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猶太─基督宗教負(否)性原素初探 ─一種體系性宗教詮釋學進路 | 陸敬忠 | 78 | 
						
							
							
							
							  | 2 | 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的語言思維 | 林維杰 | 78 | 
						
							
							
							
							  | 3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 4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 5 |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 陸敬忠 | 70 | 
						
							
							
							
							  | 6 |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 黃筱慧 | 70 | 
						
							
							
							
							  | 7 |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 劉俊法 | 69 | 
						
							
							
							
							  | 8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 9 |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 蔡林樟 | 69 | 
						
							
							
							
							  | 10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 11 |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 朱芯儀 | 67 | 
						
							
							
							
							  | 12 |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 高禎臨 | 67 | 
						
							
							
							
							  | 13 |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 陳榮灼 | 66 | 
						
							
							
							
							  | 14 |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 林維杰 | 66 | 
						
							
							
							
							  | 15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 16 |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 李德材 | 65 | 
						
							
							
							
							  | 17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 18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 19 |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 石慧瑩 | 63 | 
						
							
							
							
							  | 20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 21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 22 |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 潘鳳娟 | 61 | 
						
							
							
							
							  | 23 | 手稿解讀與盧炎的和聲 | 饒韻華 | 60 | 
						
							
							
							
							  | 24 | 理查‧史特勞斯〈七紗舞〉的創作歷史與其意義 | 蔡永凱 | 60 | 
						
							
							
							
							  | 25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 26 |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 羅鈴沛 | 59 | 
						
							
							
							
							  | 27 | 《工作與時日》1-382 | 徐學庸 | 59 | 
						
							
							
							
							  | 28 | 死亡與超越 — 從蘇格拉底與莊子生命觀之差異談起 | 楊婉儀 | 59 | 
						
							
							
							
							  | 29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 30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 31 | 酷兒左翼「超英趕美」?「同性戀正典化」的偏執及臺灣同志運動的修復詮釋 | 劉文 | 58 | 
						
							
							
							
							  | 32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 33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 34 |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 蔡家和 | 54 | 
						
							
							
							
							  | 35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 36 |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 劉秀春 | 54 | 
						
							
							
							
							  | 37 |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 程進發 | 54 | 
						
							
							
							
							  | 38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 39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40 | 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 | 蕭振聲 | 51 | 
						
							
							
							
							  | 41 | 醫病關係中的癌末真相告知 — 從權力倫理原則到臨床專精的展現 | 許樹珍、林明慧、歐美、陳祖裕、黃淑鶴 | 50 | 
						
							
							
							
							  | 42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 43 | 「美學是倫理學之母」涵義探究 | 蕭振邦 | 46 | 
						
							
							
							
							  | 44 |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 | 劉滄龍 | 44 | 
						
							
							
							
							  | 45 |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 張錫輝 | 44 | 
						
							
							
							
							  | 46 | 王船山論「道、善、性」之說的涵義與其理論價值 | 陳祺助 | 43 | 
						
							
							
							
							  | 47 |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 王育雯 | 38 | 
						
							
							
							
							  | 48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 49 | 試析《韓非子》之「內聖外王」的詮釋可能:並以《管子》為參照 | 李中文 | 36 | 
						
							
							
							
							  | 50 |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 唐寧 | 35 | 
						
							
							
							
							  | 51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 52 |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 鍾雲鶯 | 35 | 
						
							
							
							
							  | 53 |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 陸敬忠 | 35 | 
						
							
							
							
							  | 54 |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 林維杰 | 34 | 
						
							
							
							
							  | 55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 56 | 論牟宗三先生對於別教與圓教之詮釋──兼論王陽明的工夫論的別教與圓教意義 | 陳志杰 | 34 | 
						
							
							
							
							  | 57 | 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 Heidegger )與 沃爾法特( Wohlfart ) | 鍾振宇 | 34 | 
						
							
							
							
							  | 58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59 |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 陸敬忠 | 34 | 
						
							
							
							
							  | 60 |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 陳佳琦 | 33 | 
						
							
							
							
							  | 61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 62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 63 |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 Brooke Donaldson | 33 | 
						
							
							
							
							  | 64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 65 | 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 | 張雅婷 | 33 | 
						
