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關於期刊
About Us
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投稿須知
For Authors
會員專區
Membership
前期出版
Archives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電影
搜尋結果共
68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2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陳佩筠
70
3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羅卡
64
4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5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黃猷欽
64
6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James Wicks
64
7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彭春翎
64
8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曹予恩
60
9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10
現代戀愛與傳統家庭的倫理衝突: 從臺語電影家庭倫理文藝愛情類型看1950-1960年代愛情、婚姻、家庭的道德想像
王君琦
53
11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12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13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梁慕靈
40
14
從羅蘭巴特《明室》的「現代私密主體」看 安東尼奧尼的《春光乍洩》
萬胥亭
38
15
各國電影分級制度之概述
賴文遠
35
16
台北的流動、溝通與再脈絡化︰以《台北四非》、《徵婚啟事》和《愛情來了》為例
劉紀雯
35
17
我們可以溫柔地互看嗎?論梅洛龐蒂與伊希嘉黑的視覺觀
劉亞蘭
34
18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莊宜文
33
19
島影星系:評《台灣電影的新三十二面體》
王萬睿
33
20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史惟筑
32
21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江美萱
32
22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吳怡芬
32
23
Footprints of Fanon in Gillo Pontecorvo’s The Battle of Algiers and Sembene Ousamne’s Xala
Haidar Eid、Khaled Ghazel
32
24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25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26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27
專號序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28
28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孫松榮
28
29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史惟筑
28
30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王念英
28
31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王萬睿
28
32
雷阿樸與羅茲瑪電影中的女性空間與漫遊觀視
劉紀雯
26
33
臺灣的社會變遷——以《飲食男女》為例
鄭育瑜
26
34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35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36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37
國民政府時期的電影檢查與電影教育:以張冲主持電影為中心的考察(1934-1936)
林威杰
23
38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沈曉茵
23
39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黃猷欽
22
40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陳蕉
22
41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吳怡芬
21
42
錯戀台北青春: 從 1960 年代三部台語片的無能男談起
沈曉茵
20
43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44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孫松榮
19
45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林克明
18
46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沈曉茵
17
47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48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49
分析王家衛的《花樣年華》從第275個鏡頭到第298個鏡頭:上下樓梯的女人、走廊與迷宮、電影與它的皺褶
劉永晧
15
50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孫松榮
15
51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林克明
15
52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53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54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沈揆一
12
55
鄉村城市:侯孝賢與陳坤厚城市喜劇中的臺北
林文淇
11
56
《南國再見,南國》: 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
沈曉茵
11
57
微觀電影史:評張靚蓓 《凝望.時代:穿越《悲情城市》二十年》
王萬睿
11
58
2000 年以後侯孝賢電影研究書目
中、英文資料整理╱曾炫淳;法文資料整理╱孫松榮
11
59
尋找臺灣當代酷兒電影中《梁山伯與祝英台》 及「凌波熱」論述之遺緒
王君琦
11
60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61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62
寄生在日常生活中:《一個睡覺的人》苟活(無)經驗的如歌寫照
許綺玲
7
63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劉紀雯
5
64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65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林文淇
5
66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白大維
5
67
國家符號的消失?: 當代加拿大電影的商業導向與全球化
劉紀雯
5
68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