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性哲學及其不滿──論高德曼的簡性 | 
							  甯應斌 | 
							  74 | 
							
						
							
							
							
							  | 2 |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 
							  曾暐傑 | 
							  65 | 
							
						
							
							
							
							  | 3 |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 
							  劉悅笛 | 
							  64 | 
							
						
							
							
							
							  | 4 | 
							  留給「自然」半個地球 — 審美的體驗 | 
							  林春銀 | 
							  64 | 
							
						
							
							
							
							  | 5 | 
							  性平治理與友善校園: 兒少保護主義的含蓄政治 | 
							  賴麗芳 | 
							  62 | 
							
						
							
							
							
							  | 6 | 
							  「反恐同」來「反恐」: 西方關於文明與援助的兩種矛盾 | 
							  陳逸婷 | 
							  62 | 
							
						
							
							
							
							  | 7 |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 
							  黃宗潔 | 
							  62 | 
							
						
							
							
							
							  | 8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 9 |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 
							  蕭振邦 | 
							  52 | 
							
						
							
							
							
							  | 10 |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 
							  陳孟君 | 
							  49 | 
							
						
							
							
							
							  | 11 | 
							  海上‧奇觀——論晚清上海「水龍會」對城市文化的視覺性建構 | 
							  趙家琦 | 
							  48 | 
							
						
							
							
							
							  | 12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 13 | 
							  「觀」「看」新視界:視覺現代性與晚清上海城市敘事 | 
							  呂文翠 | 
							  36 | 
							
						
							
							
							
							  | 14 | 
							  論老子思想中的可持續性 | 
							  高柏園 | 
							  29 | 
							
						
							
							
							
							  | 15 | 
							  「反本修古,不忘其初」:試論祭孔釋奠典禮之「文明」建構及其意義 | 
							  宋惠如 | 
							  27 | 
							
						
							
							
							
							  | 16 |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 
							  廖崇斐 | 
							  26 | 
							
						
							
							
							
							  | 17 |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 
							  鄭文泉 | 
							  23 | 
							
						
							
							
							
							  | 18 | 
							  跨越文化與時空的宗教符號──魔羯魚 | 
							  洪莫愁 | 
							  17 | 
							
						
							
							
							
							  | 19 | 
							  儒學慧命與人文德業 | 
							  戴璉璋 | 
							  13 | 
							
						
							
							
							
							  | 20 | 
							  論宋明儒之內在張力: 以宋明理學家對楊慈湖之批判為例之分析 | 
							  黃信二 | 
							  12 | 
							
						
							
							
							
							  | 21 | 
							  日治臺展新南畫與地方色彩:大東亞框架下的臺灣文化認同 | 
							  謝世英 | 
							  10 | 
							
						
							
							
							
							  | 22 | 
							  康有為儒學國教化策略探析 | 
							  許明珠 | 
							  9 | 
							
						
							
							
							
							  | 23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 24 | 
							  評馬克尼爾所著《疾病與人類》 | 
							  魏嘉弘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