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尋結果


查詢關鍵字 Field    搜尋結果共 48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林靜秀 73
2 由儒家場域與處境觀點看愛情中薩提爾理論後入聖的可能性 蘇子媖 72
3 大 COVID 時代的疫苗分配與接種政策倫理考量 葉明叡 71
4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黃筱慧 70
5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汪文聖 70
6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李力庸 69
7 從「場域」概念看宋詩壇的運作──以文學總集為中心的考察 凌頌榮 68
8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曾暐傑 65
9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10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廖珮芸 61
11 從敘事學談醫學倫理教育之 人性化改革 林慧如 61
12 從環境美學探討環境教育的場域概念 張育銘 60
13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林慧如 57
14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吳宗憲 56
15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16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鄭安晞 50
17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18 49
19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20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謝明陽 41
21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許宗興 36
22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23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24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呂佩怡 33
25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26 After (the Death of) Theory Some Reflections, Some Recollections, a Repetition 張錦忠 32
27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28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29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30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蕭裕民 30
31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王小林 30
32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王萬睿 28
33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巫佩蓉 27
34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26
35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葉嘉華 24
36 真謬之間如如觀:凱吉音樂中的禪意解讀 彭宇薰 24
37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38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王慧茹 22
39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陳政揚 22
40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黃猷欽 22
41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李威寰 22
42 「選擇」及「轉譯」: 全球史視野下的「西洋」多層木套杯 施靜菲 21
43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林子晴 18
44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林克明 15
45 《南國再見,南國》: 另一波電影風格的開始 沈曉茵 11
46 Subjectivity and Belief: Walter Benn Michaels' Re-circulation of Classical Pragmatism in the Field of Literary Studies 何春蕤 8
47 陳澄波圖片收藏與陳澄波繪畫 李淑珠 7
48 近十年中國佛教美術的研究動向(1998-2008)—英文、日文部分 林聖智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