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意識    搜尋結果共 87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宋松山 75
2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3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Arleen Ionescu 70
4 論《瑪麗安娜的一生》中嬌媚之態的策略 朱鴻洲 69
5 疫中為易:夕惕若,厲无咎 瞿慎思 69
6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蕭玉霜 68
7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鄭宗義 66
8 森鷗外《莎樂美》譯本的日本反應 顏涵銳 65
9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曾暐傑 65
10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劉悅笛 64
11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蔡智豪 64
12 王船山與朱子工夫論比較 陳祺助 62
13 「反恐同」來「反恐」: 西方關於文明與援助的兩種矛盾 陳逸婷 62
14 愛的圈養: 晚近臺灣社會「毛小孩主義」的興起 洪凌 62
15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連憲升 60
16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17 只破不立,無以為繼 — 談毀家廢婚派的幾點問題 何思瑩 58
18 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 姜龍翔 58
19 當政治遇上動物 — 多元政治意識形態下的動物保護觀點 吳宗憲 56
20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Katarzyna Stachura 55
21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ASAKURA Tomomi 54
22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蕭義玲 52
23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李瑞全 50
24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楊令飛 50
25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26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陳孟君 49
27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陳慶坤 49
28 淺談中國(魏晉)山水審美中的自然觀照方式 劉秀春 49
29 結合社會創新與技術創新之綠色運輸策略 蕭再安 48
30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劉德玲 47
31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鄭蕾 47
32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33 「意識之經驗底知識學」之「實行方法」及問題:《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九段之文本釋義 陸敬忠 42
34 十九世紀法國公娼制度之初探 王秋琪 42
35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陳逢源 41
36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37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呂文翠 36
38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39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陸敬忠 35
40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41 藝術史與視覺研究的交界:神話、科學與意識形態 丹尼爾.杜畢松、蘇菲.侯爾 著,王瑞婷 譯 33
42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David Pendery 33
43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江美萱 32
44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45 Footprints of Fanon in Gillo Pontecorvo’s The Battle of Algiers and Sembene Ousamne’s Xala Haidar Eid、Khaled Ghazel 32
46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賴毓芝 31
47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陳政揚 31
48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徐瑞香 30
49 專號序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29
50 美術史、展示與認同——在時代中載浮載沉的「臺灣美術」 邱函妮 29
51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文祖湘、蕭玥涓 29
52 專號序 林文淇 (專號客座主編) 28
53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孫松榮 28
54 在世紀末城市邊緣: 《南國再見,南國》與《千禧曼波》中的聲音新浪潮 王念英 28
55 煞死與官、醫、病、媒倫理疑義 林綺雲、徐明瀚 28
56 商業倫理SARS個案分析 — 娛樂百貨業SOGO百貨與大葉高島屋百貨處理員工染SARS之比較 林雅萱 28
57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陳廷嘉 27
58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59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60 桃園陸籍新住民訪談分析 王力堅 25
61 新王后和她的西班牙式禮服 : 雅客柏.安波里所繪《瑪麗亞.梅迪奇和法王亨利四世的婚禮》(1600)中的服裝描繪與其意涵 葉嘉華 24
62 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初的臺語片明星現象:「明星夢」與「香港熱」之探討 梁碧茹 23
63 女性復仇與母性回歸:1970年代後期臺灣新女性主義與社會寫實女星的形象轉變 卓庭伍 23
64 國民政府時期的電影檢查與電影教育:以張冲主持電影為中心的考察(1934-1936) 林威杰 23
65 《大學》「止於至善」詮解 侯展捷 22
66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67 論何心隱的「講學」思想 韓曉華 18
68 宗教、歷史與當代性: 重探布朗《耶穌為彼得滌足》(1852) 黃桂瑩 17
69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謝世宗 17
70 雜文世界中的林連玉—— 論其内在的自我意識、價值觀念與思辨模式 關啓匡 16
71 論《禮記‧緇衣》的思維情境 侯展捷 16
72 經典活化與靈根自植 戴璉璋 15
73 論牟宗三先生對王塘南「透性研幾」的詮釋 韓曉華 15
74 十九世紀象徵藝術的言說世界與批判意識——透視藝術風格的另一種途徑 李明明 14
75 混搭現代性與傳統價值:日治時期臺灣美術中的女性形象1927–1945 謝世英 13
76 塵埃迷濛了你的眼:黃明川、陳芯宜與臺灣電影中的墟形魅景 孫松榮 13
77 九一八事變以來東北人士的流亡意識(下) 吳振漢 10
78 唐君毅的憂患意識及其學思關切點之開展 陳學然 10
79 試探日治時期與1970年代鄉土運動的巷弄美學 盛鎧 9
80 九一八事變以來東北人士的流亡意識 吳振漢 9
81 魏晉前期審美觀的轉化與特色及《人物誌》的美學意識 蕭振邦 9
82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83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鄧秀梅 8
84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85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86 台灣的愛滋病與權益 戴宇光 1
87 重新評估媚俗──文化他者 金嬉英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