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 林靜秀 | 73 | 
						
							
							
							
							  | 2 | 二十一世紀新冠肺炎全球流行病之倫理法律社會與政策之意涵 (ELSPI) | 李瑞全 | 71 | 
						
							
							
							
							  | 3 |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 蔡智豪 | 64 | 
						
							
							
							
							  | 4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 5 |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 陳家煌 | 58 | 
						
							
							
							
							  | 6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 7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 8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9 | 論國家公園與幸福人生的關聯: 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台江國家公園為例 | 徐佐銘 | 52 | 
						
							
							
							
							  | 10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 11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12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 13 |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 張伯偉 | 46 | 
						
							
							
							
							  | 14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 15 | 跨海演出:近代臺灣的馬戲團表演史(1900-1940年代) | 鄭麗榕 | 43 | 
						
							
							
							
							  | 16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 17 |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 吳振漢 | 37 | 
						
							
							
							
							  | 18 | 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 | 莊憶萱 | 36 | 
						
							
							
							
							  | 19 |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 孫松榮 | 35 | 
						
							
							
							
							  | 20 |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 伊藤桃子 | 35 | 
						
							
							
							
							  | 21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 22 | 第三十一期附刊 主編序 | 謝佳娟 | 31 | 
						
							
							
							
							  | 23 |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 王聖閎 | 30 | 
						
							
							
							
							  | 24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 25 | 專號序 |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 29 | 
						
							
							
							
							  | 26 | 應用倫理教學課程在台灣公私立大學中的發展概況 | 黃柏翰 | 29 | 
						
							
							
							
							  | 27 | 專號序 |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 28 | 
						
							
							
							
							  | 28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 29 | 20 世紀初期澳洲報刊中的排華運動與社會輿論 | 王光輝 | 26 | 
						
							
							
							
							  | 30 | 朱子「《易》本卜筮之書」說之經過考論 | 呂欣 | 25 | 
						
							
							
							
							  | 31 | 清末民初溫州瑞安下層士紳的閱讀生活──以《張棡日記》為例 | 吳晶 | 24 | 
						
							
							
							
							  | 32 | 日治初期法屬印度支那調查(1896-1919)──以《臺灣日 日新報》、《臺灣時報》為例 | 王豫邦 | 24 | 
						
							
							
							
							  | 33 | 《朱熹集》卷六十五與《尚書》相關諸篇的寫作時間 | 許華峰 | 23 | 
						
							
							
							
							  | 34 | LE TEMPS DANS LA TRILOGIE SUDISTE DE JULJEN GREEN | 陳仙蘭 | 22 | 
						
							
							
							
							  | 35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 36 | 當代馬來西亞儒家思想的批判與反思 ──論「實存歷史性」的「解構」與「原初根源性」的「重啟」 | 關啟匡 | 20 | 
						
							
							
							
							  | 37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38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 39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 40 |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 許明珠 | 9 | 
						
							
							
							
							  | 41 | 當下呈現之自由是美的   ——牟宗三美學之基礎命題 | 唐聖 | 8 | 
						
							
							
							
							  | 42 | 道德的理想主義、積極向上之精神、產業組織與管制 | 張明宗 | 6 | 
						
							
							
							
							  | 43 | 水鐘:《你那邊幾點?》的液態憂鬱 | 白大維 | 5 | 
						
							
							
							
							  | 44 |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 許綺玲 |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