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詢關鍵字 Chinese    搜尋結果共 161 筆
No. 論文名稱 作  者 期  數
1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何佳瑞 76
2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王嘉陵 76
3 新冠病毒及疫情流行所產生之倫理爭議舉隅 釋昭慧 71
4 看見寫實、聽見浪漫──李行導演電影歌曲析論 沈冬 70
5 體系性宗教(際)詮釋學之宗教倫理及 價值規範向度基本問題初探 陸敬忠 70
6 以技藝為中介來看倫理與宗教的連結: 從亞里斯多德出發反思中國哲學 汪文聖 70
7 從儒家視角檢視突發疫情期間以年齡作為醫療資源配置的道德基礎與疑慮 周琬琳 70
8 萊布尼茲哲學與十七世紀中國儒學的旁證確認關係 劉俊法 69
9 環境美感、環境倫理與人類優質生活 蕭振邦 69
10 中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在 企業環境倫理的應用 郝晉輝 69
11 「間距」詩學 ──遙遠異質的美感經驗探索 翁文嫻 69
12 以《論語》的觀點探討生命教育 蔡林樟 69
13 日治時期川合真永臺灣語著作的幾點觀察 林香薇 68
14 魯迅、現代性與中國小說現代化的考察 陳俊啟 67
15 五四民主、科學革新中的中正之道── 由李玉階對民主自由及宗教科學之實踐談起 黃崇修 67
16 傾聽女聲╱身 ──女性藝術家的傳記劇場 高禎臨 67
17 唐牟二先生對華嚴天臺之詮釋的比較 陳榮灼 66
18 東野主人不善聽嗎?〈聲無哀樂論〉的 兩種聆聽 廖育正 65
19 建置「禮樂」的完型 (Gestalt) 結構 — 禮樂文明的源流、原理與實踐 曾暐傑 65
20 港臺電影文化新生力量的發源與互動──1960至1970年代 羅卡 64
21 如何黃梅?怎樣歌曲?──周藍萍黃梅調電影音樂初探 沈冬 64
22 走出「樹文明」之倫理悖論 — 為 The Tree: Meaning and Myth 做中文版序所思 劉悅笛 64
23 古龍.楚原.變──1970年代港臺古龍武俠電影美術設計初探 黃猷欽 64
24 關於 Shirin Abedinirad 招喚 (Evocation) 系列作品的自然反思 蘇子媖 64
25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李德材 64
26 現代詩中的山水 — 以余怒詩作為例 聶豪 64
27 戰後臺日交流下的中日文化經濟協會(1952-1972) 洪紹洋 63
28 從《臺北人》到《父親與民國》看白先勇的離散情懷 林桶法 63
29 二戰後「馬來亞華人公會」的成立與馬來亞華人的政治發展(1946-1957) 張曉威 63
30 從《葛拉瑪經》的「十事勿著」闡述佛教「倫理抉擇」的特性 釋法律 63
31 性運2.0:歷史與當下的雙向運動 王顥中 62
32 試論張愛玲「畫筆」對報刊仕女畫的受容與衍異 徐禎苓 62
33 論徐冰作品中的動物符號與生態關懷 黃宗潔 62
34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廖啟宏 62
35 生命倫理學:尊重和熱愛生命 — 對費茲‧雅爾思想的幾點思考 戴正德、[中]馬俊領 61
36 字化成宇:從象徵到真實 林耀盛 61
37 不可譯之道、不可道之名:雷慕沙與《道德經》翻譯 潘鳳娟 61
38 音樂創作的記憶與遺忘——從創作筆記重探陳其鋼作品《源》的音樂語言 連憲升 60
39 萍水不相逢?— 李安電影中「倫理」與「自由」 美學之衝突 曹予恩 60
40 環境美學:東方與西方的對話 〔美〕荷姆斯‧羅斯頓Ⅲ(著)、〔中〕齊君(譯) 60
41 環境倫理學與環境美學的東西差異 — 與Holmes Rolston, III商榷 〔中〕劉悅笛 60
42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廖育正 60
43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甯應斌(卡維波) 58
44 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 何佳瑞 58
45 Exploiting Literary Fame?: A Study of Chinese Translations of Virginia Woolf’s To the Lighthouse 李根芳 57
46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莊宜文 54
47 熊十力疏釋《禮記‧儒行》意義探析 孫致文 53
48 東漢知識份子的流離與認同——以班彪、王粲、蔡琰為例 何雅雯 53
49 李慈銘〈讀國語簡端記〉補箋 郭萬青 52
50 「中華民國 53 年經濟建設成果展覽會」與僑資企業研究 李道緝 52
51 哲學概念的中譯問題:以法國哲學家暨漢學家朱利安教授 所提出的哲學概念為例 卓立 52
