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儒唐樞「討真心」說與「定靜工夫」的交相映照 | 
							  游騰達 | 
							  79 | 
							
						
							
							
							
							  | 2 | 
							  從儒家和基督宗教的人學視野交會處思索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科技時代裡人的圖像的形塑之道 | 
							  李彥儀 | 
							  78 | 
							
						
							
							
							
							  | 3 | 
							  由莊子「無用之用」談生命教育的意義 | 
							  陳佩君 | 
							  76 | 
							
						
							
							
							
							  | 4 | 
							  全球化與世界主義──新冠疫情下對康德世界主義的反思 | 
							  姜文斌 | 
							  75 | 
							
						
							
							
							
							  | 5 | 
							  效益主義的幽靈:大COVID時代的公共衛生倫理反思 | 
							  葉明叡、李柏翰 | 
							  74 | 
							
						
							
							
							
							  | 6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 7 |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 
							  73 | 
							
						
							
							
							
							  | 8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 9 | 
							  攸關新冠病毒疫情之治人醫心生命文化反思 | 
							  蔡篤堅 | 
							  71 | 
							
						
							
							
							
							  | 10 | 
							  從儒家「人文關懷」的觀點反思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的衝擊 | 
							  金美華 | 
							  71 | 
							
						
							
							
							
							  | 11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 12 | 
							  由休謨之「神蹟觀」反思基督教的 終極關懷倫理觀 | 
							  楊雨青 | 
							  70 | 
							
						
							
							
							
							  | 13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 14 | 
							  新冠病毒疫情的倫理反思與公共衛生倫理學的建構 | 
							  李瑞全 | 
							  70 | 
							
						
							
							
							
							  | 15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 16 |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 
							  彭春翎 | 
							  69 | 
							
						
							
							
							
							  | 17 | 
							  《太一生水》水的機體論對 環境教育的啟發 | 
							  蘇何誠 | 
							  69 | 
							
						
							
							
							
							  | 18 | 
							  從儒家的觀點省察病人自主權利法的限制:以永久性植物人為例 | 
							  黃漢忠 | 
							  67 | 
							
						
							
							
							
							  | 19 |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 
							  鄭宗義 | 
							  66 | 
							
						
							
							
							
							  | 20 |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 
							  楊自平 | 
							  65 | 
							
						
							
							
							
							  | 21 |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 
							  羅卡 | 
							  64 | 
							
						
							
							
							
							  | 22 |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 
							  劉悅笛 | 
							  64 | 
							
						
							
							
							
							  | 23 |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 
							  程進發 | 
							  64 | 
							
						
							
							
							
							  | 24 |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 
							  蘇子媖 | 
							  64 | 
							
						
							
							
							
							  | 25 | 
							  從隱喻看山林:一種環境觀 | 
							  瞿慎思 | 
							  64 | 
							
						
							
							
							
							  | 26 |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 
							  汪文聖 | 
							  62 | 
							
						
							
							
							
							  | 27 | 
							  超越破立修辭,回歸關鍵爭議 — 回應何思瑩 | 
							  郭彥伯 | 
							  62 | 
							
						
							
							
							
							  | 28 |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 
							  戴正德、[中]馬俊領 | 
							  61 | 
							
						
							
							
							
							  | 29 | 
							  對自主的再思考:關係取向 | 
							  林雅萍 | 
							  61 | 
							
						
							
							
							
							  | 30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 31 | 
							  內在價值的反思 | 
							  瞿慎思 | 
							  60 | 
							
						
							
							
							
							  | 32 | 
							  「婚姻平權」的反思 | 
							  關啟文 | 
							  58 | 
							
						
							
							
							
							  | 33 | 
							  從Hardwig的「死亡義務」觀點論家庭與醫療決策 | 
							  林雅萍 | 
							  57 | 
							
						
							
							
							
							  | 34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35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 36 | 
							  從人工流產醫療決策難題反思醫病關係的影響力 | 
							  李玉嬋 | 
							  50 | 
							
						
							
							
							
							  | 37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 38 | 
							  一種侷限的美? - 人與自然嵌給關係之省思 | 
							  蘇怡華 | 
							  49 | 
							
						
							
							
							
							  | 39 |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 
							  鄒文律 | 
							  47 | 
							
						
							
							
							
							  | 40 |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 
							  汪文聖 | 
							  43 | 
							
						
							
							
							
							  | 41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 42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 43 | 
							  從羅蘭巴特《明室》的「現代私密主體」看 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 | 
							  萬胥亭 | 
							  38 | 
							
						
							
							
							
							  | 44 |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 
							  梁廷毓 | 
							  36 | 
							
						
							
							
							
							  | 45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46 | 
							  Lee, Shui Chuen, ed. The Family, Medical Decision-Making, and Biotechnology: Critical Reflections on Asian Moral Perspectives. | 
							  蔡篤堅 | 
							  35 | 
							
						
							
							
							
							  | 47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 48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 49 |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 
							  呂佩怡 | 
							  33 | 
							
						
							
							
							
							  | 50 |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 
							  張錦忠 | 
							  32 | 
							
						
							
							
							
							  | 51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 52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 53 |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 
							  何嘉誼 | 
							  31 | 
							
						
							
							
							
							  | 54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 55 | 
							  紛亂中的寧定──唐君毅先生的慎獨之學 | 
							  趙敬邦 | 
							  30 | 
							
						
							
							
							
							  | 56 |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 
							  謝佳娟 | 
							  29 | 
							
						
							
							
							
							  | 57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 58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 59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 60 | 
							  人類如何對待自然:一個環境倫理學的反思 | 
							  蕭振邦 | 
							  23 | 
							
						
							
							
							
							  | 61 |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 
							  侯展捷 | 
							  22 | 
							
						
							
							
							
							  | 62 |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 
							  袁光儀 | 
							  21 | 
							
						
							
							
							
							  | 63 |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 
							  關啟匡 | 
							  20 | 
							
						
							
							
							
							  | 64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 
							
						
							
							
							
							  | 65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 66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 67 | 
							  The Tiny and Grotesque Vision in Carson McCullers'  Reflections in a Golden Eye | 
							  曾安國 | 
							  7 | 
							
						
							
							
							
							  | 68 |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 
							  曾瀚霈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