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 
							  蕭振邦 | 
							  69 | 
							
						
							
							
							
							  | 2 |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 
							  廖育正 | 
							  69 | 
							
						
							
							
							
							  | 3 |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 
							  廖育正 | 
							  65 | 
							
						
							
							
							
							  | 4 |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 
							  劉振維 | 
							  65 | 
							
						
							
							
							
							  | 5 | 
							  音樂表現的意義和情感 — 從「分析美學」的視角所做的解析 | 
							  劉悅笛 | 
							  65 | 
							
						
							
							
							
							  | 6 |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 
							  李德材 | 
							  65 | 
							
						
							
							
							
							  | 7 | 
							  聲音、音樂及其應用思考 | 
							  蕭振邦 | 
							  65 | 
							
						
							
							
							
							  | 8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 9 | 
							  山林倫理: 環境倫理個體論者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4 | 
							
						
							
							
							
							  | 10 | 
							  山林倫理:體驗與推想 | 
							  蕭振邦 | 
							  64 | 
							
						
							
							
							
							  | 11 |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 
							  徐佐銘 | 
							  64 | 
							
						
							
							
							
							  | 12 | 
							  Reflections on Maurice Ravel’s Creativity | 
							  Arbie Orenstein | 
							  61 | 
							
						
							
							
							
							  | 13 |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 
							  曹予恩 | 
							  60 | 
							
						
							
							
							
							  | 14 |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 
							  60 | 
							
						
							
							
							
							  | 15 | 
							  從書信手稿談音樂學者與作曲家的關聯——以拉盧瓦和德布西鋼琴曲《月落古廟》的創作為例 | 
							  廖慧貞 | 
							  60 | 
							
						
							
							
							
							  | 16 |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 
							  〔中〕劉悅笛 | 
							  60 | 
							
						
							
							
							
							  | 17 |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 
							  高柏園 | 
							  60 | 
							
						
							
							
							
							  | 18 |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 
							  張育銘 | 
							  60 | 
							
						
							
							
							
							  | 19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 20 |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0 | 
							
						
							
							
							
							  | 21 | 
							  論瑞秋卡森海洋三書裡的幾個哲學問題 | 
							  徐佐銘 | 
							  60 | 
							
						
							
							
							
							  | 22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 23 | 
							  引言:環境美學展望及參考系 | 
							  蕭振邦 | 
							  54 | 
							
						
							
							
							
							  | 24 | 
							   | 
							   | 
							  49 | 
							
						
							
							
							
							  | 25 |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 
							  陳慶坤 | 
							  49 | 
							
						
							
							
							
							  | 26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 27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 28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 29 |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 
							  王育雯 | 
							  38 | 
							
						
							
							
							
							  | 30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31 |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 
							  梁廷毓 | 
							  36 | 
							
						
							
							
							
							  | 32 |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 
							  孫松榮 | 
							  35 | 
							
						
							
							
							
							  | 33 |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 
							  鍾雲鶯 | 
							  35 | 
							
						
							
							
							
							  | 34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 35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36 |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 
							  李美燕 | 
							  33 | 
							
						
							
							
							
							  | 37 |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 
							  賴軍維 | 
							  33 | 
							
						
							
							
							
							  | 38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 39 |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 
							  劉瑞琪 | 
							  29 | 
							
						
							
							
							
							  | 40 |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 
							  林素幸 | 
							  27 | 
							
						
							
							
							
							  | 41 |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 
							  邱誌勇 | 
							  27 | 
							
						
							
							
							
							  | 42 |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 
							  彭宇薰 | 
							  24 | 
							
						
							
							
							
							  | 43 |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 
							  陳蕉 | 
							  22 | 
							
						
							
							
							
							  | 44 | 
							  依義理重構佛教美學之探究:以〈俱舍論〉為例示 | 
							  蕭振邦 | 
							  19 | 
							
						
							
							
							
							  | 45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46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 47 |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 
							  盛鎧 | 
							  14 | 
							
						
							
							
							
							  | 48 | 
							  系統美學建構之可能:以唐君毅美學思想為核心的考察 | 
							  蕭振邦 | 
							  13 | 
							
						
							
							
							
							  | 49 | 
							  唐君毅先生的美學觀——建構美學試探 | 
							  蕭振邦 | 
							  11 | 
							
						
							
							
							
							  | 50 | 
							  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及《人物誌》的美學意識 | 
							  蕭振邦 | 
							  9 | 
							
						
							
							
							
							  | 51 |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 
							  8 | 
							
						
							
							
							
							  | 52 | 
							  當下呈現之自由是美的   ——牟宗三美學之基礎命題 | 
							  唐聖 | 
							  8 | 
							
						
							
							
							
							  | 53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 54 |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 
							  許綺玲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