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呈現    搜尋結果共 102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全球化與世界主義──新冠疫情下對康德世界主義的反思 姜文斌 75
2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黃崇修 72
3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4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陳佩筠 70
5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陸敬忠 70
6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Arleen Ionescu 70
7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汪文聖 70
8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9 羊皮紙的底層:《戴眼鏡的女孩》一書中的隱跡書寫 林待吟 69
10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林香薇 68
11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高禎臨 67
12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蕭振邦 65
13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黃猷欽 64
14 有意義的自然及其價值 柯志明 63
15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石慧瑩 63
16 Artaud et Adamov : du théâtre de la cruauté au théâtre de la séparation 朱鴻洲 63
17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史甄陶 62
18 徐冰與祖態:由《天書》到《背後的故事》 廖朝陽 61
19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廖珮芸 61
20 La caricature de l'émotivité dans Bouvard et Pécuchet d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61
21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22 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 王怡云 58
23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李根芳 57
24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譚志明 57
25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55
26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李道緝 52
27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陳嘉鳳、周才忠 52
28 醫藥之良好狀態(wellbeing)之分析: 生活品質、生活質量與生命質素 李瑞全 52
29 從貴族問題看《紅樓夢》與《人間喜劇》 的異與同 甘佳平 51
30 臨床試驗所蘊含的醫病關係新視野-癌症專科醫師的口述訪談剪影 蔡篤堅、梁妃儀、陳妤嘉 50
31 結合社會創新與技術創新之綠色運輸策略 蕭再安 48
32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楊清惠 45
33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34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馬雅貞 45
35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36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汪文聖 43
37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謝明陽 41
38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39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40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41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吳振漢 37
42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蘇信恩 37
43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鄭麗榕 36
44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盧莉茹 36
45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鍾雲鶯 35
46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談玉儀 33
47 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 張雅婷 33
48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賴毓芝 31
49 漢語詩律學研究的新材料與新問題——論唐代碑志銘詞韻式之新變 程章燦 31
50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張琳 31
51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余姒珉 30
52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蕭裕民 30
53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54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55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王念英 28
56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游騰達 27
57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陳廷嘉 27
58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蔡佩桂 26
59 20 世紀初期澳洲報刊中的排華運動與社會輿論 王光輝 26
60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丘慧兒 26
61 地方菁英的經濟生活-以林維龍(1870-1942)私帳為例 陳建宏 25
62 《臺灣日日新報》中新竹州社會教化之觀察(1915-1945) 程安鯖 24
63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李力庸 24
64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梁碧茹 23
65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陳建宏 23
66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沈曉茵 23
67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黃猷欽 22
68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陳蕉 22
69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吳怡芬 21
70 知識的建構與典範的創新:論「幼學雜字」在傳統蒙學教育上之意義與價值 周安邦 20
71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沈曉茵 20
72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康珮 20
73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黃兆強 20
74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蔡家丘 19
75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76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黃桂瑩 17
77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沈曉茵 17
78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張曉生 17
79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于禮本 16
80 《論語》:「志於道」的意義發微 黃麗娟 16
81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黃秋韻 15
82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朱湘鈺 15
83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戴璉璋 14
84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盛鎧 14
85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86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戴璉璋 13
87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沈揆一 12
88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 林文淇 11
89 《南國再見,南國》: 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 沈曉茵 11
90 論荀子思想的宗教性面向 梁右典 11
91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巫佩蓉 10
92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93 朝鮮性理學與《心經附註》 金基柱 8
94 當下呈現之自由是美的 ——牟宗三美學之基礎命題 唐聖 8
95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徐文琴 6
96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劉紀雯 5
97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98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張婉真 3
99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100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李淑卿 2
101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102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Hubert Loch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