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倫理決策評準探討:一貫論與一致論之對立與融合 | 張寧 | 76 | 
						
							
							
							
							  | 2 | 疫情之下的言論自由──自康德法權觀點出發的若干省思 | 陳欣白 | 75 | 
						
							
							
							
							  | 3 |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 宋松山 | 75 | 
						
							
							
							
							  | 4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 5 |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 孫雲平 | 73 | 
						
							
							
							
							  | 6 |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 霍晉明 | 72 | 
						
							
							
							
							  | 7 | 唐君毅先生的愛情哲學 ──以《愛情之福音》為中心的展開 | 劉毅鳴 | 72 | 
						
							
							
							
							  | 8 | 從《正蒙‧中正篇》看張載的德性教育思想 | 黃崇修 | 72 | 
						
							
							
							
							  | 9 |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 沈冬 | 70 | 
						
							
							
							
							  | 10 |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 陳佩君 | 70 | 
						
							
							
							
							  | 11 |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 嚴瑋泓 | 70 | 
						
							
							
							
							  | 12 | 山貓森林的省思:Singer 個體實踐的 整體論視野 | 彭春翎 | 69 | 
						
							
							
							
							  | 13 | 疫中為易:夕惕若,厲无咎 | 瞿慎思 | 69 | 
						
							
							
							
							  | 14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 15 | 《莊子‧天運篇》「黃帝咸池論樂」 哲學義蘊新探 — 以鍾泰《莊子發微》 為核心的詮釋 | 李德材 | 65 | 
						
							
							
							
							  | 16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 17 | 「尊天而保真」— 論《淮南子》的道論及 其精神修養之義涵 | 周貞余 | 64 | 
						
							
							
							
							  | 18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 19 |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 林桶法 | 63 | 
						
							
							
							
							  | 20 |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 林耀盛 | 61 | 
						
							
							
							
							  | 21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 22 |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 王心運、柯薰貴 | 61 | 
						
							
							
							
							  | 23 | 唐傳奇女子復讎故事研究:從時空體及生命型態的角度 | 廖珮芸 | 61 | 
						
							
							
							
							  | 24 | 公園之美:環境經濟理論的解題探究 | 彭春翎 | 60 | 
						
							
							
							
							  | 25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 26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 27 |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 甯應斌(卡維波) | 58 | 
						
							
							
							
							  | 28 |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 王心運 | 57 | 
						
							
							
							
							  | 29 | 虛擬的懷古場所‧真實的身體經——上京紀行詩的李陵臺書寫 | 李嘉瑜 | 57 | 
						
							
							
							
							  | 30 | 倫理、敘事與美好生活的追求 | 林慧如 | 57 | 
						
							
							
							
							  | 31 | 論荀子「自然、人性與道德根源」的關係 | 何淑靜 | 56 | 
						
							
							
							
							  | 32 | Why You Ought Not to Turn the Other Cheek: Confucius on How to Deal With Wrongdoers | Yong Huang | 55 | 
						
							
							
							
							  | 33 |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 朱湘鈺 | 55 | 
						
							
							
							
							  | 34 | 《儀禮》對《唐律疏議》的影響——以「親屬名分」諸問題為探討核心 | 劉怡君 | 55 | 
						
							
							
							
							  | 35 | 斯賓諾莎與深層生態學之間 — 以自然、 自我實現的概念作為連結的論述 | 程進發 | 54 | 
						
							
							
							
							  | 36 |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 何雅雯 | 53 | 
						
							
							
							
							  | 37 |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 陳祺助 | 52 | 
						
							
							
							
							  | 38 | 從莊學中「物」與「道」的層次區分論莊子「逍遙」的實現之道 | 王采淇 | 51 | 
						
							
							
							
							  | 39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 40 |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 梁慕靈 | 50 | 
						
							
							
							
							  | 41 | 流行語「殺很大」的複合化 | 黃金文、林鴻瑞 | 48 | 
						
							
							
							
							  | 42 |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 蔡家和 | 47 | 
						
							
							
							
							  | 43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 44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 45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 46 | 心體與證道:林希元《四書存疑》之學脈思考 | 陳逢源 | 36 | 
						
							
							
							
							  | 47 |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 蔡伊婷 | 36 | 
						
							
							
							
							  | 48 | 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 | 莊憶萱 | 36 | 
						
							
							
							
							  | 49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50 | 「藝術式研究」的知識與認識政治初論 | 梁廷毓 | 36 | 
						
