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培養未來人才:兒童哲學教育的必要性與實踐 | 陳瓊霞 | 77 | 
						
							
							
							
							  | 2 |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 陳佩君 | 70 | 
						
							
							
							
							  | 3 |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 華靜慈 | 65 | 
						
							
							
							
							  | 4 |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 劉久清 | 64 | 
						
							
							
							
							  | 5 |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 洪凌 | 62 | 
						
							
							
							
							  | 6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 7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 8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 9 |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 陳家煌 | 58 | 
						
							
							
							
							  | 10 | 東石與布袋的賞景轉型: 自然、產業與保育思想的滄海桑田 | 徐佐銘 | 54 | 
						
							
							
							
							  | 11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 12 |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 陳嘉鳳、周才忠 | 52 | 
						
							
							
							
							  | 13 | 論國家公園與幸福人生的關聯: 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台江國家公園為例 | 徐佐銘 | 52 | 
						
							
							
							
							  | 14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 15 | 全球變遷下全球與台灣的永續發展願景 | 王從恕 | 48 | 
						
							
							
							
							  | 16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 17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 18 | 論旅遊產業特性及發展策略 | 周明智 | 36 | 
						
							
							
							
							  | 19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20 | 給我洲後村,我將翻轉全臺灣──試論二重疏洪道洲後村拆遷抗爭事件的歷史意義 | 陳君愷、賴建寰 | 36 | 
						
							
							
							
							  | 21 |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 侯潔之 | 36 | 
						
							
							
							
							  | 22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23 | 由「天幣」盜竊看線上遊戲隱含的企業倫理難題 | 彭春翎 | 34 | 
						
							
							
							
							  | 24 | Time English Center | 白大維 | 32 | 
						
							
							
							
							  | 25 | 風災過後的溫泉鄉悲歌 — 台灣溫泉旅遊業的經營倫理與社會責任 | 林雅萱 | 32 | 
						
							
							
							
							  | 26 |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 Andrew Lo | 31 | 
						
							
							
							
							  | 27 | 風雨交加——David Cox的天空 | 李淑卿 | 30 | 
						
							
							
							
							  | 28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 29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 30 |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 施盈佑 | 30 | 
						
							
							
							
							  | 31 |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 廖耆煬 | 30 | 
						
							
							
							
							  | 32 |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 王小林 | 30 | 
						
							
							
							
							  | 33 | 康德的永續發展基礎 | Martin Schonfeld | 29 | 
						
							
							
							
							  | 34 | SARS的涉利者模式分析 — 以和平醫院廢棄物處理為議題 | 釋修禪 | 28 | 
						
							
							
							
							  | 35 | 台灣SARS疫情事件中媒體的商業倫理 | 林永崇 | 28 | 
						
							
							
							
							  | 36 | SARS對台灣交通與旅遊衝擊所產生的倫理議題 | 曾傳家 | 28 | 
						
							
							
							
							  | 37 |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 巫佩蓉 | 27 | 
						
							
							
							
							  | 38 |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 宋惠如 | 27 | 
						
							
							
							
							  | 39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40 | 雷阿樸與羅茲瑪電影中的女性空間與漫遊觀視 | 劉紀雯 | 26 | 
						
							
							
							
							  | 41 |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 謝佳娟 | 25 | 
						
							
							
							
							  | 42 | 引言 — 生態旅遊:某種發生在人內部的活動 |  | 24 | 
						
							
							
							
							  | 43 | 發展永續旅遊的途徑之一:生態旅遊 |  | 24 | 
						
							
							
							
							  | 44 | 台灣生態旅遊之特性及其展望 |  | 24 | 
						
							
							
							
							  | 45 | 生態旅遊地環境監測機制:動物生態監測 |  | 24 | 
						
							
							
							
							  | 46 | 淺談生態旅遊 |  | 24 | 
						
							
							
							
							  | 47 | 生態旅遊的基本主張與核心價值 |  | 24 | 
						
							
							
							
							  | 48 | 建立生態旅遊點分級制之重要性暨可能之作法 |  | 24 | 
						
							
							
							
							  | 49 | 生態旅遊的涉利者倫理分析模式 |  | 24 | 
						
							
							
							
							  | 50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51 |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 沈曉茵 | 23 | 
						
							
							
							
							  | 52 | 生態旅遊的商業倫理:以南埔生態村案例來論 | 楊國鑫 | 23 | 
						
							
							
							
							  | 53 |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 施靜菲 | 21 | 
						
							
							
							
							  | 54 |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 黃兆強 | 20 | 
						
							
							
							
							  | 55 | 生態旅遊的環境影響評估 | 陳章波 | 20 | 
						
							
							
							
							  | 56 | 玉山國家公園遊客人數及遊憩活動對設施承載量之分析 | 林文和 | 20 | 
						
							
							
							
							  | 57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 58 | 第十八期 | 詳如內文 | 18 | 
						
							
							
							
							  | 59 | 琉球畫家殷元良(座間味庸昌,1718-1767)的中國繪畫學習 | 黃立芸 | 16 | 
						
							
							
							
							  | 60 |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 李秀眞 | 16 | 
						
							
							
							
							  | 61 |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 黃猷欽 | 14 | 
						
							
							
							
							  | 62 | 從山林天籟、遊湖娛樂到悲歌懷古——西湖詠詩在唐宋元時期發展的三個階段 | 侯迺慧 | 14 | 
						
							
							
							
							  | 63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 64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 
						
							
							
							
							  | 65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 66 |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 周芳美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