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將工夫帶到教育中: 如何引領學生把握住觀念與實踐的工夫 |
陳復 |
79 |
| 2 |
陷溺或救贖? ──論愛情關係中的依賴問題 |
霍晉明 |
72 |
| 3 |
意外的插曲與危機:周恩來對伍豪事件因應的研究 |
林威杰 |
70 |
| 4 |
孝與代間關照關係轉化的現象學 |
陳奕傑、許樹珍 |
61 |
| 5 |
《工作與時日》1-382 |
徐學庸 |
59 |
| 6 |
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 |
何佳瑞 |
58 |
| 7 |
台灣民間信仰中的環境意識 |
楊劍豐 |
54 |
| 8 |
王船山論存養本心的工夫——心、意/性、情貫通之道 |
陳祺助 |
52 |
| 9 |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
李道緝 |
52 |
| 10 |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
蔡家和 |
47 |
| 11 |
論清儒毛奇齡「伸王抑朱」──以《大學》解為討論範圍 |
朱湘鈺 |
46 |
| 12 |
魏校《大學指歸》的思想體系 |
何威萱 |
37 |
| 13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 14 |
徐渭題畫作品中別號與閒章義涵初探——兼探款署「金罍」與鈐印「金畾」 |
徐瑞香 |
30 |
| 15 |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
施盈佑 |
30 |
| 16 |
有關應用倫理學的誤解與迷思 |
葉保強 |
29 |
| 17 |
殊途與同歸──論羅念菴學術在王學中的定位問題 |
袁光儀 |
21 |
| 18 |
獨特視角下的章學誠研究 ——《章學誠研究述評(1920-1985)》之述評 |
賈慶軍 |
21 |
| 19 |
從受用角度考察唐君毅先生由疾病證悟人生 |
楊自平 |
19 |
| 20 |
第十八期 |
詳如內文 |
18 |
| 21 |
當代臺灣客家三大調的美感經驗: 以竹東鎮客家山歌比賽與流行音樂為例 |
林子晴 |
18 |
| 22 |
王船山論心、物貫通之道——兼略論格物致知的工夫 |
陳祺助 |
18 |
| 23 |
第十七期 |
詳如內文 |
17 |
| 24 |
第十五期 |
詳如內文 |
15 |
| 25 |
論周濂溪哲學對《中庸》思想的承繼與發展 |
黃秋韻 |
15 |
| 26 |
陸象山孟子學之詮釋學意涵 |
黃信二 |
14 |
| 27 |
儒家「家庭一體」之建構初探 |
謝居憲 |
12 |
| 28 |
論張橫渠之「太虛即氣」說——對諸哲學史家之詮釋的考察 |
王林偉 |
11 |
| 29 |
夏炘《述朱》「敬」義論述 |
楊錦富 |
9 |
| 30 |
湛甘泉「天理之心」與楊慈湖「精神之心」的差異 ──由《楊子折衷》論析 |
蘇子媖 |
9 |
| 31 |
牟宗三先生對羅近溪哲學的詮釋 |
謝居憲 |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