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從試驗、研究到推廣:桃園區農業改良場的組織與功能(1917-1999) | 李力庸 | 69 | 
						
							
							
							
							  | 2 |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 林香薇 | 68 | 
						
							
							
							
							  | 3 | 臺灣「中央財政」體制的轉型:日治初期(1898-1905)後藤新平總督府財政改革之歷史意義 | 林文凱 | 63 | 
						
							
							
							
							  | 4 | 臺灣‧朝鮮總督府專賣政策比較研究-社會經濟遺產與「國家」能力的差異- | 文明基 | 63 | 
						
							
							
							
							  | 5 |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 鄭安晞 | 50 | 
						
							
							
							
							  | 6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7 |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 林蘭芳 | 43 | 
						
							
							
							
							  | 8 | 二戰時期台灣茶宣傳海報的製作與意義 | 陳德馨 | 35 | 
						
							
							
							
							  | 9 | 台灣電影(小)歷史——從「百代—寶貝」勾勒戰前業餘者電影初期發展 | 史惟筑 | 32 | 
						
							
							
							
							  | 10 |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 簡素琤 | 32 | 
						
							
							
							
							  | 11 |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 劉素芬 | 31 | 
						
							
							
							
							  | 12 | 日治時期臺灣的書籍裝幀藝術——以西川滿為例 | 林素幸 | 27 | 
						
							
							
							
							  | 13 | 日治時期花柳業問題(1895-1945) | 朱德蘭 | 27 | 
						
							
							
							
							  | 14 | 取締與治療:日治時期臺灣嗎啡之使用探究 | 毛硯平 | 25 | 
						
							
							
							
							  | 15 | 地方菁英的經濟生活-以林維龍(1870-1942)私帳為例 | 陳建宏 | 25 | 
						
							
							
							
							  | 16 | 論張純甫「消極退守」的文化觀與修養論 | 游騰達 | 24 | 
						
							
							
							
							  | 17 | 日治初期法屬印度支那調查(1896-1919)──以《臺灣日 日新報》、《臺灣時報》為例 | 王豫邦 | 24 | 
						
							
							
							
							  | 18 | 《臺灣日日新報》中新竹州社會教化之觀察(1915-1945) | 程安鯖 | 24 | 
						
							
							
							
							  | 19 | 日治時期臺灣與朝鮮的米作──生產體系的比較 | 李力庸 | 24 | 
						
							
							
							
							  | 20 |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 陳建宏 | 23 | 
						
							
							
							
							  | 21 | 臺灣當代基督教會移轉之現象——以中原大學四C教會為例 | 張蘊淨 | 23 | 
						
							
							
							
							  | 22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 23 | 第十九期 | 詳如內文 | 19 | 
						
							
							
							
							  | 24 | 第十七期 | 詳如內文 | 17 | 
						
							
							
							
							  | 25 | 第十五期 | 詳如內文 | 15 | 
						
							
							
							
							  | 26 |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 謝世英 | 13 | 
						
							
							
							
							  | 27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 28 |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 盛鎧 | 9 | 
						
							
							
							
							  | 29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 30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 
						
							
							
							
							  | 31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