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明儒唐樞「討真心」說與「定靜工夫」的交相映照 |
游騰達 |
79 |
| 2 |
通過他者的注視在 covid-19 疫情下如何回應 |
宋松山 |
75 |
| 3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 4 |
天臺智顗對攝論宗思想的辯難與融會 |
聶 豪 |
69 |
| 5 |
病人自主權 ──從善終論生命自主的困境與出路 |
蕭玉霜 |
68 |
| 6 |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
高禎臨 |
67 |
| 7 |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
鄭宗義 |
66 |
| 8 |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
劉悅笛 |
64 |
| 9 |
臺灣山林哲學的行動與建構 |
蔡智豪 |
64 |
| 10 |
對Callicott非人類中心主觀內在價值論的反思 |
林恩志 |
63 |
| 11 |
On the Principle of Comparative East Asian Philosophy: Nishida Kitarō and Mou Zongsan |
ASAKURA Tomomi |
54 |
| 12 |
荀子哲學之價值規範根源問題:兼論孟荀之孔門承傳之取向 |
李瑞全 |
50 |
| 13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 14 |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
鄭蕾 |
47 |
| 15 |
「意識之經驗底知識學」之「實行方法」及問題:《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九段之文本釋義 |
陸敬忠 |
42 |
| 16 |
人心與人生──梁漱溟暮年對人性的觀察 |
陳一弘 |
37 |
| 17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 18 |
截圖作為攝影:以維克多.柏根作品《來世》為例 |
朱盈樺 |
36 |
| 19 |
「意識之經驗底科學」之對象問題: 《精神現象學》〈導論〉部分第十段之現象學性詮釋 |
陸敬忠 |
35 |
| 20 |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
張鼎國 |
34 |
| 21 |
The First and Second Attentions of Dramaturgy: A Phenomenological Analysis |
David Pendery |
33 |
| 22 |
唐君毅由重氣所闡發的船山人文化成論 |
陳政揚 |
31 |
| 23 |
紛亂中的寧定──唐君毅先生的慎獨之學 |
趙敬邦 |
30 |
| 24 |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
陳廷嘉 |
27 |
| 25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26 |
新女性的復仇: 社會寫實電影中的色情、越界與批判 |
江美萱 |
23 |
| 27 |
光明與真情的瞬間: 鄧南光與《台灣攝影》雜誌(1963-1971) |
陳德馨 |
20 |
| 28 |
十九世紀象徵藝術的言說世界與批判意識——透視藝術風格的另一種途徑 |
李明明 |
14 |
| 29 |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
盛鎧 |
7 |
| 30 |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
周芳美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