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方法    搜尋結果共 91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王嘉陵 76
2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吳美瑤 76
3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蔡篤堅 74
4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蕭玉霜 71
5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嚴瑋泓 70
6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7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王嬿翔 69
8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謝君直 68
9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李瑞全 68
10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釋照量 68
11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陳秀丹 67
12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蕭振聲 65
13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楊自平 65
14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華靜慈 65
15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Huei-chen Li 62
16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王心運、柯薰貴 61
17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饒韻華 60
18 論墨學在環境倫理學中的意義 趙敬邦 59
19 佛教「無罣礙」的生死觀 釋照澄 59
20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劉文 58
21 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 姜龍翔 58
22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王心運 57
23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蕭宏恩 57
24 正義、社會契約論與動物 — 從修正「能力進路」(capabilities approach)觀點談起 王萱茹 55
25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李德材 54
26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程進發 54
27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佐藤將之 53
28 香港社會的生活素質 ⽯丹理 52
29 從宏觀角度探討生活質量 — 對中國大陸 幸福指數相關研究的總結與反思 邢占軍 52
30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蕭振邦 52
31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32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33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劉德明 47
34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張伯偉 46
35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楊清惠 45
36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王妙純 44
37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汪文聖 43
38 「意識之經驗底知識學」之「實行方法」及問題:《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九段之文本釋義 陸敬忠 42
39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梁慕靈 40
40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王育雯 38
41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陳一弘 37
42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許宗興 36
43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44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伊藤桃子 35
45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陸敬忠 35
46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47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48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陳榮灼 32
49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50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51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曹嗣衡 31
52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卓清芬 31
53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54 生命倫理學的一個方法論的建議 楊國鑫 31
55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陳榮灼 30
56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57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58 孟子論辯探究 林憶芝 29
59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史惟筑 28
60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王念英 28
61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黃信二 27
62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林雯玲 24
63 抗戰時期浙江省國民黨婦運幹部訓練班述略 宋青紅 24
64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王慧茹 22
65 吳澄《易纂言》之句讀判斷與訓詁方法 楊自平 22
66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李瑞全 21
67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巫佩蓉 21
68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陳威睿 21
69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周安邦 20
70 紅學索隱派的比附方法與觀念 郭玉雯 20
71 《中國經典詮釋學的方法論問題》學術座談會議記錄 20
72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侯展捷 19
73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史甄陶 17
74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75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張曉生 17
76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 黃俊傑、蔡明田 16
77 論《禮記‧緇衣》的思維情境 侯展捷 16
78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黃信二 14
79 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 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 黃信二 12
80 詮釋學之為倫理學?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應用概念之簡介 陸敬忠 11
81 從《易說》看惠士奇的治《易》作法 楊自平 11
82 論馮友蘭、張岱年、勞思光三家的哲學史觀 蕭振聲 11
83 孟子哲學新探 陳榮灼 10
84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李淑卿 10
85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莊元輔 10
86 珀爾斯科學方法論初探 朱建民 9
87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陳儀 9
88 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 ──由《楊子折衷》論析 蘇子媖 9
89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張婉真 3
90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魏嘉弘 1
91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