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晚清臺灣人李望洋宦遊甘肅的處境及心境 | 
							  陳家煌 | 
							  58 | 
							
						
							
							
							
							  | 2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 3 | 
							  三唐兩宋攝其德——論《隨園詩話》中的唐宋詩調和論 | 
							  王怡云 | 
							  58 | 
							
						
							
							
							
							  | 4 | 
							  李慈銘〈讀國語簡端記〉補箋 | 
							  郭萬青 | 
							  52 | 
							
						
							
							
							
							  | 5 | 
							  日治時期隘勇線推進與蕃界之內涵轉變 | 
							  鄭安晞 | 
							  50 | 
							
						
							
							
							
							  | 6 | 
							  劉宗周與黃宗羲《春秋》學比較析論 | 
							  劉德明 | 
							  47 | 
							
						
							
							
							
							  | 7 |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 
							  王學玲 | 
							  46 | 
							
						
							
							
							
							  | 8 | 
							  從「不分唐宋」到「詩學晚唐」:清代臺灣文人對唐宋詩的審美態度 | 
							  余育婷 | 
							  45 | 
							
						
							
							
							
							  | 9 |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 
							  王妙純 | 
							  44 | 
							
						
							
							
							
							  | 10 |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 
							  黃雅莉 | 
							  40 | 
							
						
							
							
							
							  | 11 | 
							  宋元明歷史與清代變局──順延抑或躍變? | 
							  袁劍 | 
							  38 | 
							
						
							
							
							
							  | 12 |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 
							  熊秉真 | 
							  36 | 
							
						
							
							
							
							  | 13 | 
							  二戰時期台灣茶宣傳海報的製作與意義 | 
							  陳德馨 | 
							  35 | 
							
						
							
							
							
							  | 14 |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 
							  鄭吉雄 | 
							  31 | 
							
						
							
							
							
							  | 15 |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 
							  黃立芸 | 
							  30 | 
							
						
							
							
							
							  | 16 | 
							  劉墉書學初探 | 
							  張菀玲 | 
							  28 | 
							
						
							
							
							
							  | 17 |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 
							  陳德錦 | 
							  28 | 
							
						
							
							
							
							  | 18 |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 
							  宋惠如 | 
							  27 | 
							
						
							
							
							
							  | 19 | 
							  廟碑與地方社會——以大溪福仁宮為例 | 
							  陳建宏 | 
							  23 | 
							
						
							
							
							
							  | 20 | 
							  近五十年來(1960~2016)「明鄭至戰後初期台灣儒學」研究之回顧與展望 | 
							  李威寰 | 
							  22 | 
							
						
							
							
							
							  | 21 | 
							  第十九期 | 
							  詳如內文 | 
							  19 | 
							
						
							
							
							
							  | 22 | 
							  乾嘉學者《孟子》研究的貢獻 | 
							  張曉生 | 
							  17 | 
							
						
							
							
							
							  | 23 | 
							  劉台拱《論語駢枝》研究 | 
							  黃湛 | 
							  17 | 
							
						
							
							
							
							  | 24 |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 
							  鄧秀梅 | 
							  12 | 
							
						
							
							
							
							  | 25 | 
							  從《易說》看惠士奇的治《易》作法 | 
							  楊自平 | 
							  11 | 
							
						
							
							
							
							  | 26 | 
							  從《御纂周易述義》論乾隆殿堂《易》學特色 | 
							  楊自平 |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