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儒唐樞「討真心」說與「定靜工夫」的交相映照 |
游騰達 |
79 |
| 2 |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
王嘉陵 |
76 |
| 3 |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
吳美瑤 |
76 |
| 4 |
福禍相倚的台灣後疫情挑戰:一個比較歷史的生命倫理學視角 |
蔡篤堅 |
74 |
| 5 |
新冠肺炎蔓延期間告別的勇氣與意義 |
蕭玉霜 |
71 |
| 6 |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
嚴瑋泓 |
70 |
| 7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 8 |
幫助受苦者 ──對關懷倫理學中理想關懷行動之分析 |
王嬿翔 |
69 |
| 9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 10 |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
李瑞全 |
68 |
| 11 |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
釋照量 |
68 |
| 12 |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
陳秀丹 |
67 |
| 13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 14 |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
楊自平 |
65 |
| 15 |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
華靜慈 |
65 |
| 16 |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
Huei-chen Li |
62 |
| 17 |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
王心運、柯薰貴 |
61 |
| 18 |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
饒韻華 |
60 |
| 19 |
論墨學在環境倫理學中的意義 |
趙敬邦 |
59 |
| 20 |
佛教「無罣礙」的生死觀 |
釋照澄 |
59 |
| 21 |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
劉文 |
58 |
| 22 |
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 |
姜龍翔 |
58 |
| 23 |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
王心運 |
57 |
| 24 |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
蕭宏恩 |
57 |
| 25 |
正義、社會契約論與動物 — 從修正「能力進路」(capabilities approach)觀點談起 |
王萱茹 |
55 |
| 26 |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
李德材 |
54 |
| 27 |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
程進發 |
54 |
| 28 |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
佐藤將之 |
53 |
| 29 |
香港社會的生活素質 |
⽯丹理 |
52 |
| 30 |
從宏觀角度探討生活質量 — 對中國大陸 幸福指數相關研究的總結與反思 |
邢占軍 |
52 |
| 31 |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
蕭振邦 |
52 |
| 32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 33 |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
許朝陽 |
48 |
| 34 |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
劉德明 |
47 |
| 35 |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
張伯偉 |
46 |
| 36 |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
楊清惠 |
45 |
| 37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 38 |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
汪文聖 |
43 |
| 39 |
「意識之經驗底知識學」之「實行方法」及問題:《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九段之文本釋義 |
陸敬忠 |
42 |
| 40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 41 |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
王育雯 |
38 |
| 42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 43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44 |
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 |
莊憶萱 |
36 |
| 45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46 |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36 |
| 47 |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
丁亞傑 |
35 |
| 48 |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
伊藤桃子 |
35 |
| 49 |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
陸敬忠 |
35 |
| 50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51 |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
33 |
| 52 |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
陳榮灼 |
32 |
| 53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 54 |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
謝政諭 |
31 |
| 55 |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
曹嗣衡 |
31 |
| 56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 57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 58 |
生命倫理學的一個方法論的建議 |
楊國鑫 |
31 |
| 59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 60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 61 |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
謝佳娟 |
29 |
| 62 |
孟子論辯探究 |
林憶芝 |
29 |
| 63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 64 |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
王念英 |
28 |
| 65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 66 |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
林雯玲 |
24 |
| 67 |
抗戰時期浙江省國民黨婦運幹部訓練班述略 |
宋青紅 |
24 |
| 68 |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
王慧茹 |
22 |
| 69 |
吳澄《易纂言》之句讀判斷與訓詁方法 |
楊自平 |
22 |
| 70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 71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 72 |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
陳威睿 |
21 |
| 73 |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
周安邦 |
20 |
| 74 |
紅學索隱派的比附方法與觀念 |
郭玉雯 |
20 |
| 75 |
《中國經典詮釋學的方法論問題》學術座談會議記錄 |
|
20 |
| 76 |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
侯展捷 |
19 |
| 77 |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
史甄陶 |
17 |
| 78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79 |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
張曉生 |
17 |
| 80 |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 |
黃俊傑、蔡明田 |
16 |
| 81 |
論《禮記‧緇衣》的思維情境 |
侯展捷 |
16 |
| 82 |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
黃信二 |
14 |
| 83 |
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 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 |
黃信二 |
12 |
| 84 |
詮釋學之為倫理學?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應用概念之簡介 |
陸敬忠 |
11 |
| 85 |
從《易說》看惠士奇的治《易》作法 |
楊自平 |
11 |
| 86 |
論馮友蘭、張岱年、勞思光三家的哲學史觀 |
蕭振聲 |
11 |
| 87 |
孟子哲學新探 |
陳榮灼 |
10 |
| 88 |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
李淑卿 |
10 |
| 89 |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
莊元輔 |
10 |
| 90 |
珀爾斯科學方法論初探 |
朱建民 |
9 |
| 91 |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
陳儀 |
9 |
| 92 |
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 ──由《楊子折衷》論析 |
蘇子媖 |
9 |
| 93 |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
張婉真 |
3 |
| 94 |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
魏嘉弘 |
1 |
| 95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