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 林維杰 | 70 | 
						
							
							
							
							  | 2 | 天臺智顗對攝論宗思想的辯難與融會 | 聶 豪 | 69 | 
						
							
							
							
							  | 3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 4 |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 羅鈴沛 | 59 | 
						
							
							
							
							  | 5 | 〈昭王與龔之𦞠〉考釋四則 | 趙苑夙 | 57 | 
						
							
							
							
							  | 6 |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 馬雅貞 | 45 | 
						
							
							
							
							  | 7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 8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 9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 10 | 魏校《大學指歸》的思想體系 | 何威萱 | 37 | 
						
							
							
							
							  | 11 | 返質修文,文質往復──〈論語.八佾〉章序讀析 | 劉雅 | 34 | 
						
							
							
							
							  | 12 | 《左傳》、《國語》中引詩、書的套式-兼論《詩經》的成書過程 | 魏培泉 | 33 | 
						
							
							
							
							  | 13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 14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 15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 16 |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 蕭裕民 | 30 | 
						
							
							
							
							  | 17 |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 施盈佑 | 30 | 
						
							
							
							
							  | 18 | 來知德《易》學特色——錯綜哲學 | 楊自平 | 27 | 
						
							
							
							
							  | 19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 20 |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 陳政揚 | 25 | 
						
							
							
							
							  | 21 | 支道林莊子逍遙義新詮及其般若學 | 蔡振豐 | 24 | 
						
							
							
							
							  | 22 |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 陳詠琳 | 23 | 
						
							
							
							
							  | 23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 24 |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之關係 | 鄧秀梅 | 19 | 
						
							
							
							
							  | 25 | 劉台拱《論語駢枝》研究 | 黃湛 | 17 | 
						
							
							
							
							  | 26 | 陽明「良知」與「良能」概念之關係探究 ──兼論其「意」之分層 | 賈慶軍 | 12 | 
						
							
							
							
							  | 27 |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 鄧秀梅 | 12 | 
						
							
							
							
							  | 28 |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 侯潔之 | 10 | 
						
							
							
							
							  | 29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 30 |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 黃敏浩 | 8 | 
						
							
							
							
							  | 31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