之母」涵義探究 蕭振邦 46
79 正義的本土化 — 台灣對歐美環境 正義理論的繼受及其所面臨之困難 黃之棟、黃瑞祺 46
80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張思靜 46
81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余育婷 45
82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王妙純 44
83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林蘭芳 43
84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85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86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梁慕靈 40
87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John Lance Griffith 39
88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89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90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王育雯 38
91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Liz Thompson 37
92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鄭麗榕 36
93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陳君愷、賴建寰 36
94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盧莉茹 36
95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鄧克銘 35
96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劉紀雯 35
97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林維杰 34
98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邱函妮 34
99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高俊宏 34
100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101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102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103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談玉儀 33
104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呂佩怡 33
105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李美燕 33
106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鄭芳祥 33
107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108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賴軍維 33
109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張錦忠 32
110 全球暖化的政治倫理 — 為氣候政治建立目的王國 葉保強 32
111 第三十一期附刊 主編序 謝佳娟 31
112 座談會 簡介 編輯室 31
113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卓清芬 31
114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115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楊尹瑄 31
116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張琳 31
117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Andrew Lo 31
118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黃立芸 30
119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120 對目前國際間處理全球貧窮問題的一些思考 王永慈 30
121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李淑卿 30
122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施盈佑 30
123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124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125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邱函妮 29
126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127 專號序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28
128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孫松榮 28
129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史惟筑 28
130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王念英 28
131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王萬睿 28
132 南特船商杜勃亥的中國之行(1817-1827) 及其中國工藝收藏: 一個法中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李明明 28
133 La comtesse de Mortsauf ou la vertu condamnee 陳維玲 28
134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巫佩蓉 27
135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曾春海 27
136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黃信二 27
137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林素幸 27
138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邱誌勇 27
139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高柏園 27
140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游騰達 27
141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蔡佩桂 26
142 文革時期的「牛棚」之研究—— 以季羨林為例 邱香怡 26
143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謝佳娟 25
144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145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146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25
147 劉熙載《藝概.書概》論書法對立統一之形式美 劉鑒毅 25
148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彭宇薰 24
149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鍾彩鈞 23
150 「黃埔精神」的內涵與體現——以1950年李彌將軍領導滇緬邊區作戰為例 鄒琮隆 23
151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陳蕉 22
152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巫佩蓉 21
153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吳怡芬 21
154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155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沈曉茵 20
156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黃兆強 20
157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蔡家丘 19
158 依義理重構佛教美學之探究:以〈俱舍論〉為例示 蕭振邦 19
159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160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 林聖智 18
161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162 Reconstituting a Classical Heritage:The Civic Culture of the United States Richard R. Johnson 18
163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164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李秀眞 16
165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166 複製人--很美?很藝術?很基因? 蕭振邦 16
167 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 石守謙 15
168 佛教美術區域研究之回顧與省思 李玉民 15
169 女性主義觀點的美術史研究 曾曬淑 15
170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楊小華 14
171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172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盛鎧 14
173 GMOs安全性的相關法律問題 何建志 14
174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175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謝世英 13
176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177 系統美學建構之可能:以唐君毅美學思想為核心的考察 蕭振邦 13
178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179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文以誠 12
180 南宋宮廷繪畫的普世價值: 讀艾瑞慈《馬遠的心:尋覓南宋美學》 洪再新 12
181 詮釋學之為倫理學?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應用概念之簡介 陸敬忠 11
182 由功利主義看環境之美 吳方正 11
183 唐君毅先生的美學觀——建構美學試探 蕭振邦 11
184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巫佩蓉 10
185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186 綠建築--人類迷思或永續願景? 李永展 10
187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 ──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 丁亞傑 9
188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189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190 陳榮捷的中國哲學研究述評 沈享民 9
191 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及《人物誌》的美學意識 蕭振邦 9
192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193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8
194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95 當下呈現之自由是美的 ——牟宗三美學之基礎命題 唐聖 8
196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7
197 陳澄波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 李淑珠 7
198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199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200 從人本心理學到超個人心理學的思索 --中西方心理治療之融合 陳玉芳 7
201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徐文琴 6
202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周芳美 6
203 近十年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動向(1998-2008)—英文、日文部分 林聖智 6
204 國家符號的消失?: 當代加拿大電影的商業導向與全球化 劉紀雯 5
205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五十殿 利治 4
206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207 代理懷孕︰女性及醫療社會學觀 劉仲冬 4
208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張婉真 3
209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楊永源 3
210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211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曾瀚霈 1
212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213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214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魏嘉弘 1
215 Cindy Patton討論與愛滋病相關的 法律與醫療倫理問題 吳秀瑾 1
216 On the Inventing of AIDS ---- 專訪 Cindy Patton 出 席 者 : 李瑞全、甯應斌、吳秀瑾 / 錄 音 整 理 : 吳秀瑾 / 校 定 : 李瑞全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