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藝術    搜尋結果共 131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道成肉身與肉身成道的語言思維 林維杰 78
2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何佳瑞 76
3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高禎臨 67
4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5 高階音樂存有學中的作品類型辯論 是否只對哲學本身有益? 許昊仁 65
6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劉悅笛 65
7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華靜慈 65
8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蘇子媖 64
9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10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11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林耀盛 61
12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60
13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高柏園 60
14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廖育正 60
15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潘怡帆 59
16 L’Empereur de Chine ouvrant le premier sillon: réception et exploitation politique de l’image dans la culture française du XVIIIe siècle Jacques Marx 58
17 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 何佳瑞 58
18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楊令飛 50
19 欣賞自然的三種模式:藝術、環境與生態 李慶本 49
20 融入「生活美學」的當代「環境美學」 劉悅笛 49
21 沈德潛評選岑參五律之觀點探析 林宜靜 48
22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馬雅貞 45
23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謝明陽 41
24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黃雅莉 40
25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26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黃淑玲 38
27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28 米開朗基羅藝術表現中的 未完成(non-finito)概念 蘇信恩 37
29 「西方藝術史研究的新視界」專號序言 楊尹瑄 (專號客座主編) 36
30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蔡伊婷 36
31 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 莊憶萱 36
32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朱盈樺 36
33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梁廷毓 36
34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孫松榮 35
35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陳蕉 35
36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邱函妮 34
37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高俊宏 34
38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莊憶萱 34
39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40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41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呂佩怡 33
42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43 Interpreting Emblems, Emblems Interpreting: Love's mortal battle in Maurice Sceve's Delie Brooke Donaldson 33
44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David Pendery 33
45 Time English Center 白大維 32
46 第三十一期附刊 主編序 謝佳娟 31
47 座談會 簡介 編輯室 31
48 從構圖、書法、鈐印來鑑別六件署款梅清的黃山畫作 李淑卿 31
49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蔡佩桂 31
50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51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52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楊尹瑄 31
53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張琳 31
54 2021 藝術史教學研究趨勢座談會 實錄 編輯室 31
55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黃立芸 30
56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57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58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59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60 專號序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28
61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孫松榮 28
62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陳德錦 28
63 南特船商杜勃亥的中國之行(1817-1827) 及其中國工藝收藏: 一個法中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李明明 28
64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黃信二 27
65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林素幸 27
66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邱誌勇 27
67 1872-1911申報藝術條目索引解題 顏娟英 26
68 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 謝佳娟 26
69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蔡佩桂 26
70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26
71 「殘軀」——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Torso Belvedere對米開朗基羅的啟發與影響 花亦芬 26
72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謝佳娟 25
73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74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葉嘉華 24
75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林雯玲 24
76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于禮本 24
77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彭宇薰 24
78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79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楊尹瑄 22
80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陳蕉 22
81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巫佩蓉 21
82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83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黃兆強 20
84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孫松榮 19
85 靈光,不靈光:數位媒介複製時代中的戲劇表演— 論「現場性」及「靈光」的消逝與轉化 蘇子中 19
86 自 Lorraine 地區陶瓷紋飾考察中國風貌在十九世紀法國陶瓷藝術中的發展 李明明 19
87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88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洪莫愁 17
89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黃桂瑩 17
90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于禮本 16
91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李秀眞 16
92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93 複製人--很美?很藝術?很基因? 蕭振邦 16
94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孫松榮 15
95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96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盛鎧 14
97 十九世紀象徵藝術的言說世界與批判意識——透視藝術風格的另一種途徑 李明明 14
98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洪敏秀 14
99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100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101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沈揆一 12
102 多重媒材、地點與夢想世界: 1920至1930年代間上海畫報的面向 文以誠 12
103 自然景觀與藝術一體Nature Into Landscape Into Art 張德煇譯、Lawreuce Halprin著 11
104 作偽的剖析——濟汀偽作帕麥爾畫作事件 李淑卿 10
105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謝世英 10
106 由迷孃〈唯有知道渴望的人〉管窺舒伯特歌曲風格 易繼心 9
107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108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109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8
110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11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洪再新 7
112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7
113 關於「藝術治療」 蕭素真 江學瀅 蕭賢瑋 7
114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115 論宮布理希對中國繪畫的看法 6
116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周芳美 6
117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劉紀雯 5
118 《意外的春天》與《珈琲時光》的 「套層密藏」詩學 林文淇 5
119 國家符號的消失?: 當代加拿大電影的商業導向與全球化 劉紀雯 5
120 文部省美術展覽會的開幕與觀眾 五十殿 利治 4
121 書評:《英國藝術史1600-1870》 謝佳娟 4
122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張婉真 3
123 石川欽一郎台灣風景畫中「地方色彩」概念的建構 楊永源 3
124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125 《哥德式建築的黎明》 吳方正 3
126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李淑卿 2
127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張婉真 2
128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129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130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Hubert Locher 1
131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