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船山「盡心成性」、「心統性情」的道德義涵與宗教向度 | 陳振崑 | 78 | 
						
							
							
							
							  | 2 | 倫理決策評準探討:一貫論與一致論之對立與融合 | 張寧 | 76 | 
						
							
							
							
							  | 3 | 尊重自主的現象學探討—臨床倫理的主體或他者? | 王心運 | 73 | 
						
							
							
							
							  | 4 |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 蘇子媖 | 72 | 
						
							
							
							
							  | 5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 6 |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 陸敬忠 | 70 | 
						
							
							
							
							  | 7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 8 |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 林維杰 | 66 | 
						
							
							
							
							  | 9 | Tom Regan動物權學說初探 | 張秀惠 | 66 | 
						
							
							
							
							  | 10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 11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 12 |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 劉悅笛 | 65 | 
						
							
							
							
							  | 13 |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 李德材 | 65 | 
						
							
							
							
							  | 14 |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 周貞余 | 64 | 
						
							
							
							
							  | 15 | 從隱喻看山林:一種環境觀 | 瞿慎思 | 64 | 
						
							
							
							
							  | 16 |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 文明基 | 63 | 
						
							
							
							
							  | 17 |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 林恩志 | 63 | 
						
							
							
							
							  | 18 |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 陳祺助 | 62 | 
						
							
							
							
							  | 19 |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 張育銘 | 60 | 
						
							
							
							
							  | 20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 21 |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 譚志明 | 57 | 
						
							
							
							
							  | 22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 23 | 正義、社會契約論與動物 — 從修正「能力進路」(capabilities approach)觀點談起 | 王萱茹 | 55 | 
						
							
							
							
							  | 24 |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 ASAKURA Tomomi | 54 | 
						
							
							
							
							  | 25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 26 |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 佐藤將之 | 53 | 
						
							
							
							
							  | 27 | 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 | 蕭振聲 | 51 | 
						
							
							
							
							  | 28 |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 李瑞全 | 50 | 
						
							
							
							
							  | 29 | 羅近溪圓教思想研究 | 謝居憲 | 43 | 
						
							
							
							
							  | 30 | 王船山論「道、善、性」之說的涵義與其理論價值 | 陳祺助 | 43 | 
						
							
							
							
							  | 31 | 「意識之經驗底知識學」之「實行方法」及問題:《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九段之文本釋義 | 陸敬忠 | 42 | 
						
							
							
							
							  | 32 | 神聖與觸摸──對「勿觸我」的現象學反思 | 黃冠閔 | 38 | 
						
							
							
							
							  | 33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 34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 35 | 後五四時期的社會文化理想-劉咸炘論農業經濟生活的德能 | 魏綵瑩 | 36 | 
						
							
							
							
							  | 36 |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36 | 
						
							
							
							
							  | 37 |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 鄧克銘 | 35 | 
						
							
							
							
							  | 38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 39 |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 陸敬忠 | 35 | 
						
							
							
							
							  | 40 |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 陳志杰 | 34 | 
						
							
							
							
							  | 41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42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43 |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 陳榮灼 | 32 | 
						
							
							
							
							  | 44 |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 江淑君 | 32 | 
						
							
							
							
							  | 45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 46 | 從《易經蒙引》論蔡清疏解《周易本義》的作法及太極義理的轉折 | 楊自平 | 32 | 
						
							
							
							
							  | 47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 48 |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 陳政揚 | 31 | 
						
							
							
							
							  | 49 | 羅整菴、李栗谷理氣論的涵義 | 楊祖漢 | 31 | 
						
							
							
							
							  | 50 |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 江一煥 | 30 | 
						
							
							
							
							  | 51 |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 蕭裕民 | 30 | 
						
							
							
							
							  | 52 | 環境倫理規範及其集體行動之間隙探究 | 蕭振邦 | 29 | 
						
							
							
							
							  | 53 |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 陳政揚 | 28 | 
						
							
							
							
							  | 54 | 來知德《易》學特色——錯綜哲學 | 楊自平 | 27 | 
						
							
							
							
							  | 55 | 試析況周頤《蕙風詞話》之重拙大理論 | 卓清芬 | 27 | 
						
							
							
							
							  | 56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 57 |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 白宛仙 | 26 | 
						
							
							
							
							  | 58 |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 游騰達 | 24 | 
						
							
							
							
							  | 59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 60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61 |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 袁光儀 | 21 | 
						
							
							
							
							  | 62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 63 | 獨特視角下的章學誠研究 ——《章學誠研究述評(1920-1985)》之述評 | 賈慶軍 | 21 | 
						
							
							
							
							  | 64 | 楊時對二程理論的詮釋 | 朱雪芳 | 15 | 
						
							
							
							
							  | 65 | 唐君毅先生解朱子「太極動靜」評析 | 鄧秀梅 | 15 | 
						
							
							
							
							  | 66 | 江右王門學者鄒東廓之戒懼說論析 | 張衛紅 | 14 | 
						
							
							
							
							  | 67 |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 蕭美齡 | 9 | 
						
							
							
							
							  | 68 |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 陳儀 | 9 | 
						
							
							
							
							  | 69 | 民權主義基本理論之探討 | 朱春生 | 9 | 
						
							
							
							
							  | 70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 71 | 論珀爾斯的信念說 | 朱建民 | 8 | 
						
							
							
							
							  | 72 |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 陳祺助 | 8 | 
						
							
							
							
							  | 73 | 論宮布理希對中國繪畫的看法 |  | 6 | 
						
							
							
							
							  | 74 | Towards A Theory of Narrative Structure | 林春仲 | 5 | 
						
							
							
							
							  | 75 |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 曾瀚霈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