							
							
							
							  | 66 | 「莊子:魏晉玄學的關鍵」兼論戴璉璋先生對魏晉玄學的貢獻與商榷 | 謝大寧 | 32 | 
						
							
							
							
							  | 67 |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 Matt Horn | 32 | 
						
							
							
							
							  | 68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 69 | 寫生與勤學:圓山應舉與日本戰前、戰時的道德教育 | 曹嗣衡 | 31 | 
						
							
							
							
							  | 70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 71 |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 李庭緯 | 31 | 
						
							
							
							
							  | 72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 73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 74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 75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 76 |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 謝佳娟 | 29 | 
						
							
							
							
							  | 77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 78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 79 |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 王念英 | 28 | 
						
							
							
							
							  | 80 |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 曾春海 | 27 | 
						
							
							
							
							  | 81 | 方東美先生論周濂溪思想——兼答劉述先先生 | 高柏園 | 27 | 
						
							
							
							
							  | 82 |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 呂欣 | 25 | 
						
							
							
							
							  | 83 | 朱丹溪「內靜外敬」思維之可能性探討一種醫學身體觀視野的嘗試性解讀 | 黃崇修 | 25 | 
						
							
							
							
							  | 84 |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 陳政揚 | 25 | 
						
							
							
							
							  | 85 | 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 | 吳方正 | 25 | 
						
							
							
							
							  | 86 |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 林雯玲 | 24 | 
						
							
							
							
							  | 87 | 元田永孚的〈君德輔導〉和論語詮釋——關於『經筵論語進講錄』的考察 | 陶德明 | 24 | 
						
							
							
							
							  | 88 | 經典詮釋與理論轉移——中國哲學經典詮釋之三大變例 | 馮耀明 | 24 | 
						
							
							
							
							  | 89 | 誤解與澄清:論楊澤波詮釋牟宗三之德行與幸福的合理性 | 賴柯助 | 24 | 
						
							
							
							
							  | 90 | 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 | 鄭吉雄 | 24 | 
						
							
							
							
							  | 91 | 「儒家不能以道家為忌」——試論牟宗三「以道釋儒」 之詮釋學意義 | 劉笑敢 | 24 | 
						
							
							
							
							  | 92 | 論牟宗三先生的經典詮釋觀:以先秦道家為例 | 鄭宗義 | 24 | 
						
							
							
							
							  | 93 |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 梁碧茹 | 23 | 
						
							
							
							
							  | 94 | 論《詩經》多重義與《詩》本義的詮釋 | 車行健 | 23 | 
						
							
							
							
							  | 95 |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 王慧茹 | 22 | 
						
							
							
							
							  | 96 |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 楊尹瑄 | 22 | 
						
							
							
							
							  | 97 |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 侯展捷 | 22 | 
						
							
							
							
							  | 98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 99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 100 |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 黃桂瑩 | 21 | 
						
							
							
							
							  | 101 | 從名物制度之學看經典詮釋 | 葉國良 | 20 | 
						
							
							
							
							  | 102 | 乾坤道家易詮釋 | 陳鼓應 | 20 | 
						
							
							
							
							  | 103 | 水月與記籍——理學家如何詮釋經典 | 楊儒賓 | 20 | 
						
							
							
							
							  | 104 |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 關啟匡 | 20 | 
						
							
							
							
							  | 105 | 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 | 鄭吉雄 | 20 | 
						
							
							
							
							  | 106 | 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 | 王晴佳 | 20 | 
						
							
							
							
							  | 107 | 《中國經典詮釋學的方法論問題》學術座談會議記錄 |  | 20 | 
						
							
							
							
							  | 108 | 《漢書‧五行志》之董仲舒《春秋》災異說——以論弒為中心 | 宋惠如 | 19 | 
						
							
							
							
							  | 109 |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之關係 | 鄧秀梅 | 19 | 
						
							
							
							
							  | 110 | 現代新儒家的朱子學研究 ——以馮、唐、錢諸先生對朱熹「理生氣」說的詮釋為例 | 馮兵;樂愛國 | 19 | 
						
							
							
							
							  | 111 | 第十八期 | 詳如內文 | 18 | 
						
							
							
							
							  | 112 |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 韓曉華 | 18 | 
						
							
							
							
							  | 113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 114 | 漢宋之間――程朱、船山、程樹德 詮釋《論語‧漆雕章》之比較 | 蔡家和 | 17 | 
						
