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自我覺察:宋明新儒家實踐哲學與當代諮商心理學的觀點 |
吳美瑤 |
76 |
2 |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
釋昭慧 |
71 |
3 |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
陳佩君 |
70 |
4 |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
嚴瑋泓 |
70 |
5 |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
朱鴻洲 |
69 |
6 |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
翁文嫻 |
69 |
7 |
天臺智顗對攝論宗思想的辯難與融會 |
聶 豪 |
69 |
8 |
從臨終死亡的概念與儒家親子關係反省 病人自主權利法之意涵1 |
李瑞全 |
68 |
9 |
《公羊傳》與《左傳》禮觀念之荀學義涵 |
謝君直 |
68 |
10 |
從《民法典侵權責任編(草案)(二次審 議稿)》第九百九十五條談「臨床醫療強 制干預權」的失範 |
胡曉翔 |
68 |
11 |
從佛教的觀點談病人自主權 |
釋照量 |
68 |
12 |
自主與善終 |
尉遲淦 |
67 |
13 |
老子性超善惡論評析 |
蕭振聲 |
65 |
14 |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
楊自平 |
65 |
15 |
高達美《真理與方法》之遊戲概念與音樂連結 |
華靜慈 |
65 |
16 |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
洪凌 |
62 |
17 |
困難的倫理:論護理人員的道德困擾 |
王心運、柯薰貴 |
61 |
18 |
以差異原則分析長期照護之健康照護需求與實踐 |
蕭玉霜 |
61 |
19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20 |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
王心運 |
57 |
21 |
墨學方法於當代醫學倫理之應用 |
蕭宏恩 |
57 |
22 |
「上以禮神明」:《管子‧君臣》與《荀子》之禮治思想 |
佐藤將之 |
53 |
23 |
論人性向善論——一個分析哲學的觀點 |
蕭振聲 |
51 |
24 |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
劉德明 |
47 |
25 |
讀一切書之法──金聖嘆評《水滸傳》之文法術語及其敘事意涵 |
楊清惠 |
45 |
26 |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
張錫輝 |
44 |
27 |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
汪文聖 |
43 |
28 |
「意識之經驗底知識學」之「實行方法」及問題:《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九段之文本釋義 |
陸敬忠 |
42 |
29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30 |
「新音樂學」的價值觀轉向 ──由「目標導向」到「非目標導向」 |
王育雯 |
38 |
31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32 |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
許宗興 |
36 |
33 |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
丁亞傑 |
35 |
34 |
民初救世新教之《大學證釋》研究 |
鍾雲鶯 |
35 |
35 |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
陸敬忠 |
35 |
36 |
網路討論學習之個案探討 |
劉旨峰 |
35 |
37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38 |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
莊憶萱 |
34 |
39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40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41 |
對《玄智、玄理與文化發展》的「存有論補充」 |
陳榮灼 |
32 |
42 |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
謝政諭 |
31 |
43 |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
卓清芬 |
31 |
44 |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
王聖閎 |
31 |
45 |
Literati Culture in Ming Dynasty Drinking Games Using Cards |
Andrew Lo |
31 |
46 |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
陳榮灼 |
30 |
47 |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
王瑞婷 |
30 |
48 |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
謝佳娟 |
29 |
49 |
元代龍仁夫《易》學析論 |
楊自平 |
28 |
50 |
《理學字義通釋》人性觀論析 |
陳政揚 |
28 |
51 |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
賀廣如 |
28 |
52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53 |
宋儒論《大學》「至善」-以朱子學為中心的討論 |
翟奎鳳 |
25 |
54 |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
陳政揚 |
25 |
55 |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
陳詠琳 |
23 |
56 |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
王慧茹 |
22 |
57 |
吳澄《易纂言》之句讀判斷與訓詁方法 |
楊自平 |
22 |
58 |
龍成于野──1970 年代末香港功夫電影中的城鄉對立與 日常微觀 |
黃猷欽 |
22 |
59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60 |
紅學索隱派的比附方法與觀念 |
郭玉雯 |
20 |
61 |
「興於《詩》」──論朱熹讀《詩經》之法 |
史甄陶 |
17 |
62 |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 |
黃俊傑、蔡明田 |
16 |
63 |
由朱子的讀書法論道德教育的可能性 |
呂銘崴 |
14 |
64 |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 ──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 |
丁亞傑 |
9 |
65 |
珀爾斯科學方法論初探 |
朱建民 |
9 |
66 |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
顏娟英 |
7 |
67 |
不再無禮:克萊蒙‧維哥影片中的情感第三空間 |
劉紀雯 |
5 |
68 |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
吳方正 |
4 |
69 |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
張婉真 |
3 |
70 |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
宮筱筠 |
2 |
71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
72 |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
金嬉英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