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儒唐樞「討真心」說與「定靜工夫」的交相映照 | 
							  游騰達 | 
							  79 | 
							
						
							
							
							
							  | 2 | 
							  守靜與用靜──韓非的虛靜術用 | 
							  廖育正 | 
							  79 | 
							
						
							
							
							
							  | 3 | 
							  論荀子定靜思維在儒家品德機器人建構中 的定位──以孟、荀理論型態差異談起 | 
							  黃崇修 | 
							  79 | 
							
						
							
							
							
							  | 4 | 
							  AI 時代自由的可能? 在科技宰制與「定靜」工夫之間 | 
							  林盈銓、黃繼立 | 
							  79 | 
							
						
							
							
							
							  | 5 | 
							  將工夫帶到教育中: 如何引領學生把握住觀念與實踐的工夫 | 
							  陳復 | 
							  79 | 
							
						
							
							
							
							  | 6 | 
							  公共哲學在臺灣: 以「哲學星期五」為個案的考察 | 
							  吳豐維 | 
							  77 | 
							
						
							
							
							
							  | 7 | 
							  從幾個面向探討臺灣哲學諮商的發展和困境 | 
							  呂健吉 | 
							  77 | 
							
						
							
							
							
							  | 8 | 
							  培養未來人才:兒童哲學教育的必要性與實踐 | 
							  陳瓊霞 | 
							  77 | 
							
						
							
							
							
							  | 9 |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 
							  王嘉陵 | 
							  76 | 
							
						
							
							
							
							  | 10 |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 
							  吳美瑤 | 
							  76 | 
							
						
							
							
							
							  | 11 |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 
							  73 | 
							
						
							
							
							
							  | 12 | 
							  專業倫理實踐初探:以臨床心理能力養成為例 | 
							  李維倫 | 
							  73 | 
							
						
							
							
							
							  | 13 |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 
							  孫雲平 | 
							  73 | 
							
						
							
							
							
							  | 14 | 
							  西藥製藥廠關鍵主管應具備的必要特質 — 從佛教「八正道」的「正見」與「正思惟」談起 | 
							  陳昱萍 | 
							  73 | 
							
						
							
							
							
							  | 15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 16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 17 | 
							   | 
							   | 
							  71 | 
							
						
							
							
							
							  | 18 |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 
							  嚴瑋泓 | 
							  70 | 
							
						
							
							
							
							  | 19 |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 
							  黃筱慧 | 
							  70 | 
							
						
							
							
							
							  | 20 |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 
							  汪文聖 | 
							  70 | 
							
						
							
							
							
							  | 21 |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 
							  彭春翎 | 
							  69 | 
							
						
							
							
							
							  | 22 | 
							  疫中為易:夕惕若,厲无咎 | 
							  瞿慎思 | 
							  69 | 
							
						
							
							
							
							  | 23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 24 |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 
							  王嬿翔 | 
							  69 | 
							
						
							
							
							
							  | 25 |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 
							  李瑞全 | 
							  68 | 
							
						
							
							
							
							  | 26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 27 |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 
							  釋照量 | 
							  68 | 
							
						
							
							
							
							  | 28 | 
							  「趨生畏死」與「趨樂避苦」之兩難 抉擇──「自主意願」:流動且幽微的 心靈答案 | 
							  釋昭慧 | 
							  67 | 
							
						
							
							
							
							  | 29 |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 
							  黃崇修 | 
							  67 | 
							
						
							
							
							
							  | 30 |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 
							  簡山根 | 
							  65 | 
							
						
							
							
							
							  | 31 | 
							  大音希聲所聽何物 | 
							  蘇子媖 | 
							  65 | 
							
						
							
							
							
							  | 32 | 
							  高階音樂存有學中的作品類型辯論 是否只對哲學本身有益? | 
							  許昊仁 | 
							  65 | 
							
						
							
							
							
							  | 33 |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 
							  劉久清 | 
							  64 | 
							
						
							
							
							
							  | 34 | 
							  奈斯的深層山林哲學 | 
							  程進發 | 
							  64 | 
							
						
							
							
							
							  | 35 |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 
							  石慧瑩 | 
							  63 | 
							
						
							
							
							
							  | 36 | 
							  從《葛拉瑪經》的「十事勿著」闡述佛教「倫理抉擇」的特性 | 
							  釋法律 | 
							  63 | 
							
						
							
							
							
							  | 37 |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 
							  賴麗芳 | 
							  62 | 
							
						
							
							
							
							  | 38 |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 
							  史甄陶 | 
							  62 | 
							
						
							
							
							
							  | 39 |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 
							  洪凌 | 
							  62 | 
							
						
							
							
							
							  | 40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 41 |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 
							  高柏園 | 
							  60 | 
							
						
							
							
							
							  | 42 | 
							  環境德行倫理學的研究趨勢 | 
							  程進發 | 
							  60 | 
							
						
							
							
							
							  | 43 | 
							  內在價值的反思 | 
							  瞿慎思 | 
							  60 | 
							
						
							
							
							
							  | 44 |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 
							  劉文 | 
							  58 | 
							
						
							
							
							
							  | 45 | 
							  從納斯邦、丹尼爾斯之健康照護需求觀點論長期照護之實踐與挑戰 | 
							  蕭玉霜 | 
							  57 | 
							
						
							