							
							
							
							  | 115 | 王陽明與黃宗羲關於性情善惡詮釋之探討 | 齊婉先 | 17 | 
						
							
							
							
							  | 116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117 | 心的無限性:唐君毅思想中的詮釋學意涵 | 林維杰 | 17 | 
						
							
							
							
							  | 118 | 當代新儒家對禮治民主之批判 | 李瑞全 | 16 | 
						
							
							
							
							  | 119 | 第十六期 | 詳如內文 | 16 | 
						
							
							
							
							  | 120 |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 李秀眞 | 16 | 
						
							
							
							
							  | 121 |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 蔡家和 | 16 | 
						
							
							
							
							  | 122 | 楊時對二程理論的詮釋 | 朱雪芳 | 15 | 
						
							
							
							
							  | 123 |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 朱湘鈺 | 15 | 
						
							
							
							
							  | 124 |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 韓曉華 | 15 | 
						
							
							
							
							  | 125 | Chinese Hermeneutics as Politics: The Sung Debates Over the Mencius | 黃俊傑 | 15 | 
						
							
							
							
							  | 126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 127 |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 涂藍云 | 14 | 
						
							
							
							
							  | 128 | 由朱子的讀書法論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呂銘崴 | 14 | 
						
							
							
							
							  | 129 |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 黃信二 | 14 | 
						
							
							
							
							  | 130 | 儒佛會通下的佛教中國化 ──以覺浪道盛的苦諦概念為例 | 徐一智 | 14 | 
						
							
							
							
							  | 131 | 黃宗羲《孟子師說》對劉蕺山思想之詮釋 | 齊婉先 | 14 | 
						
							
							
							
							  | 132 | 王船山對《孟子‧莫非命也章》的詮釋── 「理氣合一」與「德福一致」之解決 | 蔡家和 | 14 | 
						
							
							
							
							  | 133 | 《論語》「君子不器」新詮 ──從傳統詮釋與康德目的論談起 | 連育平 | 13 | 
						
							
							
							
							  | 134 | 「以自然的辯證來詮釋朱子學」的進一步討論 | 楊祖漢 | 13 | 
						
							
							
							
							  | 135 | 馬一浮對卜筮吉凶之理解與詮釋 | 楊淑瓊 | 12 | 
						
							
							
							
							  | 136 | 王船山對朱子《孟子‧浩然章》詮釋之批評──以《讀孟子大全說》為據 | 蔡家和 | 12 | 
						
							
							
							
							  | 137 | 《老子》的自然思想析論 ——以牟宗三先生的詮釋所做的探討 | 曾珮琦 | 11 | 
						
							
							
							
							  | 138 | 詮釋學之為倫理學?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中應用概念之簡介 | 陸敬忠 | 11 | 
						
							
							
							
							  | 139 |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 王林偉 | 11 | 
						
							
							
							
							  | 140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 141 | 越儒黎貴惇《芸臺類語》中的朱子學線索 | 林維杰 | 10 | 
						
							
							
							
							  | 142 |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 謝君讚 | 10 | 
						
							
							
							
							  | 143 |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 易繼心 | 9 | 
						
							
							
							
							  | 144 | 朱子的經權觀析論 | 蕭美齡 | 9 | 
						
							
							
							
							  | 145 |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 許明珠 | 9 | 
						
							
							
							
							  | 146 |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 陳儀 | 9 | 
						
							
							
							
							  | 147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 148 |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 黃敏浩 | 8 | 
						
							
							
							
							  | 149 | 從心性架構與格致工夫   看牟宗三先生詮釋朱子思想之特點 | 黃瑩暖 | 8 | 
						
							
							
							
							  | 150 |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 陳祺助 | 8 | 
						
							
							
							
							  | 151 | 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 | 謝居憲 | 8 | 
						
							
							
							
							  | 152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 
						
							
							
							
							  | 153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 154 |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 劉紀雯 | 5 | 
						
							
							
							
							  | 155 | 書評:《英國藝術史1600-1870》 | 謝佳娟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