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writing    搜尋結果共 87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宗教場域內之詮釋學的實踐 ──Brian Gregor 之呂格爾之宗教詮釋學 黃筱慧 70
2 羊皮紙的底層:《戴眼鏡的女孩》一書中的隱跡書寫 林待吟 69
3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鄧宜菁 67
4 董真卿《易》學特色及重要性析論 楊自平 65
5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羅卡 64
6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劉悅笛 64
7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黃猷欽 64
8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廖育正 64
9 論李奧波德的生態中心主義 — 以《沙郡年記》中的威斯康辛州和沙郡為例 徐佐銘 64
10 繆爾的荒野沉思 徐佐銘 63
11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12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連憲升 60
13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羅鈴沛 59
14 身體如表現:波特萊爾的步態式書寫 齊嵩齡 59
15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潘怡帆 59
16 韓愈祭文文體變革新探 姜龍翔 58
17 排除與補殘 — 從晚近同婚倡議探究臺灣性別政治鬥爭 洪凌 58
18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李根芳 57
19 〈昭王與龔之𦞠〉考釋四則 趙苑夙 57
20 王門中的游離者——黃綰學思歷程及其定位 朱湘鈺 55
21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22 也斯的跨文化飲食地圖——以其詩作為研究核心 蕭欣浩 53
23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蕭義玲 52
24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25 自然書寫與《孟子》的「超能力」 蕭振邦、曾安國 49
26 林俊穎小說中的時間想像與神話辯證 陳孟君 49
27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葉常泓 49
28 王船山論《大學》的格物致知 ──以《讀四書大全說》為中心 蔡家和 47
29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鄒文律 47
30 六○年代香港現代主義迷思——以〈長廊的短調〉、〈攜風的姑娘〉和〈化石〉為例 鄭蕾 47
31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張伯偉 46
32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王學玲 46
33 方苞禮學中的女性角色與地位:以冠、婚、喪、祭為核心 丁亞傑 44
34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莊宜文 44
35 〈環法自行車大賽一如史詩〉──試論羅蘭巴特的神話解析書寫 許綺玲 41
36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梁慕靈 39
37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蕭義玲 37
38 宋遺民福建大儒熊禾及其詩歌作品析論─兼述詩歌內容之區域文化觀照 王次澄 36
39 書寫自然史:庫柏對於庫柏鎮地域之探究 盧莉茹 36
40 莊子本性論研究法芻議 許宗興 36
41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鄧克銘 35
42 朱子春秋學的衍異:方苞春秋學的創作意圖與意義解釋 丁亞傑 35
43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伊藤桃子 35
44 返向世界:塔琳.賽蒙的調查改寫 莊憶萱 34
45 Henry Miller's Painterly Eye Katy Masuga 34
46 2046 de Wong Kar-wai:Topologie d'un secret ou piege psychanalytique? Erik Bordeleau 34
47 從歷史記憶到懷舊想像——論劉以鬯小說與王家衛電影的互文轉換 莊宜文 33
48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曾少千 33
49 巴特寫攝影:從《明室》讀《巴特寫巴特》 許綺玲 33
50 薩德侯爵小說中巴洛克風格的圖畫 賴軍維 33
51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王寧 32
52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朱曉海 31
53 「奪胎換骨」的新變——晏幾道《小山詞》「詩人句法」之借鑒詩句探析 卓清芬 31
54 藝術史的跨領域教育 蔡佩桂 31
55 以重現/重演「現場」為方法的藝術史實踐和書寫 王聖閎 31
56 「詩窮而後工」的歷史考察 鞏本棟 31
57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58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李庭緯 31
59 藝術文件與(不)可加速的生命:論謝德慶的身體—機器、時間性及其抵抗潛能 王聖閎 30
60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余姒珉 30
61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毛文芳 30
62 諸橋轍次〈詩經總說〉對《詩經》學基本問題的觀點 張文朝 29
63 劉墉書學初探 張菀玲 28
64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陳德錦 28
65 論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之定位 賀廣如 28
66 La Princesse de Clèves as ecriture feminine (female writing) 林玫君 27
67 狄培理的亞洲「核心課程」著作 鄭文泉 23
68 乾嘉經典詮釋的方法與進路-以戴震、焦循為核心 王慧茹 22
69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陳政揚 22
70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巫佩蓉 21
71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錢爽 21
72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73 森萬里子與日本「可愛」文化的全球化:一九九零年代的藝術與流行文化 李秀眞 16
74 讓子彈飛:論高重黎幻燈簡報電影《人肉的滋味》之影像藝術實踐 孫松榮 15
75 何謂艾茉莉‧卡爾?:加拿大西岸藝術的共時代性 洪敏秀 14
76 十八世紀日本之「市民美術」?:由圓山應舉之評價探討江戶美術史觀 巫佩蓉 13
77 程伊川的修養論 張德麟 13
78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艾瑞慈 12
79 魯東的自然意象與精神演化論 曾少千 8
80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81 曾鞏散文寫作藝巧發微 姚振黎 7
82 尋找《明室》中的〈未來的文盲〉… 許綺玲 4
83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張婉真 3
84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張婉真 2
85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曾瀚霈 1
86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
87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Hubert Locher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