							
							
							  | 46 |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 
							  蕭宏恩 | 
							  57 | 
							
						
							
							
							
							  | 47 |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 
							  何淑靜 | 
							  56 | 
							
						
							
							
							
							  | 48 | 
							  從〈聲無哀樂論〉引用《莊子》「三籟」典故探其「聲情關係」中 所蘊含的工夫向度 | 
							  林修德 | 
							  54 | 
							
						
							
							
							
							  | 49 |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 
							  佐藤將之 | 
							  53 | 
							
						
							
							
							
							  | 50 |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 
							  孫致文 | 
							  53 | 
							
						
							
							
							
							  | 51 |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 
							  陳祺助 | 
							  52 | 
							
						
							
							
							
							  | 52 | 
							  寵物對人類健康所可能帶來的正面影響 — 兼論寵物飼養的道德爭議 | 
							  李凱恩 | 
							  52 | 
							
						
							
							
							
							  | 53 | 
							  Singer動物解放倫理學批判研究 | 
							  李凱恩 | 
							  51 | 
							
						
							
							
							
							  | 54 | 
							  The Huainanzi: A Guide to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Government in Early Han China: Liu An, King of Huainan | 
							  吳光明 | 
							  51 | 
							
						
							
							
							
							  | 55 | 
							  論荀子「聖人生禮義」所含藏的問題 | 
							  何淑靜 | 
							  50 | 
							
						
							
							
							
							  | 56 |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 
							  洪力行 | 
							  45 | 
							
						
							
							
							
							  | 57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 58 |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 
							  林蘭芳 | 
							  43 | 
							
						
							
							
							
							  | 59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 60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 61 |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 
							  李慧玲 | 
							  39 | 
							
						
							
							
							
							  | 62 | 
							  儒家道德「應世轉用」之開展-以《論語》中主體踐德與社會互動關係需求為建構進路 | 
							  陳靜容 | 
							  37 | 
							
						
							
							
							
							  | 63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 64 | 
							  後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理想-劉咸炘論農業經濟生活的德能 | 
							  魏綵瑩 | 
							  36 | 
							
						
							
							
							
							  | 65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66 |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 
							  梁廷毓 | 
							  36 | 
							
						
							
							
							
							  | 67 |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36 | 
							
						
							
							
							
							  | 68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 69 |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 
							  孫松榮 | 
							  35 | 
							
						
							
							
							
							  | 70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71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 72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 73 | 
							  返質修文,文質往復──〈論語.八佾〉章序讀析 | 
							  劉雅 | 
							  34 | 
							
						
							
							
							
							  | 74 |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 
							  賴毓芝 | 
							  31 | 
							
						
							
							
							
							  | 75 |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 
							  謝政諭 | 
							  31 | 
							
						
							
							
							
							  | 76 |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 
							  蔡佩桂 | 
							  31 | 
							
						
							
							
							
							  | 77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 78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 79 |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 
							  劉瑞琪 | 
							  29 | 
							
						
							
							
							
							  | 80 | 
							  企業責任與可持續性倫理 | 
							  葉保強 | 
							  29 | 
							
						
							
							
							
							  | 81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 82 |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 
							  白宛仙 | 
							  26 | 
							
						
							
							
							
							  | 83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84 |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 
							  蔡佩桂 | 
							  26 | 
							
						
							
							
							
							  | 85 |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 
							  翟奎鳳 | 
							  25 | 
							
						
							
							
							
							  | 86 |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 
							  王志浩 | 
							  24 | 
							
						
							
							
							
							  | 87 | 
							  程朱、陸王二系的會通 | 
							  楊祖漢 | 
							  24 | 
							
						
							
							
							
							  | 88 |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 
							  彭宇薰 | 
							  24 | 
							
						
							
							
							
							  | 89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 90 | 
							  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 | 
							  楊晉龍 | 
							  21 | 
							
						
							
							
							
							  | 91 |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 
							  袁光儀 | 
							  21 | 
							
						
							
							
							
							  | 92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 93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 94 |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 
							  江凌青 | 
							  16 | 
							
						
							
							
							
							  | 95 | 
							  「虛壹而靜」只是認知工夫嗎?—— 論荀子「虛壹靜」對「天君」之「心」的作用與意義 | 
							  曾暐傑 | 
							  16 | 
							
						
							
							
							
							  | 96 |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 
							  劉永晧 | 
							  15 | 
							
						
							
							
							
							  | 97 |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 
							  孫松榮 | 
							  15 | 
							
						
							
							
							
							  | 98 |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 
							  黃猷欽 | 
							  14 | 
							
						
							
							
							
							  | 99 |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 
							  洪敏秀 | 
							  14 | 
							
						
							
							
							
							  | 100 | 
							  程伊川的修養論 | 
							  張德麟 | 
							  13 | 
							
						
							
							
							
							  | 101 |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 
							  艾瑞慈 | 
							  12 | 
							
						
							
							
							
							  | 102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103 | 
							  從《易說》看惠士奇的治《易》作法 | 
							  楊自平 | 
							  11 | 
							
						
							
							
							
							  | 104 |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 
							  8 | 
							
						
							
							
							
							  | 105 |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 
							  林文淇 | 
							  5 | 
							
						
							
							
							
							  | 106 |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 
							  楊永源 | 
							  3 | 
							
						
							
							
							
							  | 107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 
							
						
							
							
							
							  | 108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