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image    搜尋結果共 90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從儒家和基督宗教的人學視野交會處思 索以「人工智慧」為主導的科技時代裡 人的圖像的形塑之道 李彥儀 78
2 諮商與臨床心理學的倫理問題 孫雲平 73
3 視覺思維的魔力:《妳一生的預言》與《異星入境》 陳佩筠 70
4 凌遲與救贖── 論魯迅小說中的「聲音」意象 朱芯儀 67
5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6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楊自平 65
7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8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9 L’Empereur de Chine ouvrant le premier sillon: réception et exploitation politique de l’image dans la culture française du XVIIIe siècle Jacques Marx 58
10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何思瑩 58
11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洪凌 58
12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13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14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15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16 《歷程》中的食慾、身體與都市空間 葉雅茹 41
17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John Lance Griffith 39
18 想像的東方:錢納利繪畫中的蜑家女子圖像探究 蔡伊婷 36
19 航視:《二十六個加油站》疊合的時空序列 莊憶萱 36
20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朱盈樺 36
21 J. J.Long. W. G. Sebald: Image, Archive, Modernity David Barton 36
22 自我與多元觀眾之間: 唐寅女性題材繪畫研究 唐寧 35
23 二戰時期台灣茶宣傳海報的製作與意義 陳德馨 35
24 數位蔡明亮: 由《家在蘭若寺》至《日子》的雙重生命 孫松榮 35
25 象徵與譬喻:儒家經典詮釋的兩條進路 林維杰 34
26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莊憶萱 34
27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28 懷舊音軌.變奏影像 談玉儀 33
29 心象考: 臺灣攝影中的「心象」概念源起和挪用 陳佳琦 33
30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31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羅聖堡 33
32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許綺玲 33
33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34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江美萱 32
35 以玄智觀照玄理:成玄英重玄老學中「玄聖」的內在義路 江淑君 32
36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賴毓芝 31
37 大師名作在哪裡?關於西方藝術史教學中的觀看、知識與理解 楊尹瑄 31
38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李道緝 31
39 朱熹的孟子學──從詮釋到發展的進路 陳榮灼 30
40 委拉茲奎斯的晚期繪畫與十九世紀以降歐洲藝術史學書寫 王瑞婷 30
41 朱熹視角下的孟子聖賢定位探論 姜龍翔 29
42 收藏、流通、展示與傳播:對二十世紀末以來西方藝術史 研究取徑的一些觀察 謝佳娟 29
43 魅力四射的敢曝: 南.戈丁1970年代初期的變裝皇后攝影 劉瑞琪 29
44 元代龍仁夫《易》學析論 楊自平 28
45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孫松榮 28
46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史惟筑 28
47 冷戰玉女:張美瑤明星形象的生成軌跡 王萬睿 28
48 從數位轉向到美學運算:論數位世代科技藝術的新美學 邱誌勇 27
49 京狩野與江戶儒者----以狩野山雪的聖賢圖為例 林聖智 26
50 二十世紀初中國繪畫中男性裸露形象的改變 周芳美 26
51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26
52 英國農業主題風景畫中的收成季節 楊永源 26
53 「自然之美與藝術經典的國家品味」:十八至十九世紀初印刷文化對英國貴族鄉間別墅形象的塑造 謝佳娟 25
54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55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孫松榮 25
56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25
57 中唐士人的南方教化: 以韓愈、柳宗元為考察中心 王志浩 24
58 閱讀威廉.霍加斯的《賈里克扮演理查三世》圖像: 作為劇場文件與社會文本 林雯玲 24
59 從經典詮釋的角度論儒道《易》圖的類型與變異 鄭吉雄 24
60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61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江美萱 23
62 複製與諧仿的界線:十九世紀法國「漫畫版沙龍」源起之探討 楊尹瑄 22
63 展演女性氣質:海沃頓家庭相本與維多利亞少女形象 黃桂瑩 21
64 砂上樓閣──1930年代臺灣獨立美術協會巡迴展與超現實繪畫之研究 蔡家丘 19
65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66 事件之後的當代跨域影像:論陳界仁早期作品及《殘響世界》的概念生成與轉化 孫松榮 19
67 越儒黎貴惇的中國想像 林維杰 19
68 八仙的變身:狩野山雪《群仙圖襖》的相關問題 林聖智 18
69 熒輝映照,心之昕昕── 初探艾伯特‧威德爾(Albert Wider)的公東高工聖堂彩窗系列 于禮本 18
70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洪莫愁 17
71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李秀眞 16
72 從雕塑電影邁向論文電影:論動態影像藝術的敘事傾向 江凌青 16
73 德萊葉的「白」──從顏色作為減法影像到至上主義繪畫之異度空間 李佩盈 15
74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孫松榮 15
75 侯俊明《亞洲人的父親》中的檔案藝術與對話美學 盛鎧 14
76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謝世英 13
77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78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艾瑞慈 12
79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80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沈揆一 12
81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82 從媒介到建築──楊德昌如何利用多重媒介來呈現《一一》裡的台北 江凌青 9
83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84 自畫像、家族像與文化認同問題──試析日治時期三位畫家 顏娟英 7
85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86 伊蘇瑪影像:《冰原快跑人》的因紐特運動 洪敏秀 5
87 二十世紀初中國醫療廣告圖像與身體描繪 吳方正 4
88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89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Gregor Wedekind 1
90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Hubert Loch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