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 陳俊啟 | 67 | 
						
							
							
							
							  | 2 |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 鄭宗義 | 66 | 
						
							
							
							
							  | 3 |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 羅卡 | 64 | 
						
							
							
							
							  | 4 |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 沈冬 | 64 | 
						
							
							
							
							  | 5 |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 Huei-chen Li | 62 | 
						
							
							
							
							  | 6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 7 | 善終觀點下的儒家生死觀 | 尉遲淦 | 59 | 
						
							
							
							
							  | 8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 9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10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11 |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 林蘭芳 | 43 | 
						
							
							
							
							  | 12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 13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 14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 15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16 | 取締與治療:日治時期臺灣嗎啡之使用探究 | 毛硯平 | 25 | 
						
							
							
							
							  | 17 | 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 | 吳方正 | 25 | 
						
							
							
							
							  | 18 | 《臺灣日日新報》中新竹州社會教化之觀察(1915-1945) | 程安鯖 | 24 | 
						
							
							
							
							  | 19 |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 鍾彩鈞 | 23 | 
						
							
							
							
							  | 20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 21 | 唐君毅先生對孝的當代闡釋 | 趙敬邦 | 18 | 
						
							
							
							
							  | 22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 23 | 第十六期 | 詳如內文 | 16 | 
						
							
							
							
							  | 24 | 朱子與哈伯馬斯 ──倫理學的新方向 | 陳榮灼 | 13 | 
						
							
							
							
							  | 25 |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 沈揆一 | 12 | 
						
							
							
							
							  | 26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 27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 28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