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作者
蕭振邦
Author
Jenn-Bang Shiau
摘要

以目前學者專家所謂的後現代態勢(post-modern condition)來看,人們的生活大致已為工業化進程席捲,多數人也逐步喪失了特定之超越價值(transcendent values)信念的存在體驗(a existential),而所有的生活機轉及設想,都只能立基於人類有限能力的現實評估之上,且這些能力對一般人而言,卻多半是令人絕望的。對於那些深刻體驗到這種喪失存在信念的有識者而言,現代世界似乎已經走到了盡頭,人們已然進入了一個只能名之為「後現代」的新階段。



這樣的態勢已發展有年,當前有識者莫不努力於重建新信念,並找尋維繫人類文明發展的根源支柱,其中,人類的幸福祈嚮就是一種重要支撐,在1950 年代開始,學者專家即積極投入幸福理念的重建與追尋,並開始很實際地以嘗試釐定「幸福指標」及其測定操作,作為重建信念的主要經營。然而,「幸福指標」固涉及外在環境、人的內在期許,以及兩者間最終的調適統合,可以說,環境因子與人的主觀期許,都成為「幸福指標」探究課題的重要內容。



更重要的是,當前世人莫不深受全球環境危機的衝擊,是以,在考量及追求人類本身的幸福時,必須一併考慮與處理相關的環境因素,特別是促進環境保護、訴求環保效能的「成本意願」(willingness to make trade-offs for environment),而對應之研究操作也必須能在理念上、操作方法上反映出這方面的適當調整。基於這種理解,本文以臺灣地區的相關研究作為考察實例,簡要論述研究者在釐定「幸福指標」時,環境因子與人的主觀期許之間的辯證發展梗概,並考察其中蘊涵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