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搜尋結果共 156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何佳瑞 76
2 防疫之倫理觀察:以德國倫理委員會建議書為中心 林佳和 75
3 從救生艇倫理學反思COVID-19大流行時期的資源援助問題 林恩志 74
4 落身於家:人文臨床視野下的居家照顧倫理 陳薈雅、林雅萍、林耀盛 73
5 西藥製藥廠關鍵主管應具備的必要特質 — 從佛教「八正道」的「正見」與「正思惟」談起 陳昱萍 73
6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林靜秀 73
7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釋昭慧 71
8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陳祖裕 71
9 新冠肺炎流行期安寧緩和醫療所面臨的挑戰 釋照量 71
10 公共衛生倫理學之基本原則與全球流行病之實踐分析:儒家生命倫理學之效用與應用 李瑞全 71
11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陸敬忠 70
12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林維杰 70
13 意外的插曲與危機:周恩來對伍豪事件因應的研究 林威杰 70
14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汪文聖 70
15 從儒家視角檢視突發疫情期間以年齡作為醫療資源配置的道德基礎與疑慮 周琬琳 70
16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蕭振邦 69
17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18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李力庸 69
19 《太一生水》水的機體論對 環境教育的啟發 蘇何誠 69
20 美學教育:Arnold Berleant 對無關乎 利害美學的改造成功了嗎? 廖育正 69
21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22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李岳庭 69
23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謝君直 68
24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林香薇 68
25 從一位醫師的角度來看病人自主權利法 陳秀丹 67
26 論台灣病人自主法: 家庭干涉如何刺激病人自律 許文鳳 67
27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鄭宗義 66
28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顏涵銳 65
29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曾暐傑 65
30 從朱熹理解的古琴聲韻論其音樂美學 劉振維 65
31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羅卡 64
32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林春銀 64
33 論環境正義的多元涵義 石慧瑩 63
34 「大眾語」創作的試驗:陳子展《詩經》白話翻譯與大眾語運動之研究 史甄陶 62
35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Huei-chen Li 62
36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潘鳳娟 61
37 以差異原則分析長期照護之健康照護需求與實踐 蕭玉霜 61
38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曹予恩 60
39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連憲升 60
40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高柏園 60
41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張育銘 60
42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43 「藏天下於天下」的安命與任化: 《莊子》「以不解解之」的死生智慧 賴錫三 59
44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陳家煌 58
45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何思瑩 58
46 以信任機制探討伴侶契約對同志親密關係的平等保障 邱子安 58
47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何淑靜 56
48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吳振漢 56
49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吳宗憲 56
50 動物倫理學中的「實然 — 應然問題」之探究 — 從道德根源探討一可能解決的進路 王萱茹 56
51 儒家論人與萬物暨動物之關係和責任 李瑞全 55
52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劉怡君 55
53 王船山對於《孟子·盡其心者章》的詮釋 蔡家和 54
54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楊劍豐 54
55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劉秀春 54
56 作為「結構化」與「整體性」的自然 — 羅姆巴赫「自然觀」導論 李德材 54
57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程進發 54
58 討論內在價值與環境倫理之關聯 瞿慎思 54
59 論Holmes Rolston, III 對「自然價值」的觀點: 建構「體驗論」模型芻議 莊元輔 54
60 香港社會的生活素質 ⽯丹理 52
61 臺灣與香港生活與婚姻幸福感的比較研究 楊⽂⼭、王乃琳 52
62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蕭振邦 52
63 牟宗三與海德格 陳榮灼 51
64 Singer動物解放倫理學批判研究 李凱恩 51
65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李瑞全 50
66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67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68 崇禎時期四部詞選收錄姜夔詞探析 林淑華 49
69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陳慶坤 49
70 由「經子平等」而「婢作夫人」——近代學術觀的變遷與子學身份的重構 許朝陽 48
71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黃金文、林鴻瑞 48
72 結合社會創新與技術創新之綠色運輸策略 蕭再安 48
73 自環境與經濟的衡平論因應全球暖化的能源政策 林瑞珠、李宗棠 47
74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鄒文律 47
75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張伯偉 46
76 「美學是倫理學之母」涵義探究 蕭振邦 46
77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丁亞傑 44
78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鄭麗榕 43
79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林蘭芳 43
80 論道統──葉適與牟宗三之道統觀析論 楊自平 43
