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 2 | 羊皮紙的底層:《戴眼鏡的女孩》一書中的隱跡書寫 | 林待吟 | 69 | 
						
							
							
							
							  | 3 |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 鄧宜菁 | 67 | 
						
							
							
							
							  | 4 |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 顏涵銳 | 65 | 
						
							
							
							
							  | 5 |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 黃猷欽 | 64 | 
						
							
							
							
							  | 6 |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 徐佐銘 | 64 | 
						
							
							
							
							  | 7 | 繆爾的荒野沉思 | 徐佐銘 | 63 | 
						
							
							
							
							  | 8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 9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 10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 11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 12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 13 | 愛生、自然凝觀與道:以孟祥森的文學/哲學的環境書寫作為接點 | 江⽇新 | 53 | 
						
							
							
							
							  | 14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15 |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 蕭振邦、曾安國 | 49 | 
						
							
							
							
							  | 16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17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 18 |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 鄒文律 | 47 | 
						
							
							
							
							  | 19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 20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 21 |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 許綺玲 | 41 | 
						
							
							
							
							  | 22 | 主體的重構:論賈誼憑弔屈原的深層意涵 | 許又方 | 37 | 
						
							
							
							
							  | 23 |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 盧莉茹 | 36 | 
						
							
							
							
							  | 24 |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 丁亞傑 | 35 | 
						
							
							
							
							  | 25 |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 伊藤桃子 | 35 | 
						
							
							
							
							  | 26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27 |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 許綺玲 | 33 | 
						
							
							
							
							  | 28 |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 鄭芳祥 | 33 | 
						
							
							
							
							  | 29 |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 賴軍維 | 33 | 
						
							
							
							
							  | 30 | 從《大胡笳》的記憶演奏探尋古琴樂譜與詮釋 | 張雅婷 | 33 | 
						
							
							
							
							  | 31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32 | Recoding the Marvelous: The Medieval Vision Paradigm and Dante’s Commedia | Matt Horn | 32 | 
						
							
							
							
							  | 33 |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 蔡佩桂 | 31 | 
						
							
							
							
							  | 34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 35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 36 | 專號序 |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 29 | 
						
							
							
							
							  | 37 |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 邱函妮 | 29 | 
						
							
							
							
							  | 38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 39 |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 巫佩蓉 | 27 | 
						
							
							
							
							  | 40 | La Princesse de Clèves as ecriture feminine (female writing) | 林玫君 | 27 | 
						
							
							
							
							  | 41 | 藝術的進程:十八世紀下半葉英國藝術、製造業、商業勵進會對文雅藝術的提倡 | 謝佳娟 | 26 | 
						
							
							
							
							  | 42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43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 44 |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 錢爽 | 21 | 
						
							
							
							
							  | 45 |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 李秀眞 | 16 | 
						
							
							
							
							  | 46 |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 孫松榮 | 15 | 
						
							
							
							
							  | 47 |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 洪敏秀 | 14 | 
						
							
							
							
							  | 48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 49 |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 曾少千 | 8 | 
						
							
							
							
							  | 50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 51 | 書評:《英國藝術史1600-1870》 | 謝佳娟 | 4 | 
						
							
							
							
							  | 52 |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 張婉真 | 3 | 
						
							
							
							
							  | 53 |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 曾瀚霈 | 1 | 
						
							
							
							
							  | 54 |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 Hubert Locher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