52 牟宗三與海德格 陳榮灼 51
53 論劉吶鷗、穆時英和張愛玲小說的「電影視覺化表述」 梁慕靈 50
54 漢樂府〈薤露〉、〈蒿里〉之原型與流變 劉德玲 47
55 桃源夢魘──論莫應豐《桃源夢》的 「惡托邦」書寫 鄒文律 47
56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張伯偉 46
57 女性空間的召魂想像與題詠編織──論陳文述的「美人西湖」 王學玲 46
58 錢德明的《聖樂經譜》:本地化策略下的明清天主教聖樂 洪力行 45
59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林素玟 45
60 《清詩話》中的比興觀 王妙純 44
61 經典與意義建構——從《論語》「甚矣章」的說解論「詮釋脈絡」在經典闡釋中的作用 張錫輝 44
62 先秦聖賢系譜論述與儒學歷史意識──朱熹道統觀之淵源考察 陳逢源 41
63 清季臺灣地區疾病的治療與觀察──外國海關醫員的觀點 蘇芳玉 40
64 「辨體」與「破體」異流同歸於「尊體」──論清代詞體觀的建構歷程 黃雅莉 40
65 音樂中獨特的身體實踐:古琴傳統的審美與身體理想之結合 王育雯 40
66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梁慕靈 40
67 宋元明歷史與清代變局──順延抑或躍變? 袁劍 38
68 明儒高攀龍的思想與殉節 吳振漢 37
69 幼蒙、幼慧與幼學:近世中國童年論述之轉折起伏 熊秉真 36
70 張岱《四書遇》註解四書之特色 鄧克銘 35
71 因「存異」而「求同」-從《淮南子》論述「同/異」管窺漢初儒道關係 李宗定 35
72 明治時期以來候文史料判讀方法 伊藤桃子 35
73 如候鳥般飛翔——戰前往返東亞各地的西畫家呂基正 邱函妮 34
74 德國哲學界之新道家詮釋——海德格( Heidegger )與 沃爾法特( Wohlfart ) 鍾振宇 34
75 文本與詮釋:論高達美如何理解康德《判斷力批判》 張鼎國 34
76 戴璉璋教授論著中的樂教與音樂思想 李美燕 33
77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鄭芳祥 33
78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王寧 32
79 國族主義與現代性的交涉:翁倩玉冷戰時期之明星形塑 江美萱 32
80 全球莎士比亞與在地哈姆雷特:兩部莎士比亞電影改編 吳怡芬 32
81 戴璉璋先生王弼《易》學體系的建立與反省 涂藍云 32
82 日治時期臺灣文人的文化調和觀—從傳統文人 到新式知識份子張深切 簡素琤 32
83 二階堂善弘,《道教‧民間信仰における元帥神の𠮟容》 高致華 32
84 余英時的精神鍛鍊與生命實踐 謝政諭 31
85 康熙朝宮廷「畫院」的運作與盛清院體的奠立:以蔣廷錫團隊為中心 賴毓芝 31
86 戴震「以理殺人」說兼義衍釋 鄭吉雄 31
87 「詩窮而後工」的歷史考察 鞏本棟 31
88 論法家學派的「明主之道」 李庭緯 31
89 策展、圖錄編寫與中國繪畫史研究、教學 何嘉誼 31
90 建構新「祖國」——鄭彥棻時期(民國39-47年)的僑務工作 李道緝 31
91 被改版的藝術史:創作系所中的藝術史學習與教學 張琳 31
92 從沈銓到南蘋風: 以沈銓《老圃秋容圖》(靜嘉堂文庫美術館)為例 黃立芸 30
93 宋元論著徵引或評論衛湜《禮記集說》考述 楊晋龍 30
94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陳富容 30
95 從朱子學到「古道論」:十八世紀日本國學文論的形成及其影響 王小林 30
96 宋代小學的建構及其影響 周揚波 28
97 龔自珍散文的諷刺藝術 陳德錦 28
98 南特船商杜勃亥的中國之行(1817-1827) 及其中國工藝收藏: 一個法中經濟文化交流的見證 李明明 28
99 方東美與劉述先的道統與學統之辨 曾春海 27
100 文創時代的藝術生產:陳界仁、曹斐與安迪·沃荷 蔡佩桂 26
101 不合時宜的儒教捍衛者── 從辜鴻銘在臺灣的演講說起 廖崇斐 26
102 二十世紀初中國繪畫中男性裸露形象的改變 周芳美 26
103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26
104 1930 年代東亞超現實繪畫的共相與生變 ——以臺灣、中國畫會為主的比較考察 蔡家丘 25
105 藤島武二的中國服飾女性像 兒島薰 著 林怡利 譯 25
106 劉熙載《藝概.書概》論書法對立統一之形式美 劉鑒毅 25
107 西洋繪畫的中國再詮釋——由申報資料看中國現代化的一些視覺面向 吳方正 25
108 經典詮釋與理論轉移——中國哲學經典詮釋之三大變例 馮耀明 24
109 The Ch'in Unification in Chinese Historiography Chun-chieh Huang 24
110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沈曉茵 23
