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 2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 3 |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 凌頌榮 | 68 | 
						
							
							
							
							  | 4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 5 |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 史甄陶 | 62 | 
						
							
							
							
							  | 6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 7 |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 林慧如 | 61 | 
						
							
							
							
							  | 8 |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 連憲升 | 60 | 
						
							
							
							
							  | 9 | 論瑞秋卡森海洋三書裡的幾個哲學問題 | 徐佐銘 | 60 | 
						
							
							
							
							  | 10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 11 | L’Empereur de Chine ouvrant le premier sillon: réception et exploitation politique de l’image dans la culture française du XVIIIe siècle | Jacques Marx | 58 | 
						
							
							
							
							  | 12 |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 李根芳 | 57 | 
						
							
							
							
							  | 13 |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 譚志明 | 57 | 
						
							
							
							
							  | 14 |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 李德材 | 54 | 
						
							
							
							
							  | 15 | 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 | 江⽇新 | 53 | 
						
							
							
							
							  | 16 | 在波詭雲譎的歷史中叩問人性——評王鼎鈞的《文學江湖》 | 黃雅莉 | 53 | 
						
							
							
							
							  | 17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18 | 從貴族問題看《紅樓夢》與《人間喜劇》 的異與同 | 甘佳平 | 51 | 
						
							
							
							
							  | 19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 20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 21 |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 劉德玲 | 47 | 
						
							
							
							
							  | 22 |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 鄒文律 | 47 | 
						
							
							
							
							  | 23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 24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 25 |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 黃雅莉 | 40 | 
						
							
							
							
							  | 26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 27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 28 |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 王育雯 | 38 | 
						
							
							
							
							  | 29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 30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 31 |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 盧莉茹 | 36 | 
						
							
							
							
							  | 32 |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 鄧克銘 | 35 | 
						
							
							
							
							  | 33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34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 35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 36 |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 Brooke Donaldson | 33 | 
						
							
							
							
							  | 37 |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 鄭芳祥 | 33 | 
						
							
							
							
							  | 38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 39 |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 張錦忠 | 32 | 
						
							
							
							
							  | 40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 41 |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 Matt Horn | 32 | 
						
							
							
							
							  | 42 | Footprints of Fanon in Gillo Pontecorvo’s The Battle of Algiers and Sembene Ousamne’s Xala | Haidar Eid、Khaled Ghazel | 32 | 
						
							
							
							
							  | 43 |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 朱曉海 | 31 | 
						
							
							
							
							  | 44 | 漢語詩律學研究的新材料與新問題——論唐代碑志銘詞韻式之新變 | 程章燦 | 31 | 
						
							
							
							
							  | 45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 46 |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 王小林 | 30 | 
						
							
							
							
							  | 47 |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 陳德錦 | 28 | 
						
							
							
							
							  | 48 |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 林素幸 | 27 | 
						
							
							
							
							  | 49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50 |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 楊尹瑄 | 22 | 
						
							
							
							
							  | 51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 52 |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 周安邦 | 20 | 
						
							
							
							
							  | 53 | L'IDEE DE CRISE DANS LA LITTERATURE FRANÇAISE DU XVIII SIECLE | 賴軍維 | 19 | 
						
							
							
							
							  | 54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55 |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 戴璉璋 | 13 | 
						
							
							
							
							  | 56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57 | 附錄「人文學報第一期至第十一期」目錄一覽表 |  | 12 | 
						
							
							
							
							  | 58 |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 ──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 | 丁亞傑 | 9 | 
						
							
							
							
							  | 59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 60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 61 | 顏氏家訓思想探究?論讀書、文學、避諱觀 | 姚振黎 | 8 | 
						
							
							
							
							  | 62 |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 許綺玲 | 7 | 
						
							
							
							
							  | 63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 64 |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 林文淇 | 5 | 
						
							
							
							
							  | 65 |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 許綺玲 | 4 | 
						
							
							
							
							  | 66 |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 張婉真 | 3 | 
						
							
							
							
							  | 67 |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 李淑卿 |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