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life    搜尋結果共 146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邱獻儀、鄭凱元 77
2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何佳瑞 76
3 由莊子「無用之用」談生命教育的意義 陳佩君 76
4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王嘉陵 76
5 防疫之倫理觀察:以德國倫理委員會建議書為中心 林佳和 75
6 從救生艇倫理學反思COVID-19大流行時期的資源援助問題 林恩志 74
7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余安邦 73
8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林靜秀 73
9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劉毅鳴 72
10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蔡篤堅 71
11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蕭玉霜 71
12 新冠肺炎流行期安寧緩和醫療所面臨的挑戰 釋照量 71
13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金美華 71
14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陳佩筠 70
15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陳佩君 70
16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林維杰 70
17 意外的插曲與危機:周恩來對伍豪事件因應的研究 林威杰 70
18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嚴瑋泓 70
19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楊雨青 70
20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21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蕭振邦 69
22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彭春翎 69
23 羊皮紙的底層:《戴眼鏡的女孩》一書中的隱跡書寫 林待吟 69
24 疫中為易:夕惕若,厲无咎 瞿慎思 69
25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26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李岳庭 69
27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李瑞全 68
28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 議稿)》第九百九十五條談「臨床醫療強 制干預權」的失範 胡曉翔 68
29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蕭玉霜 68
30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釋照量 68
31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釋昭慧 67
32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33 自主與善終 尉遲淦 67
34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 黃漢忠 67
35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36 佛教生死觀在預立醫療照護諮商的應用 李明書 67
37 由「病人自主權利法」立法歷程論生命自主權之限制 陳俊志 67
38 論台灣病人自主法: 家庭干涉如何刺激病人自律 許文鳳 67
39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柯志明 66
40 將人與動物作「平等考量」的理據 — 與效益主義哲學家Peter Singer的對話 釋昭慧 66
41 Tom Regan動物權學說初探 張秀惠 66
42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43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顏涵銳 65
44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蕭振邦 65
45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46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劉久清 64
47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程進發 64
48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49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蔡智豪 64
50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周貞余 64
51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廖育正 64
52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林春銀 64
53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4
54 山林倫理:體驗與推想 蕭振邦 64
55 生態智慧T中的friluftsliv / 天地間自由地徜徉 程進發 63
56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林桶法 63
57 繆爾的荒野沉思 徐佐銘 63
58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汪文聖 62
59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賴麗芳 62
60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洪凌 62
61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戴正德、[中]馬俊領 61
62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陳奕傑、許樹珍 61
63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潘鳳娟 61
64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廖珮芸 61
65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Arbie Orenstein 61
66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廖慧貞 60
67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高柏園 60
68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張育銘 60
69 (中譯題目)殺人的倫理學──從非道德觀點來看 蔡承志 59
70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71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陳家煌 58
72 從伴侶制重新思考共同生活的可能 郭彥伯 58
73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洪凌 58
74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林雅萍 57
75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林慧如 57
76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李根芳 57
77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蕭玉霜 57
78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蕭宏恩 57
79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佐藤將之 53
80 在波詭雲譎的歷史中叩問人性——評王鼎鈞的《文學江湖》 黃雅莉 53
81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蕭義玲 52
82 檢視Tom Regan對Peter Singer的三個批判 張育銘 51
83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84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85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劉德玲 47
86 敘事重心的轉移:從《再生緣》到《筆生花》 張思靜 46
87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88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馬雅貞 45
89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丁亞傑 44
90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91 嘉靖朝錦衣衛首長之職權與活動──以陸炳(1510-1560)為例 吳振漢 42
92 Matthew Calarco and Seven DeCaroli ed. Sovereignty & Life David Barton 42
93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葉雅茹 41
94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95 神聖與觸摸──對「勿觸我」的現象學反思 黃冠閔 38
96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許又方 37
97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吳振漢 37
98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陳一弘 37
99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100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王次澄 36
101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侯潔之 36
102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許宗興 36
103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鄧克銘 35
104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邱函妮 34
105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莊憶萱 34
106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107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莊宜文 33
108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許綺玲 33
109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李美燕 33
110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Brooke Donaldson 33
111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112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賴毓芝 31
113 從構圖、書法、鈐印來鑑別六件署款梅清的黃山畫作 李淑卿 31
114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劉素芬 31
115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116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117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徐瑞香 30
118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江一煥 30
119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毛文芳 30
120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葉海煙 29
121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文祖湘、蕭玥涓 29
122 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 謝佳娟 26
123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124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王志浩 24
125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黃猷欽 22
126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127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黃桂瑩 21
128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129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蔡家丘 19
130 從受用角度考察唐君毅先生由疾病證悟人生 楊自平 19
131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132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蔡家和 16
133 第十五期 詳如內文 15
134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林克明 15
135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136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137 City People: Youth and the Urban Experience in Hou Hsiao-Hsien's Later Films 葉蓁 11
138 莊子生命哲學的境界 鄭琳 10
139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140 計然其人其事及其思想 陳飛龍 8
141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142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周芳美 6
143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白大維 5
144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145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146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