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
林維杰 |
70 |
2 |
天臺智顗對攝論宗思想的辯難與融會 |
聶 豪 |
69 |
3 |
「知音」涵蘊新探——從兩路傳統詮釋到現代認知神經科學的詮釋 |
廖啟宏 |
62 |
4 |
蕅益《周易禪解》會通《易》理與如來藏的本體論詮釋 |
羅鈴沛 |
59 |
5 |
〈昭王與龔之𦞠〉考釋四則 |
趙苑夙 |
57 |
6 |
風俗、地方與帝國:《太平歡樂圖》的製作及其對「熙皞之象」的呈現 |
馬雅貞 |
45 |
7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8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9 |
從「講故事」到「小說」─ 論張愛玲小說中的記憶變化 |
梁慕靈 |
39 |
10 |
返質修文,文質往復──〈論語.八佾〉章序讀析 |
劉雅 |
34 |
11 |
《左傳》、《國語》中引詩、書的套式-兼論《詩經》的成書過程 |
魏培泉 |
33 |
12 |
戴璉璋先生對屈萬里先生《易》說之繼承、發展與轉化 |
羅聖堡 |
33 |
13 |
《老子》與《管子》四篇「治」觀辨析 |
廖育正 |
33 |
14 |
論王韜《瀛壖雜志》之權力象徵與時代性 |
余姒珉 |
30 |
15 |
從澄清誤解的角度談《莊子》思想 |
蕭裕民 |
30 |
16 |
船山莊學之研究:探析「凝神」之飽滿義涵 |
施盈佑 |
30 |
17 |
來知德《易》學特色——錯綜哲學 |
楊自平 |
27 |
18 |
許衡「氣服於理」思想研究 |
史甄陶 |
27 |
19 |
船山繼善成性觀的當代省察:以唐君毅與勞思光之異詮為中心 |
陳政揚 |
25 |
20 |
支道林莊子逍遙義新詮及其般若學 |
蔡振豐 |
24 |
21 |
宋末元初「述朱」脈絡下的易學與術數學 ──胡一桂《周易啟蒙翼傳.外篇.焦氏易林》芻議 |
陳詠琳 |
23 |
22 |
戴君仁與唐君毅論陽明格致思想異同 |
陳政揚 |
22 |
23 |
萬廷言論未發之中與易圖之關係 |
鄧秀梅 |
19 |
24 |
劉台拱《論語駢枝》研究 |
黃湛 |
17 |
25 |
陽明「良知」與「良能」概念之關係探究 ──兼論其「意」之分層 |
賈慶軍 |
12 |
26 |
從黃梨洲對良知學的理解以觀其在心學的定位 |
鄧秀梅 |
12 |
27 |
晚明李見羅的止脩學說 |
侯潔之 |
10 |
28 |
大眾文化中的圖像詮釋──從一幅表現魯迅論戰精神的漫畫說起 |
陳德馨 |
10 |
29 |
牟宗三先生對劉蕺山「物即是知,非知之 所照」的詮釋 |
黃敏浩 |
8 |
30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