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翻轉哲學傳播的可能性: 連結哲學與大眾的新媒體 |
邱獻儀、鄭凱元 |
77 |
2 |
From Virginia Woolf to Hortensia Papadat- Bengescu: Adaptation, Intertextuality or Zeitgeist? |
Arleen Ionescu |
70 |
3 |
羊皮紙的底層:《戴眼鏡的女孩》一書中的隱跡書寫 |
林待吟 |
69 |
4 |
預立醫療照護諮商與諮商倫理 |
李岳庭 |
69 |
5 |
羞恥的(偽)樣貌: 王爾德的《深淵書簡》 |
鄧宜菁 |
67 |
6 |
大學通識音樂教育的推廣與實踐 |
簡山根 |
65 |
7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8 |
走路非常哲學 — Frédéric Gros《走路,也是一種哲學》 |
廖育正 |
64 |
9 |
同性婚姻不是同性戀婚姻: 兼論傳統與個人主義化 |
寗應斌(卡維波) |
62 |
10 |
真文學及假書寫:博蘭,布朗肖的先驅者 |
潘怡帆 |
59 |
11 |
從史傳考索到文類美學:《紅樓夢》作者研究中的「作者」概念進程檢視 |
蕭鳳嫻 |
58 |
12 |
為何同性戀平權不是同婚的有效理由?— 兼論剩餘認可 |
甯應斌(卡維波) |
58 |
13 |
臨床倫理的現象學考量 |
王心運 |
57 |
14 |
語用學的應用——以錢鍾書《圍城》的對話為例 |
譚志明 |
57 |
15 |
黃宗羲的南明史學 |
吳振漢 |
56 |
16 |
白先勇小說改編電影中的1949年和離散 經驗——以《最後的貴族》、《花橋榮記》 和《青春蝴蝶孤戀花》為例 |
莊宜文 |
54 |
17 |
鯨豚、返家與宗教性探求——廖鴻基海洋歷程下的鯨豚書寫與文化意義 |
蕭義玲 |
52 |
18 |
臺灣民眾主觀快樂幸福感之樣貌與未來之發展方向 |
陳嘉鳳、周才忠 |
52 |
19 |
論國家公園與幸福人生的關聯: 以陽明山國家公園與台江國家公園為例 |
徐佐銘 |
52 |
20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21 |
「前隱逸」與「後仕宦」的視野遞換——陶淵明宦遊主題中出處記憶的造現 |
葉常泓 |
49 |
22 |
永續發展與行善的誘惑 |
徐佐銘 |
47 |
23 |
朝鮮時代女性詩文集編纂流傳的文化史考察 |
張伯偉 |
46 |
24 |
正義的本土化 — 台灣對歐美環境 正義理論的繼受及其所面臨之困難 |
黃之棟、黃瑞祺 |
46 |
25 |
《紅樓》解碼──小說敘事的隱喻象徵 |
林素玟 |
45 |
26 |
王船山論「道、善、性」之說的涵義與其理論價值 |
陳祺助 |
43 |
27 |
周亮工的「反流派」詩學 |
謝明陽 |
41 |
28 |
The World and Japan: Animated Anxiety in a Global Age |
John Lance Griffith |
39 |
29 |
自我追尋與他人認同 ──從「自律作家」論七等生的寫作風格及其意義 |
蕭義玲 |
37 |
30 |
“Some Unheard of Thing”: How Incest Became Convention in Southern Women’s Drama |
Liz Thompson |
37 |
31 |
研究型創作之交鋒與「藝術知識」初探 |
高俊宏 |
34 |
32 |
從hermeneuein至文本理解之義理生成發展:辯證性——系統性及體系性詮釋學理論基本網絡 |
陸敬忠 |
34 |
33 |
