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
News
關於期刊
About Us
編輯委員會
Editorial Board
投稿須知
For Authors
會員專區
Membership
前期出版
Archives
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creation
搜尋結果共
38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Arleen Ionescu
70
2
導言:從社會招憩到獨鶴與飛
蕭振邦
69
3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4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簡山根
65
5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劉久清
64
6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連憲升
60
7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潘怡帆
59
8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鄧秀梅
56
9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李瑞全
50
10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11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余育婷
45
12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王妙純
44
13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14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黃雅莉
40
15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16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17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18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19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孫松榮
35
20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陳蕉
35
21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高俊宏
34
22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23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羅聖堡
33
24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賴軍維
33
25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朱曉海
31
26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27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28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陳蕉
22
29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黃桂瑩
21
30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31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盛鎧
14
32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33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34
「人禽之辨」之本體宇宙論的說明──關 於牟宗三先生詮釋明道此一理論的一些 討論
陳祺助
8
35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洪再新
7
36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37
MYTHE DE LA CREATION DANS VENDREDI OU LES LIMBES DU PACIFIQUE
方勝雄
5
38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
No.69 2020 春季號
No.68 2019 秋季號
No.67 2019 春季號
No.66 2018 October
No.65 2018 April
© 2017 NCU Journal of Humanities.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