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
陳俊啟 |
67 |
2 |
論唐君毅對現代文化的省思 |
鄭宗義 |
66 |
3 |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
羅卡 |
64 |
4 |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
沈冬 |
64 |
5 |
Étude comparative franco-chinoise du processus de création des caractères/ mots nouveaux : l’exemple des noms des éléments chimiques |
Huei-chen Li |
62 |
6 |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
齊嵩齡 |
59 |
7 |
善終觀點下的儒家生死觀 |
尉遲淦 |
59 |
8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9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10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11 |
電力技術者的知識來源與實踐──以《臺電社報》為主的探討(1919-1944) |
林蘭芳 |
43 |
12 |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
王育雯 |
40 |
13 |
從十八世紀法國學院沙龍展看法國風景畫的崛起 |
黃淑玲 |
38 |
14 |
余英時與新儒家 |
李顯裕 |
31 |
15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16 |
取締與治療:日治時期臺灣嗎啡之使用探究 |
毛硯平 |
25 |
17 |
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 |
吳方正 |
25 |
18 |
《臺灣日日新報》中新竹州社會教化之觀察(1915-1945) |
程安鯖 |
24 |
19 |
狄培理與經典教育 |
鍾彩鈞 |
23 |
20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21 |
唐君毅先生對孝的當代闡釋 |
趙敬邦 |
18 |
22 |
文學改編、媒介特質與自我解構: 〈蘋果的滋味〉的比較敘事學研究 |
謝世宗 |
17 |
23 |
第十六期 |
詳如內文 |
16 |
24 |
朱子與哈伯馬斯 ──倫理學的新方向 |
陳榮灼 |
13 |
25 |
一個現代的展示櫥窗: 1930年代上海的《時代畫報》 (Modern Miscellany) |
沈揆一 |
12 |
26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27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28 |
妥協的現代性:日治時期台灣傳統廟宇彩繪師潘春源 |
謝世英 |
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