從風景到地方: 1970年代臺灣攝影中的風土與寓居視野 |
曾少千 |
33 |
34 |
葉適經史之學與記體關係研究 |
鄭芳祥 |
33 |
35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36 |
《文心雕龍》的通變論 |
朱曉海 |
31 |
37 |
漢語詩律學研究的新材料與新問題——論唐代碑志銘詞韻式之新變 |
程章燦 |
31 |
38 |
臧懋循之戲曲當行論——以其批改《玉茗堂四夢》為例 |
陳富容 |
30 |
39 |
為什麼要幫助窮人 — 一個社會工作者的初步思考 |
王篤強 |
30 |
40 |
細讀與嘲謔——《柳如是別傳》讀後隅記 |
毛文芳 |
30 |
41 |
專號序 |
吳方正 (專號客座主編) |
29 |
42 |
營建防災管理與都市環境倫理 |
文祖湘、蕭玥涓 |
29 |
43 |
當代臺灣遷移電影: 論陳界仁《殘響世界》與高俊宏《博愛》中的 空間、歷史、觀眾 |
孫松榮 |
28 |
44 |
身份的建構與消逝—— 《花山牆》與《回程列車》的靜、動態影像美學策略 |
史惟筑 |
28 |
45 |
1880年代英文旅行手冊中的京都古寺:佛教美術史書出現之前的古寺遊賞 |
巫佩蓉 |
27 |
46 |
中國版畫的荷蘭範本:韓懷德的《牧林特立圖》研究 |
王靜靈著 洪楷晴譯 |
26 |
47 |
臺灣錄像藝術的電影性: 論袁廣鳴與王俊傑作品自八〇年代迄今的三個創作時期及轉變 |
孫松榮 |
25 |
48 |
北宋「老人」的食療與養生內涵——以《奉親養老書》為核心的文獻分析 |
皮國立 |
23 |
49 |
遊園花王子︰楊凡的性別羅曼史 |
沈曉茵 |
23 |
50 |
十九、二十世紀之交英文著作中的東亞畫史建構: 以對宋代與室町宗教人物畫評價為例 |
巫佩蓉 |
21 |
51 |
亞洲極簡主義的詩學: 小津安二郎、侯孝賢、是枝裕和電影的長鏡遠景美學 |
吳怡芬 |
21 |
52 |
世戒抑或世勸?—— 從《金瓶梅》家庭敘事看儒家倫理觀時代的挑戰與回應 |
康珮 |
20 |
53 |
關愛何事:三部1970年代的瓊瑤片 |
沈曉茵 |
17 |
54 |
琉球畫家殷元良(座間味庸昌,1718-1767)的中國繪畫學習 |
黃立芸 |
16 |
55 |
從Religion與「宗教」的碰撞看儒家思想的宗教性 |
李彥儀 |
16 |
56 |
論《禮記‧緇衣》的思維情境 |
侯展捷 |
16 |
57 |
經典活化與靈根自植 |
戴璉璋 |
15 |
58 |
燔詩書 明法令 ——略論秦制的經學影響 |
李若暉 |
15 |
59 |
王道《大學億》析論——晚明《大學》詮釋之一側寫 |
朱湘鈺 |
15 |
60 |
興於詩終於易的成德之教 |
戴璉璋 |
14 |
61 |
《上海畫報》(1925-1933)與 上海的現代視覺文化之創造 |
安雅蘭 |
12 |
62 |
《 虯髯客》「篇名」、「作者」考 |
陳飛龍 |
11 |
63 |
清末民初桐城派《孟子》文法論 ──以姚永概《孟子講義》、吳闓生《孟子文法讀本》為核心 |
丁亞傑 |
9 |
64 |
愛滋病與性交易:北京研討會後的反思 |
陳浩文 |
8 |
65 |
論宮布理希對中國繪畫的看法 |
|
6 |
66 |
第二期 |
詳如內文 |
2 |
67 |
樂種觀念及其理論思考 |
曾瀚霈 |
1 |
68 |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
Gregor Wedekind |
1 |
69 |
作為英雄的藝術家─ 作為英雄史的藝術史 |
Hubert Locher |
1 |
70 |
洛陽伽藍記的作者與成書年代 |
詹秀惠 |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