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邁向美善合一的人格理想:論孔子教育哲學中的靈性作用 |
何佳瑞 |
76 |
2 |
「禪定」與「智慧」的靈性修養:論《六祖壇經》之人格教育 |
王嘉陵 |
76 |
3 |
晚期風格的「憂鬱轉向」,或者其它⋯⋯余德慧的宗教療癒之旅 |
余安邦 |
73 |
4 |
氣候變遷課題中向未來世代負責:梅洛龐蒂時間性結構中的他人 |
林靜秀 |
73 |
5 |
COVID-19 大流行引發之醫療倫理議題 |
陳祖裕 |
71 |
6 |
試析嵇康理想人格的宗教向度 |
陳佩君 |
70 |
7 |
王陽明哲學的內在化 |
林維杰 |
70 |
8 |
「念死」到「慈悲」的轉化:自我覺知 與饒益他者的倫理轉化與超越性 |
嚴瑋泓 |
70 |
9 |
唐君毅的感通論述:對《易》、二程與孔子的詮釋性理解 |
林維杰 |
66 |
10 |
我們對動物的責任 |
柯志明 |
66 |
11 |
山林倫理是公民倫理 — 由「無痕山林」與〈失去山林的孩子〉 談起 |
劉久清 |
64 |
12 |
Hot Wars on Screen during the Cold War:Philosophical Situations in King Hu’s Martial Arts Films |
James Wicks |
64 |
13 |
山水自然與生命的整體觀照 — 譚家哲對於謝靈運 「山水行旅詩作」的解析 |
李德材 |
64 |
14 |
Artaud et Adamov : du théâtre de la cruauté au théâtre de la séparation |
朱鴻洲 |
63 |
15 |
重新審視牟宗三的〈道德判斷與歷史判斷〉——從現象學的觀點來看 |
汪文聖 |
62 |
16 |
超越破立修辭,回歸關鍵爭議 — 回應何思瑩 |
郭彥伯 |
62 |
17 |
覺之教育的環境倫理與環境美學 |
高柏園 |
60 |
18 |
以美攻美 — 《莊子》肯定「自然全美」嗎? |
廖育正 |
60 |
19 |
死亡與超越 — 從蘇格拉底與莊子生命觀之差異談起 |
楊婉儀 |
59 |
20 |
永恆與生命意義 — 超越死亡的必要性與可能性 |
柯志明 |
59 |
21 |
胡五峰與劉蕺山的思想型態之比較 |
陳佳銘 |
58 |
22 |
從形似到傳神:中國繪畫藝術中所展現的人文真理 |
何佳瑞 |
58 |
23 |
儒家如何詮釋「氣具形而上之涵意」——以唐君毅先生論氣為例 |
鄧秀梅 |
56 |
24 |
Maximalisme acédiaste dans Madame Bovary de Gustave Flaubert |
Katarzyna Stachura |
55 |
25 |
倫理關照下的人類幸福之概念研究: 以美感倫理為幸福底景, 兼談美學作為倫理學之母的可行性 |
劉秀春 |
54 |
26 |
臺灣環境生活品質之幸福指標理念探究 — 以主觀幸福理論為進路 |
蕭振邦 |
52 |
27 |
牟宗三與海德格 |
陳榮灼 |
51 |
28 |
從莊學中「物」與「道」的層次區分論莊子「逍遙」的實現之道 |
王采淇 |
51 |
29 |
論克洛德‧西蒙的小說藝術 |
楊令飛 |
50 |
30 |
欣賞自然的三種模式:藝術、環境與生態 |
李慶本 |
49 |
31 |
試論環境美學與宗炳山水書論對自然鑒賞的會通 |
陳慶坤 |
49 |
32 |
「一理」或「分理」?──戴震對程朱理學的反省 |
劉滄龍 |
44 |
33 |
距離的調節與情愛的回歸──《半生緣》影劇改編的修訂及超越 |
莊宜文 |
44 |
34 |
處於倫理內在性與宗教超越性之間:胡塞爾與海德格宗教現象學之比較 |
汪文聖 |
43 |
35 |
董仲舒「孝經義」考辨 |
莊兵 |
42 |
36 |
「反媚俗」:論張愛玲電影劇作對通俗劇模式的超越 |
梁慕靈 |
40 |
37 |
直觀自然的遺忘:胡塞爾對現代科學的解構 |
劉國英 |
38 |
38 |
王船山氣論系統的道德哲學之成立問題 |
陳佳銘 |
35 |
39 |
王廷相與戴震人性論比較 |
陳政揚 |
34 |
40 |
穿越「理論」之間:「後理論時代」的理論思潮和文化建構 |
王寧 |
32 |
41 |
Footprints of Fanon in Gillo Pontecorvo’s The Battle of Algiers and Sembene Ousamne’s Xala |
Haidar Eid、Khaled Ghazel |
32 |
42 |
日治時期霧峰水利組織與地域社會的演變 |
劉素芬 |
31 |
43 |
儒家學者對佛家輪迴思想的回應與超越──以羅近溪和熊十力為考察中心 |
江一煥 |
30 |
44 |
從西方環境倫理思想看「京都議定書」 |
廖耆煬 |
30 |
45 |
對方東美先生超越觀的方法學意義之反思 |
黃信二 |
27 |
46 |
對陽明神秘經驗問題的重新思考 ——以湯浅泰雄哲學為參照 |
陳廷嘉 |
27 |
47 |
康德、牟宗三「物自身」問題之回顧與哲學省察 ――從「現象與物自身」到「目的與存在」 |
吳甿 |
21 |
48 |
華人藝術的在地性與普遍性—— 以林學大為中心的考察 |
呂采芷 |
20 |
49 |
理學「即寂即感」思想探源 |
許朝陽 |
18 |
50 |
陳玉勳的喜劇轉折:一種數位時代的思考 |
林克明 |
18 |
51 |
劉鄂培《孟子選講》述評 |
劉德明 |
16 |
52 |
戴震以血氣心知詮釋《孟子》的生命哲學 |
蔡家和 |
16 |
53 |
從主理的觀點看朱子的哲學 |
楊祖漢 |
15 |
54 |
江右王門學者鄒東廓之戒懼說論析 |
張衛紅 |
14 |
55 |
對近人研究朱子《知言疑義》「性無善惡,心以用盡」 之省察 |
李素楨 |
11 |
56 |
從康德到海德格── 試論當代學者於孟子詮釋上的一項爭議 |
謝君讚 |
10 |
57 |
聶雙江主靜之學辨析 |
陳儀 |
9 |
58 |
從追逐現代化到反思文化現代性:日治文人 魏清德的文化認同與對臺灣美術的期許 |
謝世英 |
8 |
59 |
胡五峰哲學之圓教規模 |
李瑞全 |
8 |
60 |
牟宗三先生論儒家道體義 |
鄧秀梅 |
8 |
61 |
由「情」至「幻」─明刊本《西廂記》版畫插圖探究 |
徐文琴 |
6 |
62 |
在英雄殞落之後的英雄:Gericault 的《梅杜莎之筏》 |
Gregor Wedekind |
1 |