							
							
							
							  | 51 | 《莊子‧齊物論》中籟音的義理蘊涵 | 侯潔之 | 36 | 
						
							
							
							
							  | 52 |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 李宗定 | 35 | 
						
							
							
							
							  | 53 | 楊東明「氣質外無性」論析 | 陳政揚 | 35 | 
						
							
							
							
							  | 54 |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 丁亞傑 | 35 | 
						
							
							
							
							  | 55 |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 鍾雲鶯 | 35 | 
						
							
							
							
							  | 56 |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 孫松榮 | 35 | 
						
							
							
							
							  | 57 | 聲音異質學,似怪物的藝術—— 阿洛拉與卡蕯地亞的政治藝術中的聲音 | 陳蕉 | 35 | 
						
							
							
							
							  | 58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 59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 60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 61 |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 Katy Masuga | 34 | 
						
							
							
							
							  | 62 | 從「南島」到「泛.南.島」: 談高雄市立美術館南方論述轉向 | 呂佩怡 | 33 | 
						
							
							
							
							  | 63 |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 賴軍維 | 33 | 
						
							
							
							
							  | 64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65 |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 江淑君 | 32 | 
						
							
							
							
							  | 66 |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 涂藍云 | 32 | 
						
							
							
							
							  | 67 |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 朱曉海 | 31 | 
						
							
							
							
							  | 68 | 從構圖、書法、鈐印來鑑別六件署款梅清的黃山畫作 | 李淑卿 | 31 | 
						
							
							
							
							  | 69 |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 李道緝 | 31 | 
						
							
							
							
							  | 70 |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 施盈佑 | 30 | 
						
							
							
							
							  | 71 | Can the Two-Level Moral Thinking Reconcile the Rivalry of Contextualism and Principled Ethics? A Conversation between Winkler and Hare | 黃慧英 | 30 | 
						
							
							
							
							  | 72 | 道家環境倫理學之建構及其可能之限度 | 葉海煙 | 29 | 
						
							
							
							
							  | 73 |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 劉瑞琪 | 29 | 
						
							
							
							
							  | 74 |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 周揚波 | 28 | 
						
							
							
							
							  | 75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 76 |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 陳德錦 | 28 | 
						
							
							
							
							  | 77 |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 陳廷嘉 | 27 | 
						
							
							
							
							  | 78 | 陽明心學實有諸己的精一之論 | 白宛仙 | 26 | 
						
							
							
							
							  | 79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80 |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 蔡佩桂 | 26 | 
						
							
							
							
							  | 81 | 由「辭讓之心」到「聖王之偽」──析論《荀子》對「禮」概念的變更 | 丘慧兒 | 26 | 
						
							
							
							
							  | 82 |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 蔡家丘 | 25 | 
						
							
							
							
							  | 83 |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 卓庭伍 | 23 | 
						
							
							
							
							  | 84 |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 江美萱 | 23 | 
						
							
							
							
							  | 85 |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 王慧茹 | 22 | 
						
							
							
							
							  | 86 | 微話語、語句戲局與布局機器: 即時演算生成剪接系統中的隨機函式美學 | 陳蕉 | 22 | 
						
							
							
							
							  | 87 | 實踐進路的哲學:儒學之工夫論與哲學詮釋 | 李瑞全 | 21 | 
						
							
							
							
							  | 88 |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 袁光儀 | 21 | 
						
							
							
							
							  | 89 |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 黃桂瑩 | 21 | 
						
							
							
							
							  | 90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 91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 92 |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 蔡家丘 | 19 | 
						
							
							
							
							  | 93 |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 許維賢 | 19 | 
						
							
							
							
							  | 94 |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 孫松榮 | 19 | 
						
							
							
							
							  | 95 |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 于禮本 | 18 | 
						
							
							
							
							  | 96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 97 |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 黃桂瑩 | 17 | 
						
							
							
							
							  | 98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99 | 3D電影中的攝影眼:《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深度」探索 | 林克明 | 15 | 
						
							
							
							
							  | 100 | 「無聲」(Silence)的音樂詮釋:以武滿徹《十一月的腳步》為例 | 楊小華 | 14 | 
						
							
							
							
							  | 101 | The Modulation between the Realistic and Romantic Approaches  to Nature and Man in Frost's Poetry | 郭章瑞 | 14 | 
						
							
							
							
							  | 102 |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 巫佩蓉 | 13 | 
						
							
							
							
							  | 103 |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 孫松榮 | 13 | 
						
							
							
							
							  | 104 |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 艾瑞慈 | 12 | 
						
							
							
							
							  | 105 | 莊子生命哲學的境界 | 鄭琳 | 10 | 
						
							
							
							
							  | 106 |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 江凌青 | 9 | 
						
							
							
							
							  | 107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 108 |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 劉紀雯 | 5 | 
						
							
							
							
							  | 109 | 論儒學客觀化的曲成問題——為「一心開二門」進一解 | 王邦雄 | 5 | 
						
							
							
							
							  | 110 | 古人會的推手-林內爾 | 李淑卿 | 2 | 
						
							
							
							
							  | 111 | Realistic Fictional Dreams | 許經田 | 2 | 
						
							
							
							
							  | 112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 
						
							
							
							
							  | 113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