81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汪文聖 43
82 「意識之經驗底知識學」之「實行方法」及問題:《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九段之文本釋義 陸敬忠 42
83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陳逢源 41
84 From the Graden to the Grove: Aemilia Lanyer,Andrew Marvell,and the Pursuit of Privary 李慧玲 39
85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劉國英 38
86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吳振漢 37
87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88 環境正義、環境人權和治理的歷史淵源與關係 鄭先佑 36
89 地域社會中的文化運動:霧峰一新會讀書會個案分析(1934-1936) 鄭麗榕 36
90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侯潔之 36
91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92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陸敬忠 35
93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陸敬忠 34
94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陳佳琦 33
95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96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莊宜文 33
97 漢語詩律學研究的新材料與新問題——論唐代碑志銘詞韻式之新變 程章燦 31
98 「詩窮而後工」的歷史考察 鞏本棟 31
99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李道緝 31
100 台灣「幼曲」【大小牌】與崑曲、明清小曲的關係 洪惟助 30
101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廖耆煬 30
102 從「心本於性」看韓儒田艮齋的儒家人文關懷 楊祖漢 29
103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文祖湘、蕭玥涓 29
104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周揚波 28
105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賀廣如 28
106 方東美之「王陽明」研究探微 ——兼論明中葉「重返程明道」的學術思潮 游騰達 27
107 京狩野與江戶儒者----以狩野山雪的聖賢圖為例 林聖智 26
108 「殘軀」——藝術創作的源頭活水:Torso Belvedere對米開朗基羅的啟發與影響 花亦芬 26
109 台灣生態環境的結構性問題 — 以水資源問題為主軸的幾項考察 釋昭慧 26
110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丘慧兒 26
111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翟奎鳳 25
112 地方菁英的經濟生活-以林維龍(1870-1942)私帳為例 陳建宏 25
113 有緣千里來相會──臺北聖家堂彩繪玻璃的前世今生 于禮本 24
114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李力庸 24
115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鍾彩鈞 23
116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陳建宏 23
117 國民政府時期的電影檢查與電影教育:以張冲主持電影為中心的考察(1934-1936) 林威杰 23
118 十七世紀法國銅板插畫中的中國意象——中國風貌溯源 李明明 23
119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楊尹瑄 22
120 人類幹細胞來源及其倫理問題 楊建兵 22
121 正續《道藏》收錄的鸞書及其引述《詩經》述論 楊晉龍 21
122 論江聲、王鳴盛、孫星衍三家輯校〈太誓〉的共識、要點及其細部差異 陳威睿 21
123 利用網路資源輔助醫學倫理學教學的又一實例 21
124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關啟匡 20
125 共同體作為人類與自然價值的根源是一種存有論的解釋 程進發 20
126 儒家聖人觀之發源:《論語》聖人觀探析 侯展捷 19
127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之關係 鄧秀梅 19
128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許朝陽 18
129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130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洪莫愁 17
131 漢宋之間――程朱、船山、程樹德 詮釋《論語‧漆雕章》之比較 蔡家和 17
132 從Religion與「宗教」的碰撞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李彥儀 16
133 《論語》:「志於道」的意義發微 黃麗娟 16
134 從主理的觀點看朱子的哲學 楊祖漢 15
135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戴璉璋 14
136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涂藍云 14
137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138 康有為維新思想對基督教的汲納與排拒 李安澤 13
139 陽明「良知」與「良能」概念之關係探究 ──兼論其「意」之分層 賈慶軍 12
140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鄧秀梅 12
141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王林偉 11
142 試論張載「太虛即氣」意涵「體用」之義 莊元輔 10
143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144 越儒黎貴惇《芸臺類語》中的朱子學線索 林維杰 10
145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 ──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 丁亞傑 9
146 探幽縮圖中所見的中國繪畫──以日本私人藏手卷為例 黃立芸 9
147 諮商專業倫理資源網站的建構過程-- 【諮商專業倫理研究室】 的實驗與展望 王智弘 9
148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149 朝鮮性理學與《心經附註》 金基柱 8
150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鄧秀梅 8
151 陳澄波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 李淑珠 7
152 道德的理想主義、積極向上之精神、產業組織與管制 張明宗 6
153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154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謝世英 3
155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張婉真 2
156 Cindy Patton討論與愛滋病相關的 法律與醫療倫理問題 吳秀瑾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