111 十七世紀法國銅板插畫中的中國意象——中國風貌溯源 李明明 23
112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陳政揚 22
113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吳甿 21
114 歐西漢學者羅亞娜(Jana S. Rošker)宋明清儒知識論研究:化西宗「三款六式」框架之回應 錢爽 21
115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呂采芷 20
116 徐復觀先生論中國藝術精神:莊子的再發現 黃兆強 20
117 從經典詮釋傳統論二十世紀《易》詮釋的分期與類型 鄭吉雄 20
118 後現代主義與經典詮釋 王晴佳 20
119 Classical Reasoning in Late Imperial Chinese Civil Examination Benjamin A. Elman 20
120 打造馬來亞:論馬來亞製片組的冷戰影像 許維賢 19
121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沈曉茵 17
122 琉球畫家殷元良(座間味庸昌,1718-1767)的中國繪畫學習 黃立芸 16
123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方法試論 黃俊傑、蔡明田 16
124 德國與臺灣的相會:1950-1970德國科倫方濟會省在臺南新營教區的教堂建築 于禮本 16
125 對中國美術史研究中再現論述模式的省思 石守謙 15
126 佛教美術區域研究之回顧與省思 李玉民 15
127 有關中國繪畫贊助的研究 傅立萃 15
128 Chinese Hermeneutics as Politics: The Sung Debates Over the Mencius 黃俊傑 15
129 片場裡的隨創者——胡金銓與1960年代的邵氏新派武俠片 黃猷欽 14
130 從中國經典詮釋傳統論王弼《論語釋疑》對《論語》形上根源的改換 涂藍云 14
131 何真即為真:十三世紀畫家之眼 艾瑞慈 12
132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安雅蘭 12
133 江兆申給艾瑞慈夫人的一封信 並附上其印譜 江兆申 原著 12
134 論馮友蘭、張岱年、勞思光三家的哲學史觀 蕭振聲 11
135 二十世紀初西洋眼光中的文人畫:費諾羅沙的理解與誤解 巫佩蓉 10
136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陳德馨 10
137 由管理哲學的分際論中國管理哲學之建構 朱建民 10
138 探幽縮圖中所見的中國繪畫──以日本私人藏手卷為例 黃立芸 9
139 陳榮捷的中國哲學研究述評 沈享民 9
140 王船山論華夷之辨 劉毅鳴 9
141 創傷年代的美學感同與見證 葛莉賽達.波洛克(Griselda Pollock)著,倪明萃翻譯 8
142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謝世英 8
143 二十年(1990–2009)來臺灣關於中國宮廷圖繪的研究 馬雅貞 8
144 理性與非理性?論近代知識份子的理性精神 龔鵬程 8
145 意大利畫家查農的中國古畫收藏及其在華的展覽與創作活動(1928–37年) 洪再新 7
146 反思性主體的反思:侯俊明作品中的再現策略、主體觀與社會批判 盛鎧 7
147 論宮布理希對中國繪畫的看法 6
148 中國戲劇何以遲至宋金之際方始成熟 洪惟助 6
149 江文也第四號鋼琴奏鳴曲《狂歡日》中的傳統與創新 宮筱筠 6
150 1933-34年芝加哥世界博覽會中華民國和日本藝品之展示 周芳美 6
151 中國諺語的對稱—和諧協調的詩境 高達思 6
152 關於研究中共軍隊的幾個問題 齊茂吉 6
153 Mortals on the Fringe: The Chinese Expatriates in America as Reflected in Pai Hsien-yung's 'New Yorkers' Series 梁立堅 6
154 Modern Russia and the Chinese Revolution:1905-1911 段昌國 6
155 中國文化發展中義理開創的十大諍辯 牟宗三 5
156 The Weltanschauung in Chinese Folk Novel: A Tentative Analysis 陳曉林 5
157 Allegories: Western and Chinese 許經田 4
158 法國十九世紀後期對於中國陶瓷的書寫與鑑賞研究 張婉真 3
159 從舞劇《香妃》探討江文也融合中西音樂之手法 宮筱筠 2
160 鞏固爾兄弟的中國藝術收藏 張婉真 2
161 中國西畫家的「東方主義」?——第二次世界大戰時中國少數民族的形象 周芳美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